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得是一篇文章,还是跟昨天的文章里的一个小点相通。课堂教学改革已经到了“嬗变期”。回顾“奠基期”的课改,一些薄弱学校向传统课堂挑战,以“小组合作”与“学生展示”为特征,创生了不少“方法模式”,学生的表达力与表现力有了质的变化,“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最大限度地解放了学生”,改变了传统课堂死气沉沉的局面。然而,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发展,先期课改存在的诸多问题日益凸显,许多学校看似将课堂还给了学生,却仍然没有解决学生学习不投入的问题——参与讨论展示的永远是几个优等生,大部分学生依然是课堂的旁观者。此外,许多课堂过于追求“表现”,学生展示时载歌载舞、精彩纷呈,但展示的内容却浮于表面,缺乏深入的思考,更缺乏思维层面的深度发掘。
如何解决!
文章提到:逆向思考,以“产出”为导向,组织课堂活动、搭建交往平台。何谓“产出导向”?
“产出导向”即由学习产品(创作作品、实验报告、解决方案……)为固着点组织教学行动,让学生在搜集、探究、展示、反馈的过程中建构知识、启迪思维、提升智慧、养育人格,并通过获得成果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让学习者体验到知识收获的成就感与解决问题的实践智慧。
与“输入观”不同,由苏格拉底“产婆术”引申出的学习“产出观”认为:只有学生“思维产出”的知识,才可能成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教学的一个中心任务是产生新知识、新技能以及概念性框架。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把知识变成自己的思想、见解、学识,并呈现出来。以成果创造为引领,评价、分析、应用、理解、识记均在创造的统领之下,为创造所需而建构,这是本质意义上的课堂翻转。以产出为导向的课堂教学,既可以让学生高效率地接受、内化现成的定论性知识,又可以引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探求知识、复演过程,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与预见未知的能力。
因此,重点在于设计一节能够深度学习的课堂,已产出导向来作为指导方向,可以更好的设计一节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