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每天写1000字读书随笔
感受良知的力量,明确人生的方向------《与杨仕鸣》读后感

感受良知的力量,明确人生的方向------《与杨仕鸣》读后感

作者: 泥步修行A | 来源:发表于2024-01-21 11:34 被阅读0次

    感受良知的力量,明确人生的方向------《与杨仕鸣》读后感

    本周学习《与杨仕鸣》一文。早上起来出声朗读了一遍原文,认真聆听了博仁老师的导读,同时上网搜阅资料,感受到了致良知潜在的力量,明确了做人做事的方向。

    首先做人要谦虚。古人云:谦受益,满招损。杨仕鸣兄弟二人同为先生的学生。学生离世,王阳明自然不免有悲伤。杨仕鸣请先生为哥写墓志铭,王阳明以病婉拒,其实王阳明以此表达的是一种愧疚之意。“墓有宿草矣,无由一哭,伤哉!所委志铭,既病且冗,须朋友中相知深者一为之,始能有发耳。”王阳明对学生谦卑之心可见一斑。

    记得师范刚刚毕业时,到父亲打工的工地闲玩,正值组织召开工人大会。施工队长让我帮他写一篇鼓励工人的讲话稿。当时年轻气盛,贸然答应。闷在板房里,冥思苦想仅仅写出了几百字的发言稿。队长对我的“大作”深信不疑,在会上一字不落的念了出来,本想自己的“大作”不起波澜,也泛涟漪。却不料大会结束后,工人们都抱怨:队长的发言太没味道了,简直就是胡扯。听了工人们的评价,心情低到了谷底,第二天就会溜溜的离开了。

    时过境迁,当时稿子的具体内容不记得了,但却能清醒认识到,当时最大的错误在于在写前没有做任何的功夫。照本宣科,大肆渲染,对劳苦的工人们没有任何实际的功用。工人们想听什么,关心什么,自己一无所知!虽初出茅庐,却不明就里。

    几年前,同学朋友的孩子将自己的作文整理了一本小集子,托我帮她作序。无法推脱之下只能勉强应承。仔细阅读了孩子写的27篇文章之后,对孩子有了初步的了解,于是就给孩子做了一篇数百字的简短评价。后来,孩子的父亲对同学说:孩子看了我的文章后很高兴,仿佛找到了知心的读者了。父亲感觉我比他还了解孩子。通过两件事的比较说明,做人做事要谦虚,不可仅仅凭着一腔热血,要全面的思量,量力而行。

    第二,教人要善诱。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好的教育要善于引导,让人自己发现问题,获得知识。王阳明与学生在书信往来中用文字进行交流。针对学生杨仕鸣对良知的认识与思想进步,王阳明及时的给予鼓励和肯定,导引着学生在良知的这条路上逐渐的深入与实践。同时对于学生表达出来的问题,给予正确的引导,并且指出明确的方向和道路。这样的教导方式可以说是循循善诱,诱人入心。

    在平常教授学生的时候,最好的教育方式就是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自己认识到问题的所在。俗话说:别人给你的你不一定能接住,只有自己悟到的才真正的属于自己。这种润物无声,春风化雨的教育方式往往能够起到潜移默化,育人育心的效果。

    第三,责人要明。先生曾经说:责人则明,责己则昏。作为老师,责人要明是应当具备的一种基本素养。面对学生出现的问题,一定要明确指出问题的所在,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找到改过的方向。只是一味的指责、批评,而不告诉错在哪里,应该怎么做,都是一种谩骂,甚至是一种侮辱。

    在平时的教学当中,自己也曾经犯过诸多的错误。有时自己的情绪被外界左右,将学生的小错误放大,一味的责骂,甚至因一人而责罚全体。这种迁怒的行为不仅影响了教学,更严重会坏了教师的形象。加入致良知学习的第一篇文章是《教条示龙场诸生》。文中先生强点了四个问题:立志、勤学、改过、责善。后两点对我的影响特别的深远。闲时常思自己过,则知明行无过已。自省自悟能力应当是自我良知发展的一个开端。如果没有改过能力,就会刚愎自用。在这段时间里,每天对照原文反思自己的言行,努力做到行无过矣。对学生进行责善,一定要告诉他们明确的方向。

    最后要劝人向善。“人之初,性本善。”善,人之本心也。人人都有向善之心。所以,劝人向善也应是我们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王阳明对杨仕鸣心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了不可一味的议拟仿象,否则就会成为一个“弄精魄的汉”。告诫他要在心上下功夫,要剔除好胜之心,要修一颗向善之心。生活中一定要劝人向善,为朋友出谋划策千万不要违背良知。遭受不公时,先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切勿迁怒于人。

    良知是一盏明灯,指引着人生的方向;

    良知是一种力量,推动着人不断向前发展;

    良知更是一种精神,激励着人们奋力前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感受良知的力量,明确人生的方向------《与杨仕鸣》读后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tdeo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