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5302647/bdec750f9521fa12.jpg)
暑期线上学习,收获颇丰。及时整理笔记,与诸位同仁分享。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的编写意图和使用建议“学习”与“研习”——谈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的编写意图和使用建议。这是聆听温儒敏先生本次报告的题目,以下均为笔记:
![](https://img.haomeiwen.com/i5302647/d88aea5ca333a0d0.jpg)
二、“专题研习”的单元结构特点
高二和高一教材是大同小异,这个“异”是大家关心的。我多说说。
首先,是“学习任务群”的提法和要求不同。高一有7个任务群,我们已经教过,也熟悉了。而高二是6个任务群,包括: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外国作家作品研习,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其中“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任务群和高一是贯通的,高二专门为此设计了一个逻辑的单元。
另外,高一有“整本书阅读”单元,高二没有安排。课标的要求是高二也要有“整本书阅读”,最初的编写方案也是安排了的,除了《乡土中国》和《红楼梦》,还有《堂吉诃德》和《平凡的世界》两书。但近来网上不断有人批评新教材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编写组承受的压力很大,后来高二就不再安排“整本书阅读”,古诗词背诵的篇目也由原来40多篇减少到20篇。这是无奈之举。
![](https://img.haomeiwen.com/i5302647/c977bee065b7dfa4.jpg)
教材是公共知识产品,要改革,还要求得社会上大多数人的认可,也还得求稳定,特别是语文教材,有些妥协和调整应当能得到理解。回头再说高二与高一任务群的提法和要求的不同,高二突出了“专题研习”。这是新的教材形式,以前没有过的。
比如高一的“文学阅读与写作”,是按照不同主题分布到几个单元的,而高二的文学类阅读写作,就分为革命传统作品、现当代作家作品和外国作家作品3个任务群,是按照“专题研习”来设置单元的。高一的文言文和古诗词分布在文学阅读、思辨性阅读和实用类阅读等几个任务群中,是分散的,而高二则集中到“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安排在先秦诸子、史传史论、古典诗词、古代散文这4个单元。
就是说,高二转向“专题研习”了,更加突出探究性学习,是带有一定研究意义的学习。“学习”与“研习”一字之差,梯度上去了,要求不同了。高二的单元结构方式是研习活动,每个单元设置3个或者4个“研习专题”,也就是学习任务。我这里用“研习专题”这个词,而不用“项目”,我认为“专题”比较贴切。“项目”这个词社会上用得太多了,太滥了,对中学生来说,还是用“专题研习”比较好,范围小一些,活动可以集中一点。
![](https://img.haomeiwen.com/i5302647/e039dd9c1e01a9c2.jpg)
高二教材以“专题研习”作为单元组构的方式,各单元也可能有不同文体的穿插,但和高一比起来,还是相对集中,是往研习的专题方面汇集。比如高二上册第二单元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任务群,收了《论语》《礼记》《孟子》《老子》《庄子》《墨子》六家著作,都是节选,涉及面广,但仍然比较集中,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的源头——先秦诸子。
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对传统文化之“根”有个粗略的印象和了解。学生从小学开始就接触过《论语》《孟子》《庄子》等课文,多是从文体、阅读方式等不同角度去学习的,比较分散,而高二把先秦诸子代表性的几家作品集中到一个单元,以“初步认识传统文化之根”去引导研习,这种教学就比以往上了一个台阶,专题性、探究性凸显出来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5302647/e109da156c467359.jpg)
高二语文的“专题研习”单元一般由4部分组成:单元导语、课文、学习提示与单元研习任务。单元导语说明本单元所属的人文主题和研习专题,也就是教学的总目标。课文一般四五篇,也有六七篇的,兼顾不同的文体、风格等因素,一般分为2至3课,有的多一些,4课或5课,都与研习的专题有关。课文还分为“教读”和“自读”,这和初中语文的设计是一样的。“教读”就是精读,老师也可以多讲一点。“自读”主要就是学生自己去读。高二每一课也有“学习提示”,单元后面还有“单元研习任务”。我专门就“学习提示”和“单元研习任务”多说几句。
![](https://img.haomeiwen.com/i5302647/5b902bd147e353d1.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