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好型人格最大的缺陷在于“讨”字。
总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强加一些令人厌恶的举动,却希望得到夸奖。
本质上来说就是“做坏事还想当好人”【引自六神磊磊对“张无忌”的评论】。
改善的方向应该就是——努力树立自己的“逼数”。
认识到自己正在做什么坏事,并露出恰当的丑恶嘴脸。
顺应事物的发展方向,那么就不会这样惹人嫌。
虽然话是这么说,但我心里真是一点逼数都没有。
所以本质上这是一种疾病,一种三观有缺的疾病,这种病有它的顽固性,病人总是偏执地将罪过归咎于外,从而找不到问题的关键。
哪怕如我这般觉醒了,认识到了问题的本质是行为认识障碍,是缺乏对他人的移情,如何建立这种移情能力,如何做到有意识的换位思考,这依然是非常难的事情。
你看不是很奇怪么?你一辈子都在揣测别人到底喜欢什么,结果你最大的缺点竟然是不知道别人到底喜欢什么。
所以,情商低,药石难医。
至今,我仍然不知道如何去表达喜欢,如何去表达生气,如何去求人,如何去与人长期地相处。
我不会主动地给任何人送礼物,借口是不知道他喜欢什么,本质是我根本不在乎他喜欢什么,我只在乎他喜不喜欢我。
似乎别人不喜欢我,我就不喜欢他。其实是我从来就不喜欢任何人,我只是喜欢让别人喜欢我。
所以讨好型人格的人本质都是非常自私的一类人。难以合作,虚伪,自己痛苦,别人也别扭。
但他们也是非常可怜的一类人,因为他们的内心,是向往那些正常的人的。
他们也希望自己能自如地去爱别人,去关心别人。他们只是弱得连自己也爱不好。
最后的下场基本上就是“生而为人,我很抱歉”了。
呀,作为一个非常典型的患者,我觉得我把病症基本上描述得很清楚了。
可是该如何拯救呢?
今天刚去知乎回答了一个关于“孤独”的问题。
我发现孤独的人不一定讨好,而讨好的人一定是孤独的。
而更关键的是,我所知道的那些历史中的孤独的形象,那些“孤独患者”中看得最透彻的典型们。
凯鲁亚克,佩索阿,太宰治,叔本华。
包括那些作品里的人物
《火花》里的师徒,《了不起的盖茨比》里的盖茨比,《逃离拉斯维加斯》里的酒鬼和妓女,《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里的松子。
他们都没有逃脱自己的孤独。
他们只是把这种形象深刻地阐释了出来,并且最终认同,肯定或者放弃了自我。
呀,这时候,我就觉得自己,是彻彻底底的无药可救了。
并且也开始,淡淡地,从自卑中,涌现出一股自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