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得

作者: 三木三石 | 来源:发表于2023-11-16 23:46 被阅读0次

    原文: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译文:孔子说,居住在有仁德的地方才是好的;选择住处,不住在有仁德的地方,那怎么能说是聪明智慧呢?
    或:孔子说,达到仁的境界是美好的,做出的选择没有处在仁的境界,怎么算智慧呢?

    继《学而》、《为政》、《八佾》之后,编写组继续让孔子讲《里仁》篇。
    编写组或许编委有变动,但编写教材的初心及孔子的授课对象是没有变的。孔子致力于培养君子以入世,活好自己,活好家人,福祉社会与国家。
    孔子从自身到开门办学,为社会培养精英人士,初心始终没有变。
    从这个视角去尝试理解《论语》,所得未必是正解,但方向不会有大的偏差。

    仁为二人相处。
    在和别人相处的时候,内心有仁。
    这是原点,没有这一点,其它立不住。
    这一点,萌乎心,而动乎四体。
    有这点,就是里仁,没有,就是里不仁。
    里都不仁了,而徒向外求仁,就是假仁了。观遍人性,老子骂孔子假仁,就是也对孔子内心有仁持怀疑

    一人为独,要有仁心。仁是发心,是静态。
    二人为从,要有仁心发出的仁力,让别人感受到仁。在己为仁得,在别人的感受就是仁德了。
    仁得是自己作,仁德是别人给。仁是仁力,是动态。
    只是一个人徒有仁心,但没有让人感受到仁的能力,在别人看来也是没有人德的,在自己当然也感受不到仁得。
    仁,是一种能力。
    三人为众,有发心,有仁力,不仅能让一个人感受到,还能让更多的人感受到,而且发心犹在。具备了这种能力就可以入世,为自己为家人谋取理政做事的机会了。

    “里仁为美。”
    人内心有仁才是美德。
    断句:“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择不处仁,焉得知?”
    在和人相处时,所作所为都没有从仁的角度出发,又怎么能感受那种仁得呢?

    一个没有仁心的人,徒向外驰求,无论怎么能干,终究也难有仁德。
    求仁得,人要反躬自责,内求。
    与仁相对的是恶,与仁力相对的是恶力。
    把仁、恶、仁力、恶力做一个排列组合,人为四类:有仁有仁力,为上品;有仁无仁力为次品;无仁无恶力为庸品;无仁有恶力为毒品。

    从孔子春秋至今,两千多年过去了,孔子读懂了人性,求君子之仁与仁力,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老子也读懂了人性,弃世。
    孔子比老子理解更深刻的是,历史就是记录的有仁有仁力、无仁有恶力这部分人,其他的都是背景。
    生于春秋,孔子也深谙了有多为成的二八定律。

    孔子仁得:两千多年时间,在二的时间,孔家店被砸过,坟被刨过,被冷遇过,但在八的时间,孔家店依然是孔家店。
    孔子不羡帝王家。
    是孔子仁得,也是累世给孔子的仁德。
    孔子之仁,弟子听懂的多,做到的少。
    孔子之仁,后世看懂的少,能做的更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仁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awew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