李士金古代文学课堂教学改革生态述论[1]
——用凝练的语言将难于理解的内容清晰明确地表达出来
潘莉 李士金 王可欣 张金梦 蔡芝厚
摘 要:一、学术批评引入课堂,以批评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为例,有学术价值;二、课堂教学改革生态实录,保持学生文字原貌,具体形象生动,为学界研究中国高等教育现状和历史、学生学习心理等提供真实史料;三、以传承圣贤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高等教育之本质目的。
关键词:教学改革生态圣贤文化
学术批评引入课堂:以批评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为例
袁编在论述《红楼梦》的人物时,经常随意下结论。略举数例如下:1.才选凤藻宫的元妃,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闷死在深宫。2.迎春误嫁“中山狼”,被折磨至死,“一载赴黄粱”。3.李纨终身守寡,谨守妇道,但仍摆脱不了“枉与他人作笑谈”的悲剧。4.自动遁入空门、带发修行的妙玉,“欲洁何曾洁”,到头来依旧是“终陷淖泥中”。[2]第一条,袁编说元春“闷死在深宫”,此种说法不合原著具体描写,很容易误导读者。第二条,迎春不存在“误嫁”,那是她父亲欠孙绍祖五千两银子,许嫁匪人。古人婚姻,基本上是父母之命,既然是她父亲做主把她嫁给了孙绍祖,便不存在“误嫁”的问题。第三条,考察李纨的生平行事,虽然守寡,生活比较安定,教子有方,丈夫去世是她人生的悲剧。至于所谓“枉与他人作笑谈”,那是别人的议论,如何成为李纨的“悲剧”!第四条,妙玉的出家决不是袁编所说的“自动遁入空门”。惜春出家才是“自动”的。
黄老的新浪博客在“试评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二版)”一文中批评袁编云:元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激赏郑光祖的文辞,将他与关、马、白并列。约于泰定元年(1324)前后,郑光祖卒于杭州。(三卷,267页,倒16行)郑光祖的卒年,究竟是根据什么来确定的?书中未作交代,却在此之前引用了周德清《中原音韵》序言中的话,但却又不敢全引,因此序中说:“自关、郑、白、马,一新制作……诸公已矣,后学莫及。”此序署年为泰定元年,可见周德清在这一年就已将郑光祖视为“已矣”的前辈,而自称“后学”,那末郑光祖的卒年肯定应该在泰定元年(1324)之前若干年,大约与马致远之卒年(袁著定为公元1321年)相前后。又《录鬼簿》郑光祖小传云:“伶伦辈称‘郑老先生’,皆知其为德辉也。”既称老先生,则其享年不应小于七十岁。袁著将他生年定为至元初年(公元1264为至元元年),则郑享年至多不过五十六、七岁,不符“老先生”之称,似未当。故其生年不应晚于公元1250年。[3]
老师善于用凝练的语言将复杂难于理解的内容清晰明确地表达出来
虽然在文学院其他老师的课堂中,也曾经历过同学合作PPT上台讲课的情况。但是像李士金老师这样整个学期全过程由同学演讲,且每个人独立完成的讲课方式,确实非常少见,也感到很新奇。在整个学期的学习过程中,能明显感受到同学们的学习能力和演讲能力都得到长足的锻炼和提升,课堂气氛也十分活跃融洽。我在本学期曾两次上台讲课。为了可以讲好课上短短的10分钟,我在课下做了长时间的准备。在整个长期的准备过程中,我能明显感受到自己学习能力和知识储备的增加。虽然在台上演讲的过程中十分紧张,许多观点还十分简单幼稚,但是在备课的过程中,我查阅了许多的文献和书籍参考。虽然这其中的很多并没有用上,但是我自己在其中学习到了很多的知识,同样有所收获,受益匪浅。上台讲课对我来说是第一次,锻炼了我的语言表达方式和组织能力。这是我在之前文学院的其他课堂中很难学到和练习到的。我很喜欢这种上课的方式,大家上课的活跃性被充分调动了起来。同样喜欢这种上课的氛围,有讨论,有时也有争吵,但是同样也有收益。但是我对文学史的课堂同样有些不成熟的小建议:希望李士金老师可以在课堂中对文学作品的感悟和想法可以更多一点!不要仅仅只针对同学已讲的内容进行点评。毕竟同学的观点和对文学作品的认识并不全面。最后,谢谢老师一个学期辛苦的指导!(王可欣)不知不觉中这节课已经快到尾声了,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李士金老师不同的上课模式,李老师治学严谨,对学生严格要求。在课堂中,他循循善诱,强调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进行启发性思维。在这门课中,同学们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懂得了科学探索的艰辛。这堂课的独立性非常强,老师让每位同学都准备一个话题并且在课上生动地展示出来。放在以前同学大多都在网上随便找到资料东拼西凑一下做成一份简易的PPT,以至于同学在展示自己PPT的时候完全抓不住自己演讲的重点。但是李老师要求我们不要照搬书上的内容 ,不要把课本上的文学常识照搬到PPT里面。我们的课件要简洁而又精致,要展示出最精华的部分。然而这种模式有一个缺点:每位同学可以发挥的时间特别短,有时候5-10分钟的演讲时间并不能将同学的内容全部展现出来,所以很多有趣的部分同学也就匆匆略过,而台下的同学也没有听的尽兴。老师上课幽默生动,他善于用凝练的语言将复杂难于理解的内容清晰、明确地表达出来。讲课内容紧凑、丰富,并附带大量的文学常识,批评一些历史错误,十分有利于同学们在较短时间内掌握课堂内容。一开始上这门课的时候确实被教材的厚度吓了一跳,虽然现在已在老师的提纲挈领下掌握了重点,仍然对自己不是很自信,但李士金老师却用心整理出一些文学常识让我应对考试。老师十分开明,让我们不要太担忧成绩问题,只要我们上课认真参与,提高了综合素质能力,在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考试背景下,期末成绩绝对不会很低。李老师还十分紧跟潮流,会用博客等。我有幸可以通过微博看到他许多的文学评论和批评,很有深度和自己独特的见解。虽然这堂课要结束了,但我不会忘记李老师在课堂上生动有趣的教学风格,也不会忘记他那长长的,花白的,有个性的胡子。(潘莉)我对本学期文学史课堂的感受:震惊。(蔡芝厚)李士金老师的文学史课,是大学三年中给我印象最深的课程之一。第一次见到老师,是在大二的某节课上,老师作为听课老师走进我们的课堂。对您的第一印象就是黑白相间的头发、长胡须—智者,不用思考,就觉得是一个有学术精神的、不一般的老师。自从听祝秀权老师说,您会授我们的文学史课程,还是挺期待的。老师从第一堂课开始,果然就别出心裁,给我们讲授一些做人学习的方法,我认为“打破传统学习模式,培养学习兴趣,学会学习,终身学习”是老师向我们传授的思想核心。首先,文学史课上的课堂氛围比较轻松欢快。每个人都有机会到讲台上讲课,而且以发挥自己的特长为最。文采好,可以尽情畅谈;文学底子浅的,迅速点,节省课堂时间。前提是,在原著中遨游!此外,老师还会对每一位演讲者进行点评,适当的或褒或贬。最后,谈一下自己在这堂课上的收获吧,或者更准确地说是老师带给我的一些影响吧。一个人要学会相信自己,只要肯努力,总会有一点自己的东西,哪怕不成熟,都是有意义,都是可贵的。一个人要勇于质疑,勤于思考,努力进取!(张金梦)
结束语:担负起传承圣贤文化之神圣历史使命
文化传承的内涵十分广泛,凡是提高个体生命综合素质能力的言动思虑,都是广义的文化传承的理论和实践。比如探讨复杂的智力因素,智力的完整结构,智力品质的层次性,知识、技能与智力,制约智力发展的两个因素,中学生的智力发展,在客观基础上认识自己的潜能,智力发展需要什么样的条件才能更好,智力与学习效果的关系[4]等问题,都是文化传承的内容。所以这些话题前人都探索研究过。我们首先要虚心学习,加以继承发扬,不要动不动就以为是自己的创新。再如,从教育改革来讲,我国许多落后地区与先进发达地区的“差距”是很大的。无论是人力资源、经济基础、技术发展等等都存在着极大的不平衡。据我们的实际调查,同样一个市,一个区,市里的重点中学与郊区的初级中学的校舍、设施、教师质量等等就相差很大的距离,而且都是处于一个比较发达的大的范围之内。更不用说东南沿海的发达地区与偏远落后的西部地区相比较了。经过很多年的发展,中国基础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状态依然存在,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基础教育健康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5]这些都是文化传承的现实性问题。
参考文献:
[1]致谢:本课堂教学改革得到淮阴师范学院朱汉清、周桂峰、施军、赵宜江、周平、李相银、许芳红、杨颖、陈年高、孙义清、陈华东、赵科印、李建业等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受到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基金资助(2015ZSJD010),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项目资助(PPZY2015C205)。
[2]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四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5月第三版,第308-309页。
[3]黄老的新浪博客:试评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二版)(2010-02-27 20:08:57)。
[4]李士金著《走向学习自由王国——献给中国青少年一代》,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版,第456-473页。
[5]李士金著《关于中国基础教育的理论思考》,天津教育出版社,2017版,第5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