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

作者: 三木三石 | 来源:发表于2023-11-25 23:55 被阅读0次

    原文: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网译:孔子说:“曾参啊!我讲的道,拿一个道理把它贯穿起来。”曾子说:“我明白了。”孔子就出了。曾子的师兄弟来问:“这是什么意思呢?”曾子就告诉他们:“我们的老师所讲的道,讲忠恕之道而已。从这里开始学,学到圆满的境界,就是道。”

    拈花一笑。
    当孔子带着一群弟子背着孔子大学奔波在中原大地上,四处去兜售他所向往的人间理想时,在西边的彼时印度,比孔子年长十多岁的释迦牟尼(前545-前486)也正带着一群弟子乞食于城市与乡村,忙碌着创立佛教。
    孔子为现世,如何让世人活在更好的当下,而释迦关心人如何从现世的苦难解脱。
    释迦名为悉达多·乔达摩,是古印度释迦族的王子,生在今尼泊尔的南部。二十九岁那年,乔达摩一天外出巡游,遇到一位枯瘦的老人、一位在路旁哀吟的病人、看见一支送葬的队伍、一位修行者。身为王子,看世间忙忙碌碌,生命是有意义的吗?乔达摩为之迷茫,决定出家修道,为世人寻求一条离苦之路。
    乔达摩遍访名师,苦修六年,达到了时人很高的修行境界,但也感到了绝望的痛苦:没有他想要的答案。三十五岁那年,乔达摩来到今天叫做“菩提达耶”的地方,坐在一棵无花果树下,发愿:若不能获得无上正觉,永不起身!传说他在树下坐了整整七天七夜,到了第七个夜晚过去,天将拂晓时分,释迦遥望明星,瞬间彻悟宇宙、人生真相,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乔达摩涅槃以后,有许多后人给予的尊号,常用的有三个:“佛陀”—彻底觉悟者;如来—绝对真理;释迦牟尼—释迦族的贤人。
    释迦圆寂前,在灵山召集大众举行最后一次说法。有一位大梵天王向释迦敬献一枝金色莲花,请求:如果还有未说的最上大法,希望能宣示给众人和将来的修行者。
    释迦内心在想什么,无从得知,只是拈起那金色莲花,面向众人,瞬目扬眉,一言不发。众人不领何意,皆肃穆无语。法会本就严肃,再加大家已知释迦为时不多,气氛更为压抑。就在此时,释迦牟尼的大弟子摩诃迦叶破颜而笑。
    释迦的弟子与孔子弟子最大的不同,孔子弟子都比孔子小很多,而释迦的弟子多比释迦大很多;最大的相同便是两师的弟子都多为出生名门之后。迦叶两者都占了。释迦圆寂于八十,这迦叶尊者少说也在百岁以上了。
    迦叶一笑,释迦边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释迦拈花,迦叶微笑,两心相通,“最上大法”就这样完成了宣示和传承的过程。
    释迦所传是至为详和、宁静、安闲、美妙的心境,是“无相”、“涅磐”的最高的境界,只能感悟和领会,不能用言语表达。
    如是,可通释迦修道初心。

    曾子不仕。
    在孔子的学生中,基本都是大学生,就是年龄基本都是弱冠之后,而颜回13岁就拜师了孔子,曾子16岁就拜师了孔子。
    究其原因,大概是因为颜回与曾子的父亲都先做了孔子的学生,认为孔子有真才实学且入世,于是就把孩子送过去了。
    颜回与曾子都优秀,只是可惜颜回29岁就头发全白了,32岁就死了。颜回在时,孔子在学问方面对颜回寄予了厚望,伤心之后,就把希望放在了曾子身上。
    曾子祖为夏禹,先跟父曾皙学习,不但聪明,而且苦学,还能有诺。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猪)。”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公元前479年,曾参27岁,孔子死。孔子临终将其孙(孔子的儿子孔鲤已死)子思托付于曾参。
    公元前456年,曾参50岁。时齐聘以相,楚迎以令尹,晋迎以上卿,曾子皆不应命。
    公元前435年,曾参71岁,死。

    一以贯之。
    释迦在圆寂之前,手拈莲花,迦叶一笑,道已传。
    孔子弟子在孔子死后编写《论语》,孔子所言多有时空交错。
    在《里仁》让孔子讲君子如何修身为君子,如何观局立足身,每一步都是实学,尤其是在当时的春秋乱局下,入世的何止孔门一家。
    但是孔子还是有不为人说的秘藏。
    那秘藏是什么?
    在《论语》编写组的工作时,其他人或许因为有事缺席,但有两个人不会。
    一是曾子,一是子思。
    曾子是因为受托,子思是因为曾子不允许。
    对于他们两个来说编写《论语》是使命。
    在前面让孔子说了那么多,但在孔子的课堂笔记中还有这么一段,放在哪里?至少曾子主张放在了这里。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
    可以理解为,在前面的讲课结束之后,在弟子们还都在那里回味孔子的王霸(昨天的题目本是王霸,但通不过,遂改为为道)之道如何为之的时候,孔子却突然对曾子大声说了一句。
    而且用的是“参”,曾子的名,很正式的样子,估计说话时,孔子与曾子还有眼神交流,曾子呢,马上说“唯”,是的。
    孔子之“一以贯之”,曾子接住了。
    曾子懂孔子。
    孔子说完之后就出门了,大家不明白,就去请教曾子。
    曾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两千五百年以来,后人都在质疑曾子的话,但也只能围绕“忠恕”两字去诠释。

    内圣外王。
    孔子一生积极入世。
    但一生不得志。
    在周游列国中,演周易,读春秋,终于不再羡君而要做王。
    只是孔子之王是素王,是传承仁,构建礼,演习仪的文王。
    孔子观春秋前那1600年,所剩就那几本旧书,遥看1600年之后,焉得不是?
    孔子修书。
    孔子让弟子继续修书。
    本来这修书之能为的弟子是颜回,可惜颜回命短,就传花到了曾子。
    释迦在拈花之前有没有给迦叶点示过不知道,但以孔子循循善诱的风格,给颜回应该没少说过,颜回以后给曾子没少说过。
    在讲课的时候让弟子们如何帮助君王做内圣外王,修好自己的君子之道,守住以仁为底色的为人,再拥有君王、权臣需要的能力,就能立于不倒、不败之地。
    但作为孔子自身,“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孔子游历一生,那沧海就是为政之路,那巫山就是为政之道;过去种种都是自己认知提升的过程,在入世与治的理想实践中,终于想明白能传万世的是人的内圣外王。
    当世的是立功,传世的是立言。
    至于立德那是“绘事后素”的素仁!
    功要自己做,言要自己说,德是别人给。
    嘴说,人死了,就说不了了。
    书说,人死了,可以说万年。
    孔子想清楚之后,应该或明或暗提点过曾子,而且说不止一次。
    不仅如此,把自己的“大学”“中庸”的思想也应该给曾子说了的。
    这以后,孔子倒没有像释迦那样很快就圆寂了,但是年也就死了。
    孔子死前把孙子托孤给了曾子。

    回望历史。
    孔子死后,曾子教授子思应该说尽了心。
    有机会做显官,不仕。
    曾子作《大学》,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曾子不负孔子。
    子思作《中庸》,以作为人生修养的最高境界。
    子思授业孟子,孟子做《孟子》。
    此以后,颜回为复圣、曾子为宗圣、子思为述圣、孟子为亚圣。
    曾子不仕,终为圣人。
    “一以贯之”,子思没说,做了,做到了。
    但曾子有诺,说“忠恕”,可意为:忠于自己的本分,恕于别人的考量。
    对于“内圣外王”,关键是自己的定位。
    曾子以后,有一异人庄子,读懂了“一以贯之”,写出了“内圣外王”之道。
    庄子大慧但好逍遥,终不入世,只能内圣,何来外王?
    入世的是孔子。
    孔子内心的秘藏,庄子破解了。
    只是庄子为道,孔子为儒,参拜孔子的儒生不意庄子参通孔子,于是两千多年过去,还是在两个道上跑。
    孔子被后世称谓的有很多,有圣,有王。
    到康熙年间,一次康熙去山东曲阜参拜孔子,看到孔子墓碑上刻“大成至圣宣传王”,于是不跪,时孔子六十四孙孔尚任看出端倪,于是请康熙休息,命人把“王”字用黄绫挡住,再加“先师”两字以续,康熙回来就跪了。
    王不跪王,跪师。
    孔子做的是实学,求仁修礼,内圣外王,一以贯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王道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qwnw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