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每天写500字名家写作课堂成长励志
《京华烟云》:一部曾经离诺贝尔文学奖最近的小说

《京华烟云》:一部曾经离诺贝尔文学奖最近的小说

作者: 耘海悠扬 | 来源:发表于2019-03-02 23:26 被阅读2次

    《京华烟云》:一部曾经离诺贝尔文学奖最近的小说

    文/甜筒 

    若是论起民国时代最令人羡慕的大师,林语堂先生必定会榜上有名。

    他学贯中西,著作丰富,既不负文人的称谓,又没有文人的清高,被赞是“活得最快乐、通透的那一个”。

    他是第一位以英文书写扬名海外的中国作家,同时也是集语言学家、哲学家、文学家于一身的知名学者。

    而林语堂先生在西方世界的知名,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的小说《京华烟云》。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在20世纪30年代末旅居巴黎时用英文写就的长篇小说,全景式地展现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生的急剧而深刻的变化,被誉为现代版的《红楼梦》。

    1939年,《京华烟云》的英文版在美国出版,仅仅半年就销售了5万多套,《时代》周刊评价它“极有可能成为关于现代中国现实社会的经典作品。”

    果然,凭借《京华烟云》一书,林语堂分别在1944年、1972年、1973年和1975年四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林语堂的好友,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赛珍珠评价这本书说:

    它实事求是,不为真实而羞愧;它写得美妙,既严肃又欢快,对古今中国都能给予正确的理解和评价。我认为这是迄今为止最真实、最深刻、最完备、最重要的一部关于中国的著作。

    20世界3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而中国也由此面临着生死存亡的挑战。

    这个时候的中国于西方国家而言,是一个古老落后且陌生的国家。彼时西方虽然也有零星描写中国的作品出现,但大多往往浮于表面,很难深入内里。

    一些作品,甚至因为文化上的隔阂,更加深了西方人对中国的误解。

    此时的林语堂正旅居海外,虽无法亲上战场冲锋陷阵,但他仍然密切关注着国内形式。望着战火纷飞的祖国,林语堂内心升起一股渴望,他想借助手中的笔向世界介绍真实的中国文化,想让西方人知道,留辫子的男人和裹小脚的女人,远远不能代表中国的全部。

    真正的中国有五千年的文化积淀,虽正值衰颓,但内在的气韵却仍旧无可比拟。而日本帝国主义,却将锋利的屠刀挥向了这份美好。

    几番思虑后,林语堂决定自己写一部小说,客观地叙述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与文化,这便有了《京华烟云》。

    想要了解法国社会,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当是首选;读了托尔斯泰的小说,俄国社会的面貌便如临眼前。

    同样,几十本关系中国的书,不如一本地道中国书来得有效。《京华烟云》在实际上的贡献,就是介绍中国社会于西洋人。

    就像林语堂说的,他写就这本小说,不为维护,更不旨在揭发,只是想客观叙述当时中国的面貌。

    当时的男女如何生活,如何爱恨,如何宽恕,如何争吵、如何受难、如何享乐,如何在某事在人、成事在天的尘世生活中,适应环境。

    虽说此书最初旨在向西方人介绍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但时至今日,它对于当代中国人,仍旧意义非凡。

    对于并不算十分遥远的30年代,由于在此间中国社会实在发生了许多惊心动魄的大变革,乃至大多数人对那个时代只是有点模模糊糊的想象。

    对当代中国人来说,这本小说就仿佛一台时光穿梭机,借助它去了解曾经的中国人的生活,以及他们的所思所想。

    小说以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的恩怨情仇为线索,从1901年的义和团运动一直写到抗日战争爆发,时间跨度长达30多年,并在其中安插了袁世凯篡国、张勋复辟、直奉大战、军阀混战、“五四”运动以及二战爆发等真实的历史事件。

    从某种程度上说,一部《京华烟云》,就是一部中国近现代史。

    书中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而栩栩如生的人物。

    譬如蕙质兰心的木兰,钟灵毓秀、充满妙想,潇潇然有林下之风,可敬可亲;沉静大方的妹妹莫愁,既能适应世俗社会,同时又能兼具智慧,清新而不失烟火气,入市却不掩赤子心;还有才华横溢、英俊潇洒的立夫,他的正直爱国,一腔热血,可是说是那个时代有志青年的典型代表了。

    这些亲切迷人的角色,通过影视化的传播,有些已经成为了永远的经典。

    这本书虽然有不少笔墨关注爱情,却绝对不止于儿女情长。

    林语堂在创作小说时,就表明这本书将要献给“英勇的中国士兵”。

    全书写罢泪涔涔,献于歼倭抗日人。

    不是英雄流热血,神州谁是自由民。

    ——《献词》林语堂

    到小说的后半部分,山雨欲来风满楼,战争的脚步日渐临近。正常的生活已经无以为继,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被无限连接在一起,战火纷飞中,普成了一曲壮阔悲凉的民族悲歌。

    全书结束于1938年,逃难的人群,整装待发的士兵,大混乱中的大团结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士兵高昂头颅,一遍遍唱着军歌:

    上战场,为家为国去打仗,山河不重光,誓不回家乡。

    木兰混杂在巨大的人潮中,一个普通的百姓,突然被一种巨大的责任感召唤,她觉得自己身处一个伟大的时代,需要在这伟大的史诗故事里奋斗生活。

    也许就在这一刻,注定了中国日后的胜利。

    因为这场缓慢的逃难,不仅仅是一场逃难,更是一个民族深厚耐心和雄伟力量的体现。内迁路途是数不清的艰难坎坷,但每个人都怀有坚强的抗战意志,不死不休,不把日本人赶走誓不回家乡。他们缓慢地跋涉,在尘土飞扬中走向中国伟大的内地。

    林语堂先生走笔至此,忍不住伏案恸哭,相信读者读到这里,也一定会情不自禁地留下泪水,感慨于这个悲怆的故事,更感动于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伟大精神。

    浮生若梦,瞬息京华。

    这里有繁华如梦的京城往事;有人间天堂的苏杭韵味;有满目疮痍的中华大地;更有质朴真诚的人间实感。

    就如林语堂先生而言,《京华烟云》是一本可以随时翻看的小说,最好是在夜深人静时独自翻看,感受属于那个年代的独特气息。

    来源:读者,选自《现当代文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京华烟云》:一部曾经离诺贝尔文学奖最近的小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xsuu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