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 五帝本纪》列黄帝、颛顼(zhuān xū)、帝喾(dì kù)、唐尧、虞舜为五帝;《礼记 月令》以太皞(伏羲)、炎帝(神农)、黄帝、少皞、颛顼为五帝;《尚书序》、《帝王世纪》则以少皞、颛顼、高辛(帝喾)、唐尧、虞舜为五帝。
本文以《史记 五帝本纪》为据,整理“上古五帝”之简介。
黄帝(约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是古华夏部落联盟的首领,为“五帝”之首。传说他是少典和附宝的儿子。
少典:华夏族,汉族的先祖,有熊氏,《国语》记载,他的嫡子有炎帝神农氏和黄帝轩辕氏。
附宝:少典的次妃,生得美丽动人,人称“美姬”。她常于阴水边浣衣淘菜,故人们将这段河叫作姬水。黄帝便也以姬为姓,名姬云。
黄帝长大后,身材高大,为人敦厚,又讲仁义,被部落人尊崇,奉为部落酋长,成为了有熊国的继承人。他凭籍姬河两岸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领导部族人民发展农牧业生产,使得部落富庶强盛,周边许多弱小部落敬其仁义,纷纷归顺于他,有熊部族最终成为中原地区最强大的部族。祭师称他“以土德王天下”,因土是黄色,所以叫黄帝。
颛顼(zhuān xū)(约公元前2514年-公元前2437年),中国上古时期部落联盟的首领。本名乾荒,乃黄帝次子昌意之子,居于帝丘(今河南濮阳县),号高阳氏,又称黑帝或玄帝。
颛顼出生于虞幕,即虞渊昧谷。据文献记载:《左传 昭公七年》:“昔尧殛(jí)鲧(gǔn)于羽山,其神化为黄熊,以入于羽渊。此羽渊即虞渊,伯鲧也是颛顼之后。”
《史记 五帝本纪》、《尚书 尧典》记载:尧命和仲居住于西土昧谷,观天象以确定秋分。和仲是重、黎之后,也是颛顼之后,都居住在虞渊昧谷。
《史记 五帝本纪》记载:“帝颛顼生子曰穷蝉”。
穷蝉是舜的五代祖先。
颛顼的主要成就是征服九黎族。
帝喾(dì kù)(约公元前2480年-公元前2345年)姬姓,名俊。他出生于高辛(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高辛镇),是黄帝的曾孙,中国上古时期一位著名的部落联盟首领。相传是天帝帝俊的原型。15岁受封辛侯,30岁受禅即位,号高辛氏。其为帝尧、帝挚之父,商、周两朝先祖。其祖父玄嚣,乃黄帝次妃女节的大儿子;其父名蟜(jiǎo)极,颛顼是其伯父。颛顼死后,他继承帝位,时年三十岁。
其主要成就:华夏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
唐尧(约公元前2447年-公元前2307年)复姓伊祁,名放勛,中国上古时期的部落联盟首领,帝喾与庆都之子。
庆都:伊耆(shì)侯之女。尧十三岁受封于陶,辅佐帝挚。十五岁,尧改封于唐国(今山西临汾市)。二十岁,尧代帝挚为天子。设官分职,命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分居东、南、西、北四方,观察天象、制定历法,以授民时,名为“四岳”。当时洪水泛滥,百姓苦难,尧欲派遣人员治理洪水,“四岳”举荐鲧,九年不成。
尧晚年禅位于舜,二十八年后死去,葬于谷林(今山东省鄄(juàn)城县)。
虞舜(约公元前2187年-公元前2067年)轩辕黄帝八世孙。姚姓,妫氏,名重华,字都君,生于姚墟(今山东鄄城)
据《尚书》、《史记》等典籍记载:虞舜为人处世、治国理政,皆以德为先导,以和谐为依归。其毕生追求和合、和平、和谐,其和谐之道内涵丰富。
相传其称号为有虞氏,姓妫氏姚,名重华,字都君,谥号曰“舜”。因国名为“虞”,故称虞舜。其为帝颛顼的六世孙。六世排序依次为帝颛顼-穷蝉-敬康-句望-桥牛-瞽叟-重华。自五世穷蝉起均为平民。帝舜自小受父亲瞽叟、后母及后母生子子象的迫害,饱经磨难,却仍以孝道、和善对待他们,故深得百姓赞誉。其生于姚墟(今河南濮阳范县濮城镇),渔猎于雷泽(今河南濮阳范县濮城镇东南),在黄河之滨烧制陶器,在顿丘(今河南濮阳清丰县)一带经商做生意。因其品德高尚,在民间的威望很大。帝尧年事已高,欲选继承人,四岳一致推荐舜。尧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让九名男子侍奉于舜的左右,以观其德;又让舜执掌五典、管理百官、负责迎宾礼仪,以观其能,皆通过了考验,乃命舜摄行政务。
其主要功绩:舜与尧一样,均为先秦时期儒、墨两家推崇的上古圣王。而舜于儒家又具特别的意义。儒家重孝道,舜也以孝著称,所以,其人格形象自然成为了儒家伦理学说的典范。孟子说:“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犹)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由于儒家的宣传,有关舜的传说事迹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留下极深重的影响。
以上“五帝”之简介,虽为正史所记载,终究年代甚远,其实难以细考。文献繁杂,又多籍口传,加上时势所限,其真实性更是无从论定。如尧禅让“帝”位于舜,便有不同说法。
《竹书》云: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舜放尧于平阳。
《竹书》又云: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后稷放帝子丹朱于丹水。
而流传最广的还是如我们熟知的尧经过多方考验,终于认可舜的德行。便选择吉日,举行禅让大典,立舜为继承人。据《史记》所载,舜摄政28年,尧才去世。舜于三年丧事完毕之后,便让位给尧的儿子丹朱,自己退避到南河之南。但,诸侯均去朝见舜,却不理会丹朱;民间百姓也只认舜而不将丹朱放在眼里。舜顺应民心、遵循天意,不得以登上天子之位。
这中间究竟有多少政治因素,后人自无从推敲,也无需深究。
整理这个文字系列,目的只有一个,即与大家共同学习,增进对中华历史文化的认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