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书法艺术之家墨之语
明代的集古印谱与吴门篆刻讲堂七十

明代的集古印谱与吴门篆刻讲堂七十

作者: 拉玛西亚x | 来源:发表于2019-04-29 18:21 被阅读9次

    从明初到明弘治、正德年间,元代文人对印章的喜好,成为一种风气被延续下来,而这种风气的延续,首先体现在《集古印谱》的流传中。

    明初《杨氏集古印谱》依然在流传,而且尚有陶宗仪的《古人印式》、郑烨的《汉印式》等新的集古印谱出现。其中最为文人喜爱的是吴门沈润卿的《沈润卿刻谱》,这部印谱“始以顺伯、子昂、钱舜举、子行及子行弟子吴孟思所摹,及其未摹者,作刻谱以传。”将当时还能见到的宋、元人的集古印谱作了一次大规模的汇编,遗憾的是此部印谱没有流传下来。

    集古印谱的序跋,往往是我们了解其时文人对印章的观念和审美倾向最直接的依据。集古印谱的大量出现也是其时文人研究印章的一个标志,也是当时文人借以抒发怀古幽情的方式。

    明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唐愚士为元代《杨氏集古印谱》题跋时,曾如此概述元代文人印章发展。“苟取是谱以证之,概可见矣,都督公知而好之,其尚友古人之意为如何哉!”

    元末明初的集古印谱,促使了明隆庆年间《顾氏集古印谱》的诞生,这在明代文人印章艺术史是一个重大事件。《顾氏集古印谱》的出现对明代印章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不仅集古印谱在明代仍有声势,而且元代篆刻家亦被明初文人重视,并载入时人可以读到的笔记和县志之中。王冕被刘绩载入《霏雪录》,流传于明成化、弘治年间;朱珪则被同里卢熊于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记入《苏州府志》,其中清楚记载了朱珪曾有自刻印作印谱的重要史实:“(朱珪)尝取宋王顺伯、吾丘衍、赵子昂诸家印,旁询博取,纂为凡例,以吴叡等所书印并自制附焉。”此外明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时,明吴门派的早期代表书法家吴宽在见到杨维桢《方寸铁志》时,写道:“余尝见故元时吴人印章,刻画古雅,疑其多出吴子行之手,而不知有朱伯盛者,今观杨铁崖、顾玉山辈《方寸铁志》并诗,始知伯盛名珪……”从中亦可见明代印章艺术热潮掀起于吴门是有根源的。

    由于两宋及元人的努力,文人画得到很大发展。文人作画主张“尚意”,画成之后意犹未尽,因此在画面上首先出现题款,以诗文补画之未尽之意。其次便出现了闲章。于是诗、书、画、印四者的结合,便成了文人画作的重要特点。这一特点也促进了印章艺术的发展,成为明代印章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元代文人曾在印材的开拓上迈出最初的一步,但是王冕以石治印,因其没有传人和所居为偏僻的九里山,所以少有人知。

    胜似天堂的苏州自然非九里山可比。元代以来士大夫艺术家便云集此地。诗人、画家、书法家、收藏家迭出不穷。印章艺术在明代终成参天大树,正是根值于这样一块沃土之上。

    明正德年间,以沈石田、文徵明为首的吴门画派,在苏州、云间(今上海市松江县)一带十分活跃。书画家在自己的作品上钤印自不必说,为了以印章抒情表意,即便是坚硬的印材,亦阻挡不了他们的热情。在以青田石刻印之前,文徵明和文彭早期的印章,即是在自篆印文后,以象牙请雕刻技人鲍文成、李文甫刻成。这种文人篆印、技人刻印的现象,到了文彭使用冻石后,才得以完结。王冕虽是最初的探索者,但是贡献似远不及这位珊珊来迟的文博士。他所在的吴门,是再好不过的印章艺术“市场”,很多书画家都是重视的客户。

    明一代著名的篆刻家,文彭、何震、苏宣、李流芳、朱简、汪关、赵宦光等,大抵都是以吴门为活动中心的。其中也不乏印章的艺术理论家。这些理论家的思想与吴门画派显然有着明显的联系,也导致了明万历年间大量印作的出现。

    文彭的两方印章:

    何震的两方印章:

    朱简的两方印章:

    苏宣的两方印章:

    赵宦光两方印章:

    生活在苏州的印论家周应愿曾有如下的记述:“印信之重未有如当代者。汉所谓印章,则今所谓牙牌而已。士大夫自制印,亦曰印篆,文俱尚玉箸,长、短、阔、狭、大、小惟所欲为。”同时印文的内容有了广泛的开拓,如“洪笔丽藻之客自制,或取《山海经》,或取《尔雅》,或取老庄,或取《骚》,或取禅,或取秦汉以来诸稍僻书。理学大儒则取禆家风教者,或《周易》,或诗书,或孔孟,甚或宋人讲学,语道不同,不相为谋,夫印亦然。”

    从此段记载,我们仿佛看到一副明中后叶吴门文人广泛喜爱刻印的画卷。

    文人对集古印谱的热衷,艺术家们在吴门的聚集,使得篆刻艺术的高潮即将掀起。

    (篆刻一词,在元代的印论中尚未出现,元末陈世昌的赞“方寸铁”诗中最早出现“篆刻”的字样。“朱生心似铁,篆刻艺弥精。应手多盘折,纤毫不重轻”。)

    文章首发平台为百家号,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百家号:清风徐来慢拂柳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明代的集古印谱与吴门篆刻讲堂七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cldn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