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需要先说下前提:关于做奥数题的一些事。爸爸给儿子讲过几次的一些题目,他还是不会做或者做错,于是有了一些冲突和摩擦。
晚上儿子问我:“怎样才能获得自由呢?”我反问:“你觉得什么是自由?”儿子不语。我又问:“是没有人管你吗?”儿子肯定了:“是。”
“没有人管你,你生病了,躺在床上,没有人嘘寒问暖,没有人照顾你,这样好吗?”
儿子一时语塞。
“有时候你会觉得孤独好,没有人管你,不论做什么事都没有人干涉你。但孤独并不是什么时候都好。你不知道有一种孤独也是很让人痛苦的。”
儿子换了一个说法:“古时候多好,不要学奥数,不要学这学那,要是我在古代就好了。”
“古时候不进学就只能去种地。但耕种都是靠天收,万一遇上灾年,就连饭都吃不上了”我接着说:“而且古时候有土豪恶霸,有横征暴敛,古时候社会无序的时候更多,战争也更多。”
我问儿子:“你读过《十五从军征》吗?”儿子表示没有读过。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这首诗讲了一个老兵的故事,他十五岁就去当兵,经历了无数战争后,侥幸活着回家了。”
“已经八十岁了。”儿子接道。
“嗯,然后他就很急切的回家,在路上遇到家乡的人就问他家里还有些什么人。”我接着说“可是家里什么人也没有了,只有坟墓。庭院中长满了荒草,野鸡野兔在房子里做了窝。”
“然后呢?”儿子问道。
“然后他就回家了,采了野谷子做饭,摘了野菜煮汤,可是饭菜熟了,却不知道叫谁来一起吃……”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向东看,泪落粘我衣。”我不知道儿子能否体会到那种孤独的绝望和悲凉。
“这首诗是谁写的?”儿子问我。
“这是汉乐府的一首,不知道作者是谁。也许是老兵自己,也许是别人为千千万万的老兵写的。”
儿子沉默了一会儿,说:“要是没有战争就好了。”
“只要有利益,就会有战争。”我想了一下,回答道。
“士兵很好,但士兵也不好。”儿子迟疑着说道。他现阶段的梦想就是当一名士兵。他爱看打仗的电视,也看了很多关于战争的书。他最仰慕戚继光。
“妈妈,为什么会有军队?”
“嗯,这样说吧。原始时代的人没什么吃的,原始人会聚集在一起去猎取食物。刚开始取得的食物都是大家一起分了吃。后来,那些强壮的,捕猎时出力更多的人会想:我出力多,为什么和那些没出什么力的人获得差不多的猎物?于是他可能会欺负弱者,抢夺食物。弱者一个人斗不过他,可以多邀集几个人一起抵抗。强者打不赢了,他也会邀请帮手。于是会聚集越来越多的人,这应该是军队的雏形,但这时候还没有职业军队。”
“那些强壮的人一直掠夺也不行,他们还需要有人帮他们做一些活,缝衣服,种地什么的。于是他就跟那些弱者说,你们帮我们干活,我们保护你们。这样各取所需。”
儿子有意见:“为什么要帮别人干活?”
“不找人来保护自己的话,他们的劳动成果会被掠夺,可能自己也性命不保啊。”
“说得也对。”儿子被说服了。
“他们这是互惠互利,相互依存。”我说。“而且人越来越多,会有强者成为领袖,他会找一班有智慧有见识的人帮助他一起管理团体,慢慢会变成国家。而用来保护他们的组织就会成为军队。”
“可是我们刚开始是说什么,怎么说到军队了?”儿子忽然说到。
“我们在讨论自由。”哈哈,我们一起笑了。
“儿子,德国有个哲学家叫康德,他说过一句话:人类克服自己的欲望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你觉得这句话正确吗?”
和孩子谈这个,“欲望”的定义不好说,这里有个度的问题。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恐怕也不是我们从字面上理解的那样绝对。
不过儿子也不和我纠结这些,我们一起默认了这是个糊涂地带。
儿子说:“当然不正确了。想做的事情都不能做,还叫自由?”
“嗯,确实,比如喜欢吃零食,喜欢玩就是你的欲望,也是你的天性,都克服了,还有什么自由。”
儿子也很肯定。
“但是你还记得我和你聊过的《自控力》和《自私的基因》这两本书吗?书上说每个人都有来自原始的欲望。说控制人的有两个方面,一个是你的基因,一个是你的思想。”我指了指他的身体,又指了指他的脑袋。
“你的基因跟你说让你去做什么,这就是欲望。你的思想让你决定去不去做,该如何做。如果你觉得不应该这样做却做了,可能就是你的基因做了主。你克服了冲动没有做,就是你的思想做了主。”
我觉得自己说得太玄乎,儿子也似懂非懂。
我举了个例子:“比如你写作业时,想要玩东西。你玩了是基因做了主。你克服了这个冲动,没有玩,继续写作业,这是你的思想做了主。哪一个选择更有益于你?”
虽然在真实情况中,儿子可能会丢下作业去玩会儿东西,不过让他分析时他还是说继续写作业是正确的选择。
我决定不再纠缠于这个我也不擅长的话题了,我说:“况且人的欲望是很难满足的,有个词叫“欲壑难填”,当得到了一些,可能会想要更多。一来二去的,如果由自己的欲望做了主,失去理智,就有可能铤而走险,干出非法的勾当。”
“那就坐牢了,真的没有自由了。”儿子赶紧接着说道。
“是呀,那可什么自由都别提了。”我笑着附和。
“儿子,有时间你也可以看看哲理方面的书,很多想不通的事情,看着看着,可能就想通了。”
“妈妈,哲学是怎么产生的呢?”
我沉吟了一下,试着解释道:“还记得我跟你讲过的那些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家吗?古时候的人没有科学知识,解释不了大自然以及星空宇宙的一些奥秘,他们就会用想象用思考从别的角度获得一些解释,这样就形成了哲学。”
“原来这就是哲学。”儿子说。
“你记得我们去科技馆吗,有一棵大树,屈原的《天问》之树,他问天地日月星辰从哪儿来的,等等一些问题,这就是哲学的思考。”
谈了很久,儿子方兴未艾,但时间已经不早了,该休息了。现在我这似是而非的一些说法,还能让他满足,等到他不再满足于我的解答时,他就该去自己寻找答案了吧。当然,我也要充实自己,争取能多回答一些他的问题。这种母子交谈的温馨感觉,很令我迷恋呢。
网友评论
没去当老师可惜了
这不可怕,怕的是你后面的强大哲理,他未必能理解,就算他假装理解,或者不理解,那都没关系,问题是他的思维方式会被你潜移默化,我觉得这不是一个好事情。因为终极问题上,你们彼此其实都默认了糊涂地带,糊涂地带没关系,但你需要教给他对待糊涂地带的方法,这点你忽视了。当然,我不清楚你儿子的年龄,也许他大了,那没关系。如果还小,该教认识事物的态度,而不是认识。道理和认识,并没有多大作用,正确的态度,使他自己走领悟的正确途径比较重要。
孩子刚才问我怎么才能实现自己的计划,怎么管理自己了。我让他有空自己去看《自控力》这本书。
我们一直都是用交流讨论的方式,没有权威,毕竟他现在看的书和我路子不同,有些他知道的我也不知道。
我孩子十岁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