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这一章的阅读有两个收获:
1、心灵感应就在身边,人人都可以有;
2、第六感可以修炼;
提到“心灵感应”,我们的第一反应一般是觉得这种东西很“玄”,要么不相信,要么就觉得很难遇到,但是武志红老师用他的亲身体验告诉了我们:心灵感应其实很简单。
武老师在参加一次学习的时候,授课老师让学员们进行了一个小练习,把所有的30多人分成了几个小组,几个人一组,然后小组内大家轮流讲故事。讲故事有一个要求,就是让轮到的讲述者讲一个悲伤的故事和一个快乐的故事,先讲哪个都可以,但是只能用心讲,不能出声,其他听故事的人必须闭眼或者转过身去“听”,听完以后要根据各自的感觉判断哪个故事是悲伤的哪个故事是快乐的。一开始大家都是不相信能“听”到的,但是练习的结果颠覆了大家的想法:武老师所在小组6个人,除了第一个人讲的时候只有一个人猜对了以外,后面的练习大家几乎全都能“听”对,而且有4次全对,最后一个讲述着更是突然改变了讲述规则,不讲快乐和悲伤的故事,转而讲了安宁和愤怒的故事,结果大家还是听出了不同,有一个学员甚至直接说出了安宁和愤怒两种感觉,其他组的情况也都差不多。这时大家才恍然大悟:原来心灵感应如此简单。
但是不同人的心灵感应的形式也不一样。在练习后大家的分享交流中了解到,有的人皮肤敏感,听不同情绪的故事会感受到或温暖或阴冷的风;有的人心比较敏感,听不同情绪的故事会感觉到心下沉或者上升,但是他不能主动去动脑思考,不然那种感觉就捕捉不到了。
所以说,心灵感应很简单,只要静心去体会,人人都能有;情绪是可以传递的,能被其他人所捕捉。所以如果真的想做到换位思考,那就先用心去“倾听”别人,如果真的想帮助别人,那就先让自己有一个好的情绪和状态。
心灵感应如此普遍,为什么我们会意识不到,甚至当做灵异事件呢?武老师在文中也告诉了我们原因:那是因为我们太依赖思维。
思维依赖的信息来源是五感和语言。五感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除此以外的感觉就是我们所说的第六感。我们的思维能够轻易通过五感来捕捉信息并讲这些信息诉诸语言,而语言是思维最容易处理的对象。而“第六感”捕捉到的信息往往难以名状,难以描述,从而也就难以被我们的思维处理。长此以往,我们内心以思维为核心的“小我”就会喜欢五感捕捉的信息,因为这些信息“清晰明确”,而会讨厌第六感捕捉的信息,因为这些信息“模糊、混乱、莫名其妙”。随着年龄的增长就会越发的依赖思维而远离第六感。
那么第六感如何修炼呢?其实修炼的方法很简单,就是多用。正所谓“用进废退”,思维之所以越来越依赖五感就是因为它处理的了五感捕捉的信息,而难以第六感捕捉的信息,就像我们平时一样,我们总是习惯性的选择在我们认为的在我们能力范围以内的选项。为了打破这种依赖,我们就应该注意聆听和尊重那些五感以外的信息,去觉察它们,甚至是尝试描述它们,从而能让思维去处理。当我们能自然的捕捉这些信息并处理的时候,在外人看来我们就获得了一种神奇的能力——可以掌控的第六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