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原创精品集国学与传统文化哲思
你的一个道姑朋友:读《黄帝阴符经•黄石公素书释义》(上篇)

你的一个道姑朋友:读《黄帝阴符经•黄石公素书释义》(上篇)

作者: 真观 | 来源:发表于2018-06-26 15:46 被阅读620次

          说起儒释道,不知从何时起,大多数人心里浮现出陈旧、腐朽、消极、迷信之形象,这或许“得益”于六十年代政治风暴而导致的文化断层,或许是由于人们长时间对苦难的无解寄希望于怪力乱神而诱使一些投机者借题发挥所形成的偏见,又或许因为年轻人泡在光怪陆离的“快餐”世界太久,对略显系统、晦涩的话题总是不假思索的以“惯常印象”而急于盖棺定论。然而,物理学家尼尔斯·博尔曾说“真理的反面往往是另一个真理”,我们轻易对某个观点深信不疑,究其根本正是由于我们的浅薄无知。

          的确,我们对经过几千年历史的洗礼,无数次朝代的更替仍能流传至今,甚至已悄无声息融入我们的言行举止、衣食住行、审美结构、生活态度的儒释道缺乏基本的了解与尊重,可以说,不了解儒释道,就不了解中华之精神命脉,而不了解中华之精神命脉,作为华夏子孙就很难达到精神审美与生活审美的统一。庄子说"故出而不反,见其鬼;出而得,是谓得死。灭而有实,鬼之一也",如果人只关注于外物而不究其根本,就等于使自己陷入解体,脱离了本性而欲所得,得到的就是死亡,人若脱离了本性而徒具形体,就好比魂魄与肉体分离,行尸走肉,和鬼没什么区别。正是这一道理。

          言归正传,近日拜读了中国前道教协会会长任法融道教三书系列之《黄帝阴符经•黄石公素书释义》,而我决定提笔写一些读后感,并非是出于自己对儒释道多么的了解,只是希望通过输出的方式对这本书多一些思考和分享,抛砖引玉,如有不妥敬请斧正。

    任法融著

    上篇:《黄帝阴符经》


    源起

          “黄帝,相传为华夏民族的祖先和道家的鼻祖,中华民族的开创者和中国古代文化的基者…”

        《黄帝阴符经•黄石公素书释义》(以下简称《释义》)开篇便先对黄帝进行了详细的介绍,相信读者对这位“五帝之首”并不陌生,他的发明创造遍及衣食住行、士农工商、阴阳五行、天文历法、兵器乐器、婚葬礼仪、文学著作(包括医术、占卜、兵法等)开创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史,而这部《阴符经》有认为是他老人家从高人那里得来的,也有认为是由他老人家所著的,还有认为是后人所著假他老人家名号的,众说纷纭无从考证。任法融道长认为,此经典并非完全由黄帝所著也并非完全由后人假借,而是在黄帝思想的基础上始创,随着历史的发展而逐渐完善所形成的。鄙人以为,从《阴符经》、《道德经》、《素书》的对比来看,《素书》侧重于“道”的功能与作用,《道德经》侧重于“道”的本体辩思,而《阴符经》仅三百字,却无所不包无所不化,更像是纲领。没有其“枝”,就无法散出其“叶”,故,对任道长的观点很是认同。

    轩辕黄帝像

    「神仙抱一演道章第一、富国安民演法章第二、强兵战胜演术章第三」

        《阴符经》三章三百余字,字字珠玑。光这三章标题就大有玄机,《释义》中有非常详尽的介绍,这里我就不赘述了,只是这“道”、“法”、“术”颇有些意思。

          “道”,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任道长释:“道,实为阴阳未判前的混元无极,宇宙之起源,天地之本始,万物之根蒂,造化之枢机。它无形无象,无色无臭,无所不在,无所不备,充塞宇宙,遍满十方,不增不减,永恒长存。”可见它是高于《周易》中“阴阳”的存在,高于数学中“二进制”(0和1)的存在,甚至,高于物理学宇宙大爆炸中“奇点”的存在,无形无相却生育万物、运行万物、滋养万物。

          鄙人私以为,此“道”唯与佛教的“空”异曲同工,但有意思的是从同一本源的两种不同表达方式中,仍可以照见两种宗教哲学的不同秉性,“道”的虚无侧重于蕴含无限生机,“道”的无为是为了无不为,所以古人更多的从“道”中领悟了修齐治平的入世之道。而“空”的空性则侧重于一种收纳与归寂,Less is more,所以古人更多的从“空”中获得了宁静解脱的出世之法。可以说“道”是一种出发,“空”是一种回归。当然对于它们所论述的本源来说,出发和回归其实也是统一的。

          所以“道”的无穷妙用在于,我们生活中的一切事物运转都离不开它的“道”,《礼记· 中庸》曰:“道也者,不可须臾离者也,可离非道也。”它在自然中被称为“规律”、在政治中被称为“核心价值观”、在公司中被称为“企业文化”、在项目中被称为“顶层设计”、在个人中被称为“自性”。事实上,当我们掌握了“道”,就掌握了事物的生化之机。

          “法”,即方略。《阴符经》曰:“天生天杀,道之理也。”比如我们古人效仿自然的“天生天杀”之理,制定律法,隐恶扬善、赏罚分明。在生活中,它也就是“计划”、“方案”、“制度”等,用以平衡各方,调动各业。

          “术”,即技艺。《阴符经》曰:“禽之制在气”,说的就是飞禽的制气之术。放在兵家,有克敌之术;放在君主,有驭下之术,放在丞子,有权谋之术;而放在个人,是谋生的手段;放在事物上,就是事物自身的使用功能;

          所以,我说“道”、“法”、“术”这套系统颇有意思,就是因为我发现,它有点像“三生万物”中的“三”,看起来简单,却可以套用于万事万物中进行度量、分析、制定和运用。

          比如新精英生涯创始人,著名职业规划师,古典,他就曾在他所著的《拆掉思维里的墙》里,阐述“道”、“法”、“术”在职业规划中的运用:

    《拆掉思维里的墙》

        “  道,人的深层价值观和天赋,是很难改变的。法,指的是人做事情的方法、态度等,会随着时间的发展和外界的变化缓慢地改变。术,是指具体操作的技巧与技能,可以不断地变动。”

          故,若凡是能经过这三方面的梳理,执行“道不变、法略变、术常变”的战略思维,相信很多人都可以进行快速而准确的定位,并能审时度势的应对各种环境变化。

    第一章:演道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执:持也。

          前面我们已经说到,“道”不是古人硬造的一个概念,而是用它代表着宇宙中恒常运转的本质规律。《清静经》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

          所以,《阴符经》第一章第一句,就直接告诉你:小伙砸,你要是能体察事物运转的规律,并加以运用,使阴阳有辨,动静有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什么的,够够的了。

    「天有五贼,见之者昌。」

          那么,这本《阴符经》为什么要叫“阴符经”而不叫“道经”呢?其实,这本书不仅含藏着道、法、术的妙用,还始终渗透着“阴符”二字。

          一般来说,“阴符”二字泛指古兵书,但前人常用“阴”作“暗”解,“符”作“合”解。“暗合”,任道长释:“日月往来、阴阳升降、消息盈虚必会自然形成寒暑交替、昼夜晦明、春夏秋冬、风云雷雨等现象。通过这些现象的升迁变化,随之就自然产生相互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生养、相互感应、相互克害、相互扶助、相互依赖的造化之机。”

          在以上玄机的生化中,万物可自然归纳为五种元素,没错,就是我们常听到的“五行”

    中医中的五行

        任道长也有所归纳:“其质为:金、木、水、火、土;其气为:风、寒、暑、湿、燥;其序为:春、夏、长夏(仲夏)、秋、冬;其位为:东、西、南、北、中;其色为:青、赤、白、黑、黄;其声为:宫、商、角、徵、羽;其味为:酸、咸、苦、辣、甜;其人身为:心、肝、脾、肺、肾;五官为:眼、耳、口、舌、鼻;形体为:筋、骨、肉、皮、脉;情志为:怒、喜、思、悲、恐;人伦规范为:仁、义、礼、智、信;事物本身的变化过程为:生、长、化、收、藏

          这五类元素总是在暗处相生而又相克,若我们对此不加以认识,它们就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对我们进行损耗和夺取,但如能妙用,反而能得到它们的感应和扶助。故言:“天有五贼,见之者昌。”

          例如:五味五谷若调和适宜,则使人饱腹强身。若不善用,则可能败胃甚至中毒。故《阴符经》在第二章又言:“食其时,百骸离;动其机,万化安。”

    「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

    宇:四方上下,即空间;宙:古往今来,即时间;在乎手:自由掌握;生乎身:遍布周身。

          时间空间都在我手上,宇宙万物都在我体内。我相信,任何人到读这句话都会先被它的霸道一震。我们古人,对时间与空间、宇宙与人体的理解是如此的超前而又准确。

          “宇宙由时间空间组成,又包含万物,而万事万物中,每一个事物都是宇宙一个小时空。以人为例,人的心神就是时间,肉身就是空间,心神与肉身形成一个小宇宙,这个小宇宙中,每一个细胞都是宇宙的一个民众,一个民众又是另一个宇宙。”

    1千光年宇宙 / 1埃人体

          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曾用:“我们都是恒星的孩子。”这样浪漫的句子来形容-构成人体的几乎所有元素都制造于恒星中。而据我所知,现代科学由微观生物学和量子物理学所建立的宇宙与人体密切联系的观念不过才百余年,佛经中“一尘中有尘数刹”的宇宙观出现在2500年前(这已经足够使人叹为观止了),而《黄帝阴符经》中这句话最早可追溯到黄帝时期,也就是5000年前!

          这句话的伟大在于,它可以将你的视野放大到无边无际又缩小到微观粒子。在这样宏大的价值观下,我们既可以用一种抽离的方式(从而更冷静理智)面对生活中的苦恼,也可以明白,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见微知著一叶知秋。那么,通过一点推知全局决胜于千里之外也就不是不可能办到的事。

          讲到这里,你应该早已发现,消极避世是对道教最大的误解。

    「天发杀机,斗转星移;地发杀机,龙蛇起陆;

      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天人合发,万变定基。」

          《阴符经》全文不但义理精深而且字句锤锻。好比这段话,读起来抑扬顿挫又相互对仗,颇有格律诗的节奏感和美感,还不待完全理解内涵,就能感受到整段经文的磅礴大气。

            这段大气磅礴的话,讲述了我们做事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时机”

            天灾已现,地灾又起,人祸不断,天地人并乱,但此时万般变化到了极点,否极泰来之时正是圣人治世之良机。

          《六韬·武韬》曰:“天道无殃,不可以倡;人道无灾,不可以谋。必见天殃,又见人灾,乃可以谋。”有人以此认为道家不作为、逃避,是很荒唐的。事实上,道家只是在阐述一个非常客观的道理:对的事要放在对的时候做。下面我们聊一个故事:

    “谋圣”张良

          张良,字子房,汉初三杰之一,汉高祖刘邦曾评价他:“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可以说若不倚靠张良出色的智谋,刘邦很难在楚汉战争中夺得天下。但其实,他也曾因为不懂得“时机”的力量而差点命丧黄泉。

          张良出身“五朝宰相”的韩国贵族世家,本应子承父业继续荣华,但当时韩国已被列入了强秦的版图,很快,韩国灭国了。张良心怀亡国亡家之恨,散尽家财,寻一大力士并为其定制一把120斤的铁锤埋伏于博浪沙。然而秦王早有防备,刺杀失败,力士被捕,触柱而死。秦王当然大怒,四处通缉幕后主使,张良不得不更名易姓,逃亡下邳。逃亡途中,张良仍不死心,有意结识勇士,伺机再次报复。

          可以说,这样的刺杀行动,虽然勇气可嘉但却十分莽撞,当时的秦王何许人也?一统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又着于手北讨匈奴、南平百越,可谓千古一帝气势恢宏。虽六国余孤怨愤难平,但灭秦还远非大势所趋,仅凭张良的力量,即使再精密的刺杀计划,成功率也微乎其微。试想,如果当年张良死于刺杀行动,只不过又多一个献身的勇夫,历史不会留下他更多印记。

          然而因为一场奇遇,张良做出了不同的选择,历史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公元前218年,张良于沂水桥头偶遇黄石公获赠《太公兵法》(即《黄石公素书》,下篇将会讲到这里就不展开了)。自此,张良终于有所领域,开始了十年的藏伏,专心研修静待时机。至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揭竿起义,“天人合发,万变定基”之时,张良再次扯起了反秦的大旗,随后辅佐刘邦,不仅报了灭国之仇,成就了刘邦的伟业,也成全了自己的传说。

          趁早品牌创始人王潇曾说:“命运要我蛰伏,我就蛰伏。 耐住寂寞,回山洞里,把功练成。”

          因为,越是有价值的事,越要放在恰当的时机做,否则将是一种徒劳的消耗,是一种浪费。

    第二章:演法

    「天生天杀,道之理也。」

            前面我们有说到,“法”即方略。《阴符经》第一章演道篇阐述完“道”的本体后,要向我们徐徐展开“道之理也-法”的真面目了。

          老子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刍狗,魏源本义:“结刍为狗,用之祭祀,既毕事则弃而践之。”是指一种用草扎成狗形状的祭祀用品,古人一般在使用后就放在那里任它自生自灭了。儒家总说,天地有仁所以生万物,而道家却讲,天地不仁,因为天地是无思无为的,无所谓仁义或者不仁义。并没有想过要生万物,而万物生;并没有想过养万物,而万物养;但同时天地也损耗万物,也埋葬万物。就好比我们人类对待用过的刍狗一样,没有什么主观情感,无所谓喜欢或者不喜欢。

          《华严经》云:“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事物本身不存在意义,是我们的意识赋予了一切意义。所以说到天地,有人歌颂他的仁慈有人则咒骂他的残酷,这全因我们戴着具有自我意识的有色眼镜。于是《阴符经》用一句:“天生天杀,道之理也。”告诉你,如何客观的看待围绕我们身边那些梦幻泡影的事实真相。

          任道长释:“天地无心,应时而施的生杀,皆合自然之道的运化之机,并非有意为也,或妄动也。天地之间有阴阳二气,互为升降交感,自有消息盈虚,必生五行之气,随时应令,故木、火、金、水、土各有旺相、休困的相应季节。得时得理,则长生旺相。失时失理,则肃杀休困。”

            生老病死,秋收冬藏,皆是自然之法,得时得理是谓“天生”,自然顺达。而失时失理是谓“天杀”,自有报应。我们常常将“报应”误以为是凭借某个神明或某种超自然力量,其实,报应只是天生天杀的运化结果,其道理,就好比如果春天不去播种,秋天就必然颗粒无收一样简单。

    「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

          任道长释:“天地生成万物,万物不知不觉又在天地的运化之中,由少至壮,由壮以至于凋零而枯死,最终归于虚无。这是天地盗走了万物的生机。故曰:天地,万物之盗;人因求生之厚,贪名逐利,终身苦役,祸患赘羸,以致轻易丧命,这又是万物盗去了人的生命。故曰:万物,人之盗;人在天地间得五色、五声以快耳目,五谷、五味以养其体肤,得货财以富其家世,这是人盗取了万物之精华而得以生息。故曰:人,万物之盗。”

          其实,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亦是如此,总是互为资用,互为籍利。相宜者,能相生相养,相辅相成。不相宜者,则相杀相害,相制相伏。我们为人处事应当适时顺理,不可有过与不及。

          在天地、万物、人三盗的制约中,“万事万物就是这样根据各自本身不同的内因、体性、德行不断的变迁与转化。”所以《阴符经》又说:“其盗机也,天下莫能见,莫能知。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轻命。”常人只能看到事物已形成的表面现象,而不能体会事物早已暗藏的发展之机-盗机

          也许,“盗机”的智慧我们可以通过对《阴符经》的学习而略有领悟,但一定要记得“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轻命。”这句警钟。因为“盗机”的运转,使君子以其智慧安邦定国,因无私反能成其私,故能固躬。而小人以其机巧,多使阴谋诡计、巧取豪夺,反被不知节制的贪婪轻易盗取了性命,故曰轻命。

    「人知其神而神,不知其不神之所以神也。」

          前面我们在“盗机”里说到:常人只能看到事物已形成的表面现象,而不能体会事物早已暗藏的发展之机。

          故,人们总是将希望寄托于某种超自然力量,妄想通过虔诚的跪拜与供奉,以获得神明的宽恕或者眷顾。却不知道,阴阳五行之气,天生天杀之法,天地的自然运行,才是不用供奉,看不见摸不着,却无处不在且最为灵验的神。老子曰:“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正是此理。

          讲到这里,迷信之说似乎也破了。

          其实,道家《阴符经》的:“人知其神而神,不知其不神之所以神也。”,佛家《金刚经》的:“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早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告诉你善恶自报福祸自取,只是你偏听偏信。换句话说,认为儒释道迷信的人何尝又不是另一种迷信?

    第三章:演术

    「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反昼夜,用师万倍。」

            到了演术篇,这第一句,便直接交待了如何可使自己的技艺修炼到出神入化的不二法门。

    瞽:盲人; 利:声色名利等; 源:根,因由; 师:授业解惑者(私以为,这里也可指百万雄师的师,即军队); 三反:指眼(收视)、耳(返听)、口(希言)。

          以“瞽者善听,聋者善视”为例,人的潜力是无穷的,只不过通常目张耳驰精力涣散无法有效利用。假使想在某件事情上有所建树,应当先“绝利一源”,这并非避世。事实上,杜绝声色名利的过度干扰,是保障精神敏捷、轻快、强壮的前提,但并不意味着你要放弃你全部的生活。当我们抛开所有利益条件而决定做某事,这件事达到的效果必然是胜过“用师十倍”的。其次再“三反昼夜”,如此心神专一,昼夜反思,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那么这件事达到的效果就可以胜过“用师百倍”了。

          任道长释:“因我们身意所能感受的,只不过是片面、局部、粗浅的事物之末而已。至于事物精微之奥理,万化玄妙之本源,唯独虚明的本来体性才能了悟。故老子曰:"常无欲以观其妙"。”其原理好比,当光线散开,最多可使空间明亮,可使人体温暖,但当光线聚拢,激光的能量甚至能穿透最坚硬的物体。

          人的心神也是如此,如能做到“绝利一源”“三反昼夜”,心境至清至明时,对那些平日里不能觉察的细微感受,自然就会有所体验。结合前面的:“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见微知著,以此内用达圣外用为王,也不是不可能。

    「至乐性余,至静性廉。」

    :往来自如,变动不拘,不留不滞,不染不着。

    :性体圆明,不染一尘,湛然清澈,廉明清洁。

          所谓至乐之人,并非一定具有享用不尽的财富,但一定是自由坦荡无拘无束的;所谓至静之人,心性一定是祥和澄净的,做事也会廉明清洁至公至平。好比庄子所说:“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唯止能止众止。”水只有在静止时候才能当作镜子观照自身,人的心性亦是如此。

          故,老子又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物极必反,现代人总是过度贪取快利耳目的刺激,得到的却是内心深处的麻痹与迷失。

          这里,再引用一段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话:

          “幸福无论是存在于快乐,还是存在于德行,还是兼存于这两者,往往总是在那些在心灵与性格上有着高度的教养但却只有适度财富的人们身上才能找到,而不是在那些具有多得无用的财货却缺少高尚品质的人身上找到的”。

    「天之至私,用之至公。」

            开放经济之父亚当•斯密有句名言:“Every man for himself ,and the god for us all.”

    亚当•斯密著

          在自由经济学派中,“利己心”被认为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础。这并非天方夜谭。事实上,利己是人之本能,如果人人遵循这个原则,坚决维护自己的利益,就会明白,不侵犯他人利益也是维护自己利益的根本,反而可以做到相对稳定与公平。而如果我们滥用仁义道德,要求人人自我奉献,那么只会得到“捐仁义者寡,利仁义者众”的虚伪,表面礼仪之邦洽洽融融,私下却假仁义之名进行道德绑架,助使站在“道德”高地的人随意侵犯他人私人领域。

          其实,在亚当•斯密于1776出版的《国富论》中提出“看不见的手”,来提倡自由市场引导经济发展,反对政府干预,以此奠定了资本主义经济学的基础之前,我们古人就在2000多年前的《道德经》中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与近5000年前《阴符经》阐述的:“不神至神”“天之至私,用之至公”一脉相承。

          天是至私的,因为它从来不考虑个人感受,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只是恒常运转。但又正是由于它的恒常运转,万物繁衍生息,不偏不倚不多不少,所以它又是至公的。

          这是至私→至公的转换,不过,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告诉我们,矛盾的双方是“对立而统一”的,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那么下面我们说说至公→至私的转换。

          老子又曰:“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无所不覆无所不载,宽容万物不狭隘自生。圣人行事也是如此,如果把人民的利益放在前面,人民为了保障自己的利益就会优先保障圣人的利益,如果把人民的安危放在前面,人民为了保证自身的安危也会全力以赴的保护圣人的安危。正是因为圣人的无私才得以成全他的至私。

          举个栗子,管自己吃饱的,是普通人;管全家人吃饱的,是顶梁柱;管全公司人吃饱的,是老板;管全国人民吃饱的,是国家领导。人民吃的越饱,领导政权越稳固,领导政权越稳固,攥取的权力就越大。简而言之,责任越大地位越高,地位越高责任越大。

          当代著名哲学家周国平曾说:“一切迷恋都凭借幻觉,一切理解都包含误解,一切忠诚都指望报答,一切牺牲都附有条件  所以,“无私”是好事,但不要拿来站在道德制高点,无私只不过是另一种延迟享受的自私。我们扪心自问,哪一次的牺牲不是附有条件的?即使不曾附有条件,那也是一种个人价值体现的方式(关于这点,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阐述的非常清楚)。但它是个人标准,不是普世价值。

    马斯洛层次需求

          只有当我们正视这一点,才能够真正做到“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和平的与这个社会相处。

    「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

        恩生于害,害生于恩。」

          前面提到:矛盾的双方是“对立而统一”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生与死,恩与害,亦是如此。

    阴阳互体,阴阳化育,阴阳对立,阴阳同根

          事物的开始就预示着结束,而事物的结束又预示着另一个开始。

          “正复为奇,善复为妖”恩情多到一定程度就产生了害,常见于父母对子女的溺爱致使子女无法独立。再者,“一切牺牲都附有条件”,恩情的增长附带着期望的增长,最终强加的期待成了枷锁,反而是一种戕害。反过来,我们的敌人好像处处在坑害我们,但往往又是最促使我们成长的人。

          所以,辨证的看待问题是至关重要的,否则将可能事与愿违,好心办了坏事。

            愚蠢也是一种恶,我对此深信不疑。

    「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

          《阴符经》到了这最后一句,再次敲黑板提醒:

          “小伙砸,我说了这么多,目的是让你摆脱从前以为事物的成败、时运的顺逆完全由上天注定的愚蠢认识,从而领悟到驾驭天地的力量。为人处事,先找到事物发展的规律,辨清动机和发展方向,以此来达到理想的小目标。” 简单点说就是:

          审视过去,辨清现在,把握未来。

    总结

    「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

      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

      阴阳相推,而变化顺矣。

      是故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

      因而制之。」

        《阴符经》自唐代起就多流行两种版本,一为三百余字,即以“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止。二为四百余字,这多出的一段,大阴阳论者谭无稽认为,用来做总结最好不过:

          “因而制之就是因于道而制于心、行和事。总结起来,所谓最高级的丛林法则即是:法于天道,察于阴阳,明于生克,通于变化,因而制之。

          正如所见,《阴符经》整篇用“道、术、法”“阴符”“五贼”“天生天杀”“盗机”多次向我们展示了一个高级版丛林法则,而且用词非常简单直接,没有半点遮掩和抒情。

          丛林法则,一向是被人诟病的,因其过于冰冷残酷半点没有人类所偏好的人文关怀。何谓高级版丛林法则?鄙人以为,丛林法则是必然存在的事实,但只是表像事实,并没有究其根本。好比:人类如果完全遵照丛林法则,无限制攫取地球资源,最终将毁灭自己。那么《阴符经》的“三盗既宜,三才既安”显然站在了更高层面。

          这便是我们古人的智慧的高级之处。往来自如,变动不拘,进可攻退可守。其妙用,在姜太公、范蠡、鬼谷子、张良、诸葛亮……这些历来作注者身上可见一斑。

    欧阳询书三百字版《黄帝阴符经》全文

    后语:

          本想简单写个读后感,以作梳理和分享,但既有分享意图,又担心过于简要难以理解达不到分享效果,不知不觉竟写了近万字,而且还只是个上篇(下篇讲黄石公素书)。对于一向不喜欢冗赘文章的我,真是越写越惶恐。

        《阴符经》奇妙在于,不单讲修身养性,却讲尽了修身养性;不单讲帝王权谋,却讲尽了帝王权谋,不单讲排兵布阵,但偏偏却又讲尽了排兵布阵的兵家机巧。“道-心”、“法-智”、“术-行”三位一体,不仅有完整的世界观,还有有效的方法论。

          此间妙道还可以运用在社会体系、经济体系、科学体系等等,所以非常难以几句话讲述清楚,文章中我也只略有举例,更多等待读者自己领悟和体会。因不想过于冗长,三百余字经文我也并未全部引用,未引用处不代表不好,只是这经文自古就多有人批注,任法融道长的释义就非常详尽,网上其他释义搜索起来也很便利,这里,只想对有特别感触的部分与大家进行学习和探讨。

          最后,非常感谢能耐心看到这里的朋友,鉴定过是真爱了,比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发广告丰富的:大道在民间
        真观:@发广告丰富的 :pray:
      • 逯百春:我也写了本阴符经讲解,希望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真观:@逯百春 好的,待我晚上静心拜读学习
        逯百春:希望楼主能写写我的这本书的读后来感,我写的与任法融写的有很大的不同,

        任法融就住在我家旁边的白云观中,希望楼主能来白云观玩,顺便一起聊聊阴符经。
        真观:@逯百春 :pray:
      • 绿杨荫:我觉得阴阳二爻是万事万理的基因。而四柱是人命运的基因。只是走的和现代科学不同的一条路罢了。
        绿杨荫:@鲤氏 一切都是为了寻求规律和秩序,无序令人恐惧。科学是走的一条由客观来寻求秩序的路,当他们的理论能够自洽时,就不需要上帝了。读过一本书——《自私的基因》,书中作者道金斯从生物进化演变的角度来解释了人性,他的理论是自洽的,所以他不需要上帝,他是当代最著名的无神论者。而牛顿,我之前一直很疑惑,他那么伟大的物理学家,他的经典力学应该已经可以解释当时的一切自然现象了,可他为什么还要信奉上帝?量子力学的出现,使宏观力学有了局限性,于是有了我们熟悉的那句话“上帝掷骰子吗?”或许,牛顿爵士早就有预感了,他的理论并不能完全诠释这个世界吧。
        快下班了,先说到这儿。
        真观:@绿杨荫 所以为什么祖先如此高深的智慧,却常常被当糟粕弃之。不过科学说白了只是个工具,永远有局限性,但“道”不是。
        真观:@绿杨荫 同感,但现代科学是通过科技和反复试验得出来的,具有广泛便捷传播性和应用性,而阴阳四柱得靠点灵性和悟性,不然不得要领就罢了还可能走偏
      • 努力求索:文化积累还是挺深的
        真观:@钟如始 :smile:
      • 走马观花小娘子:那个道姑朋友到底是怎么回事啊,我听过这样一首歌。
        真观:@Nanacooper :joy:
        走马观花小娘子:@鲤氏 哦,原来真的只是一首歌呀,我还以为是有同人广播剧什么的撒:no_mouth:
        真观:@Nanacooper 我也是听过,顺便借名字调侃自己
      • 王子魚:关于儒释道,特别是释与道,如果剔除迷信色彩,是一种对世界的解释,与苦难的安慰。至于儒,世俗气息太盛。
        真观:@王子魚 本来只想简单写个读后感的,当初学写诗,就是因为不喜欢冗长文字,结果一写写这么多,太可怕了:joy:有毒
        真观:@王子魚 我觉得,宗教本身不是迷信的,它有点像现在的粉丝团,只不过那个时候粉的是一个具有超常智慧的人,人们为了学习他纪念他为他塑像立碑,但其中不乏脑残粉,再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就越发鱼龙混杂了
        王子魚:@鲤氏 嗯,很有见地:+1:是地球这半端的智慧😀
      • 林貞觀:拜读学习
        真观:@冰雪伊人 :joy:
        西域冰雪:@鲤氏 这恩爱秀哒!啊哈哈😄
        真观:@林貞觀 好好拜读(摸头)

      本文标题:你的一个道姑朋友:读《黄帝阴符经•黄石公素书释义》(上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anyy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