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网译:孔子说:“人们的错误,总是与他那个集团的人所犯错误的性质是一样的。所以,考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有没有仁德了。”
孔子说:“如果早晨悟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看孔子说的话,始终要把握住他为什么说?给谁说?目的是什么?
只要这几条把握住了,那几乎就相当于在现场听孔子的话了。
上两次给弟子讲课,不知道说孔子本身说话就绕,还是负责整理课堂纪要的那个弟子没有领会孔子的意思,车轱辘话说了一堆,直接就把自此以后的学究们都绕晕了。
晕了两千多年。
这笔记大概是有子整理的,换做子夏不会整理出这水平。
因为前面已经被绕晕了,所以后世博学大儒们还在接着晕,没出来。
但恰恰这个地方就到了高潮部分,也是孔子所谓的画龙点睛之笔了。
经过前面的绕来绕去,到了这个地方,就可以扑上去直译了。
后世因为前面没搞明白,到这个地方,孔子不绕了,但好为人师的学究们接着继续绕。
但,看明白了,怎么绕都没有绕对。
“人之过也,各于其党”。
直译:人的过失都是因为他的党造成的。
但关键说“党”没说清楚。
从上文,从孔子,一定不是把党作为乡党或者类别来说的。
“党”的繁体是“黨”。
春秋及以前之“黨”,描述人,至少还有两个意解:人客观上所处的位子或位置,人主观上的喜好或偏私。
孔子讲这话的背景,还是在孔门弟子毕业之后入的局中呢!
既然自己能入局,那就是“君有情,臣有意”,现在还在蜜月期,国君或权臣至少现在还看起来像个君子,或者说仁者。
但是不是C位的那人不好说。
孔子在这里就是教弟子如何识破C位的那人是谁!
但是,因为是在蜜月期,即便说有过也还不会是人头落地之过,不然就没有然后了。
这里的“人之过也”也还都是可以忍受的“过”,不是极端,不是残忍,不是暴虐。
在教学的现场,孔子兴致也高涨起来,拿手一挥,这局中的人都有了,无论是仁者、真好仁者、假好仁者、不修仁的庸者,说:
看看这些人,无论是谁,他的过失都是来自于他所处的位子在加上他的喜好与偏私。
君如此,权臣如此,同僚也是如此。
仁者如此,不仁者都如此。
什么样的屁股再加上什么样的人的喜好和偏私,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过失。
这叫“失当屁对”!
大概孔子没这么粗俗,但意思就是这个了。
再换种说法,你没那个屁股,再有脾气,也犯不了那样的过失。“在其位谋其政”的同意语就是“在其位犯其过”。
接下来孔子说得就更有感染力了。
“观过,斯知仁矣。”
孔子接着说:
“过”有了,不可怕,可怕的对待“过”的态度和行为。
你们要切记,这就可以找出C位那人了!
你们要知道“仁者无过”!什么意思?君子处在仁的状态中,时刻在警惕自己,有过即改,“动之即觉,觉之即无”。真君子不是不犯错,而是有错即改。
在我所见之人中,这么多优秀的人,只有颜回能做到“不二过”,我自己也做不到,其他能做到的,我还没见过。
“天杀乎!天杀乎!”
真好仁者,还没有达到仁者的状态,但说发自真心的修仁,有了过失,被别人指出来,或自己悟出来,那就会“闻过则喜”,不辩不解不回避,并且在态度上和行为上去修正。
虽还不是仁者,但对待过失能够这样的就是真好仁者!
至于C位那人,对待过失,自己会掩之,别人一旦指出来,就会迁怒别人。就会找出一百个理由去解释不是自己的过失。
这是态度。
不仅如此,在以后,他会继续犯类似的错误,因为在他的内心中并没有真正认为这是过失。
具备这两个特点,不管这人是君,还是权臣,还是同僚,不管是上司,还是下属,就是那C位之人。
一个局中,C位之人,可能一个没有,可能只有一个,但也可能有一群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那C位之人也是;只是C位特性之人并不一定会沆瀣一气,互为一体,“不能久处约,不能久处乐”才是他们的品性。
至于那不修仁的庸者,孔子就没在说了。
孔子对这类人,向来不喜欢,尽管看走过眼。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翻译:孔子说,人的过失都是由他所在的位子和个人的喜好与偏私决定的。观察一个人对待过失的态度与行为,就知道他究竟是不是真心为仁了。
孔子讲这段课,应该已经从流亡回到了鲁国。
年龄大了,“随心所遇不逾矩”了,但已经人过七十了,孔子多想自己到了“随心所遇不逾矩”修为但自己才三十岁!
孔子这句话又骗人骗了两千多年,不是孔子有意,都是后人一厢情愿,认为孔子到了七十才“随心所欲而不逾矩”,自己也会的。
没有孔子之仁,就是活到二百五十岁,也难随心所欲,也难不逾矩!
孔子一生孜孜求仁,修仁,做君子,已经造诣很深了,不然不会有那么多响当当的角色一直跟随。
但孔子“每日三省吾身”,一直在自检,经常发现自己之前的言论和判断有不合适的甚至说错误的。
把冉有逐出师门是不是做对了?冉有没有记恨老师,依然以仁待孔子!
让子路修君子,子路已经很努力了,但评语还是登了堂还没有入室,结果子路为了做君子被砍为肉泥!
在孔门弟子中最具有质疑精神的就是宰我了,用智慧与身体伴随孔子十几年,但孔子之骂“朽木”“粪墙”“不仁”,堪当入骨,结果说宰我一走再也不回,至少在孔子那里说早于自己死的!
孔子也终于觉得,有些过能“当下即觉,觉之能改”,但有些过,尤其是自己曾经捍卫的不能触犯的底线与红线,是不是都想明白了?!
于是,课讲到这里,垂垂老也的孔子悲从中来,涕泣曰了一句千古名言“朝闻道夕死可矣”!
即便修为如孔子,稀里糊涂来到这个世上,那是没有办法的事,但不想有些事情没想明白就稀里糊涂的死去!
这就是孔子说的仁心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