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霸与弱小,科学的看待欺凌

作者: c2c08ddefb83 | 来源:发表于2018-12-24 13:09 被阅读214次

    欺凌不仅仅是激进冲突的另一种表现,如果欺凌是现象和行为,那么激进就是造成这种现象和行为的根本。激进思维不仅在人身上才有,很多灵长类动物身上也有,大家表现激进冲突行为的原因也差不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吃柿子专挑软的,欺负人专挑弱的。

    人,不同于灵长类动物,对欺凌和激进派物种的行为,要淡定。


    一看就是坏东西

    目前,我们关注的欺凌现象和行为,大多数发生在校园这片青葱岁月的草原上,我们由此忽略了一点:任何草原上只要有两个以上的雄性动物存在,就会自发的产生斗争,为了捍卫自我权利,不要说人类,就是动物也会打成一片。

    一般来说,个体行为上的冲突会导致输赢两种对立的结果,无论输赢,对于孩子的教育来说,都是失败的。逞强斗狠不是人类学习的目的,人类学习的目的似乎只有一个:合作共赢。

    在校园欺凌问题上,欺凌对孩子造成的健康影响十分深远。有证据表明:处在被欺凌位置上的人,往往对应着一个弱势地位,并且受到反复骚扰,他们可能无法正常的学习和外出,由欺凌带来的心理问题是长期的。

    总是容易受到欺负的孩子更容易患上临床焦虑、抑郁症和社交孤立感。他们会对上学感到恐惧,失去信心,这是因为欺凌导致的慢性压力使得他们的身体和心理倍感不适。如果是成年人受到欺凌,他们患上焦虑症、恐慌症和广场恐怖症的可能性要高3到5倍。

    可以这么说,如果有连续的情况下,一个毫不相干的人每天给你一个耳光,你不敢反抗的结果是:宅,宅起来郁闷,难受,自己问自己,我是不是哪里做错了,这个人为什么老是欺负我?

    这种反应其实有种黑色幽默,就像一个小偷偷了你的东西,你不去追他,反过来打自己一耳光,问自己,为什么小偷要偷自己,是不是有神经病?

    虽然我们经常把欺凌的现象定位在校园,但这不意味着校园以外的世界就是和谐太平的,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人的地方就有欺凌,很正常。美国有一项针对青少年近亲(兄弟姐妹)之间的情感心理调查,结果显示:被朝夕相处的同伴欺凌,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会更糟糕。

    这意味着,家里有大宝二宝三宝的,应该多关注孩子之间和谐相处的问题,不要形成小小的黑社会氛围才好。无论是实施欺凌,还是被欺凌,都成长都无益。另外一个应该引起注意的问题是:在欺凌现象中,受害者不是不是唯一的,实施欺凌的孩子更容易患上精神类疾病,包括反社会人格障碍。

    在欺凌现象中,有两点值得注意:实施欺凌的恶霸我们要了解一些其心理问题,比如他们对别人做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做,他们和别的孩子有何不同;在受害者的身上,我们要善于疏导,同时要增强他们的勇气精神和身体力量,必要时候,去对抗恶霸。

    实施欺凌的人,具有典型的激进心态,可能欺负他人的心理源自支配等级,支配等级是阶层权力结构中的一个环节,这种文化现象不易过早的出现的孩子的世界,因为他们无法理解,在对待孩子接受文化产品中,我们社会做得十分不好,对于文化类型的产品,其分级制度太差,家长也缺乏梳理,传播途径也没有把控,只能用一个字来形容:乱——这无形中增加了父母教养孩子的成本。

    在欺凌现象中,文化对恶霸有没有影响?我觉得影响很大。我读初中的时候就打了两个耳环,每天金灿灿的的戴着,头发很有北欧风。当时,我们班长很乖,他除了读书就没别的爱好,我们经常抄他的作业,他不敢吭一下,也不敢打报告,我告诉他一个真理:低头不见抬头见,你要是今天把我告了,我明天就让你好看。

    为什么我觉得文化对人的欺凌有影响?可能是影视作品在这么宣传吧,在没有分级制的观看环境下,家长没法把控,社会无法制约,我们觉得影视剧中的坏小孩都很酷,酷就容易受欢迎,但真正的酷是什么?只有长大了才知道,酷就是勇气和责任精神。

    如果说,文化在影响孩子的酷心理,我们就不能单单的盯着孩子来正确的认识什么是酷,也不能指望改变有限的人来阻止一些不好的现象和行为,我们必须让每个人知道文化对孩子的影响,让每一个人对不良文化做出反应。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家里,还是其他的什么地方。欺凌不仅仅是侵略行为,而是孩子的激进心理,为什么会产生激进心理?理解这个问题是因为,具有激进心理的人可能会进行更多的斗殴,重要的是,这些激进派孩子,不会把注意力集中在那些被他们认为弱势的人身上,这意味着,欺凌行为和激进心理的演化,会发展出大范围的挑衅,包括自不量力的挑战深藏不露的人,还有犯罪。

    欺凌的形式应该引起注意,一般,我们只关注到直接欺凌:即,涉及到人身威胁和攻击;我们还应该注意到间接欺凌:即,通过辱骂、编造恶性谣言的传播——这种欺凌非常三八,是人毒嘴贱的表现,通常发生在一个小圈子里,以及网络,孩子在网上侮辱别人,发表欺凌信息,这一点很隐蔽,不易察觉,但危害甚大,有时候祸从口出就是这个意思。


    Copeland WE, Wolke D, Angold A, and Costello EJ. 2013. Adult psychiatric outcomes of bullying and being bullied by peers in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JAMA Psychiatry 70(4):419-26.

    Hawkins DL, Pepler DJ, and Craig WM. 2001. Naturalistic observations of peer interventions in bullying. Social Development 10(4): 512-527.

    Jenkins CJ, Finkelhor D, Turner H, and Shattuck A. 2013. Association of sibling aggression with child and adolescent mental health. Pediatrics. Published online June 17 2013 ahead of print. peds.2012-3801 doi: 10.1542

    Juvonen J, Graham S, Schuster MA. 2003. Bullying among young adolescents: the strong, the weak, and the troubled. Pediatrics. 112(6 Pt 1):1231-7.

    Nansel TR, Craig W, Overpeck MD, Saluja G, Ruan WJ and Health Behaviour in School-aged Children Bullying Analyses Working Group. 2004. Cross-national consistency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ullying behaviors and psychosocial adjustment. Arch Pediatr Adolesc Med 158: 730-736.

    Sapolsky RM and Share L. 2004. A pacific culture among wild baboons: Its emergence and transmission. PLoS Biol 2(4): 534-541.

    Bullying in school, at home, and on the savanna: A guide for the science-minded

    Sentenac M, Gavin A, Gabhainn SN, Molcho M, Due P, Ravens-Sieberer U, Matos MG, et al. 2013. Peer victimization and subjective health among students reporting disability or chronic illness in 11 Western countries. Eur J Public Health 23(3):421-6.

    Sijtsema JJ, Veenstra R, Lindenberg S, and Salmivalli C. 2008. Empirical test of bullies' status goals: assessing direct goals, aggression, and prestige. Aggress Behav. 2008 Oct 16. [Epub ahead of print].

    Wang H, Zhou X, Lu C, Wu J, Deng X, Hong L, Gao X, and He Y. 2012. Adolescent bullying involvement and psychosocial aspects of family and school life: a cross-sectional study from Guangdong Province in China. PLoS One. 2012;7(7):e38619.

    Wasser SK and Starling AK. 2005. Proximate and ultimate causes of reproductive suppression among female yellow baboons at Mikumi National Park, Tanzania. American Journal of Primatology 16(2): 97-121.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恶霸与弱小,科学的看待欺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xzak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