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暑期线上学习,收获颇丰。及时整理笔记,与诸位同仁分享。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的编写意图和使用建议“学习”与“研习”——谈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的编写意图和使用建议。这是聆听温儒敏先生本次报告的题目,以下均为笔记:

五、切忌形式主义,热热闹闹却没有“干货”
除了读书,讨论与交流也是“专题研习”很重要的一环。
有些老师可能注意到欧美大学多采用的小班上课方法,布置某一个专题,以及基本的书单,让学生自己去读,形成心得提纲。然后在小组讨论,每个人讲自己心得,教师点评。这叫Seminar,是理想的研习方式。但Seminar的小班研习方式比较“奢侈”,我国大多数中学并不具备相应的“硬件”和“软件”。

我们可以借鉴Seminar这种伙伴式合作学习的精神,那就是“专题研习”的讨论必须要“三有”:有心得提纲,有发言讨论,有教师点评引导。“专题研习”的题目不宜太过专业。
高二教材中各个单元的“研习任务”还是充分考虑到高中生普遍的水平的,还可以选择。如果另外搞一些更加专业的任务和讨论,是没有必要的。有些中学搞“大学先修”课程,那可能只适合少数尖子生,难以推广。现在大学在淡化专业,大一大二多是通识课,大三才选专业,而有些中学就奔着大学专业去安排研习课。这不是拧着吗?高中的“专题研习”虽然带有探究性,但是毕竟不是真正学术研究。这个度要把握好。

“专题研习”的教学和以往惯用的方法比,教师讲授的比重会少一些,但对教师的要求反而更高了。我们编教材时也有担心,怕一般学校老师难以操作。所以设计“单元研习任务”几道题,也都照顾到有深浅难易之分,给教师和学生选择的空间,不要求全做。三四个“研习任务”其实也可以分组来做,然后集中,让每位学生都能点面结合,各有获益。还是要实事求是,不搞“一刀切”。
不同单元难易程度不一样,教学设计和安排也应当有区别。如革命传统作品单元、现当代作品单元,都是现代文,阅读难度比较小,教师可以少讲一点,放手让学生去读书讨论。但是“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单元,马克思、柏拉图的文章很难懂,恐怕教师就要安排多讲一点。特别是“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单元,文言文和古诗词为主,一开始就来个“任务驱动”,学生还读不懂就开始讨论某些课题,恐怕也不行。哪些多讲一点,哪些少讲一点,哪些可以“任务驱动”,哪些要先认真讲析课文,再进行研习活动,教师会自己判断,根据实际情况来安排。

高二教材采取“专题研习”为主的教学形式,给教师和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也为自主性、探究性学习提供了可能。改革肯定要往这个方向走。但无论是任务群学习,还是带着任务去研习,最终都是要导向多读书,多思考,多练笔,目标还是提升语文核心素养,不能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那些脱离语文本质的“活动”上。切忌形式主义。热热闹闹,轰轰烈烈,却没有“干货”,那不是我们所愿意看到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