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守“交流守则”,成为沟通达人

作者: 时间侠 | 来源:发表于2019-01-16 16:37 被阅读55次

    打卡《把时间当作朋友》第572页——594页
    第六章《交流》第3节“交流守则”

    看到这个题目时,我的第一反应是会想起曾经在好友间热传的《罗伯特议事规则》。大家都是做产品管理工作的,对“怎么把一场会议开好”这个话题都特别感兴趣。如果记得没错的话,《议事规则》里首先提倡的是要在会议上形成动议,并且围绕动议开展讨论。“动议”就是对于行动的提议。出了学术研讨与分享交流外,我们大多数日常的交流沟通都可以被视为寻求“动议”。如果这一点认识不清,就很可能把大量的时间浪费在相互纠缠如何理解各种概念上,时间用光了才发下下一步怎么做还没有共识,于是大家愤而离席。下次再有个什么事儿想聚一聚可就难上加难了。

    虽然作者在本文中并没有提及“动议”这个词,但我认为这是非常重要且基本的一个概念。当然,“停止或取消行动”也属于动议的内容。不管作为主持人还是参会者,我从始至终最关注的,就是来自于各方的“动议”能否有效呈现,并推动落实。

    如果你也坚持围绕“动议”来讨论,那么相信你也会发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不管大家在讨论初期各持什么样的观点,只要一落实到具体行动上,各类观点中的水份马上就会被挤干。比如“刚才我说的是一方面,但具体做的话,还得考虑……”。很简单,因为“时间”对于每个大活人来说都是有限资源。每个人在决定要不要做时,可比漫天闲聊要谨慎得多。

    而且在实际工作中,没有人愿意每天被看起来无所事事。所以大多数事情,只要不是无中生有和瞎捣乱,几乎都可以被视为“反正都要做”的事情。只是协作的双方在开始的时候都需要通过交换信息,一边梳理方案,一边尽可能地明确风险与责任。双方如果都能做到很务实地控制好彼此的预期,大多数事情是不难推进的。难就难在沟通的新手往往希望把事情搞大,把结果搞漂亮,把自己搞NB……这些情况只要一出现,就会打破平衡,使得双方无法处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有效地交换信息。

    我用了好几次这个词——“交换信息”。我认为这是所有交流活动的本质。如果只是一言堂,那不叫“交流”,而是单向“推送”。发出信息的目的是期望它能够带回更多对应的信息,这才是交流。即使换回来的是沉默,但也应被视为重要信息。但这与单向的“推送”产生的沉默是截然不同的。前者是在明确等待,而后者则是置之不理。比如我安排Leader与他的手下去交流时,他因担心对方的情绪问题而断言不会收到任何效果,但我依然告诉他应该把自己该说的话说给对方听,并表达交流的意愿。对方在这种情况下依然拒绝沟通的话,这个信息才能被我接受,而非主观的猜测。即使有可能猜对,如果没有完成规定动作,那就不能称为交流,信息本身正确率再大,都不应被看作是对方意愿的反映。

    作者在文中列出了不少具体的规则。而在我这里,目前只有两条:

    1. 围绕“动议”,产出“动议”。
    2. 用平等保证有效交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遵守“交流守则”,成为沟通达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wimd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