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916807/b270b8135f9ed093.jpg)
每天坐地铁上班。有一天,在南门口站下车的时候,忽然看见过道墙壁镶嵌了十则荐书的广告。荐书人多是长沙的文化名人。
书细分为心理学、科普、育儿、连环画等类,其中重叠的部分是中国古典文学。
试看杨林为《挑灯看剑》写的推荐语:从神采飞扬的诗词曲赋里,见铮铮铁骨,凛然正气;见江山如画,如此多娇;见小桥流水,莲戏蓬叶;见东篱采菊,桃之夭夭。
士大夫气节、掌故、江南韵味……纷纷跃然纸上。
这些古色古香的文字作壁上观,看我们行色匆匆如奔袭的兽。
因为书籍的装饰,地铁多了一处风景。它冷冷地立在那里,似乎在逼问每一个路人:你有多久没读书了?你有多久没思考了?
虽然,每天在地铁里的人多在玩手机。即使捧在手心的,也是习题之类。很少看见有人读古典文学。
地铁是快速的象征,载着拥挤的人潮,迅速汇入社会的主流。以免误了上班或干其他事的时辰。
而我们的传统文化却讲究“静、慢、淡、雅”。
“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这是杜甫在艰难苦恨之中看云水的心情。
“松风吹解带,山月弹照琴”。这是隐居的,与自然合二为一的王维。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这是王禹偁在村里的见闻。
异代不同时,当高楼大厦切割天空,当浮躁、物欲取而代之,我们可能无法像古人一样。但是,我们可以藉由先秦散文、唐诗宋词,尽量去想象,去感受,去体悟。
文化有一种润物无声的力量。当你长期浸染在文化之中,如入芝兰之室,与之交错萦绕。
久不撤下的读书公益广告,是否在传递“汲古润今”的讯息?是否在昭示又一个“国学热”的诞生。
白先勇的小说《梁父吟》描写了祖孙三代的追求。祖父因为北伐杀戮之多,沉浸在金刚经的悔忏里。父辈远涉重洋,在国际的鸡尾酒里融化。而最小的孙子则回归了古典文学。
小小年纪竟然可以完整地记诵:“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我总觉得小说是一种隐喻。它表达了白先勇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绝对信心。
或许,几年,几十年之后,大多数人们会手持一本《诗经》、《楚辞》,出现在屈贾之乡,在地铁里,静静地读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