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概论浅解

作者: bb422b7305f6 | 来源:发表于2018-08-04 00:41 被阅读206次

      一直都想把自己对于中国历史的浅陋见解写出一点东西,无奈胸中无点墨,又恐别人见笑,便一直未动笔,今天下了大雨,天气还未放晴,心想:未来一年多都不能摸史书了,便写下了这点东西。

      尧王天下,闻大舜之德行,禅位于大舜,舜治水功于华夏,但终未根除,大禹接替治水之事,十三年未过家门,根除了水患,大禹名誉天下,舜将天下传于大禹,但此时仍是禅让制。大禹年迈,欲将大位禅位于伯益,可大禹的儿子启却以武力夺取天下,此时华夏的历史便掀开了一个新的篇章:禅让变成了世袭,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各种版本的历史教材无一不是此种言论:启的做法武力夺位是对民主的践踏,是历史的背向着。我的观点略有不同:启的做法不能称之为完全的背向,亦不能称之为多么的进步。启的王朝的建立使这个尚不牢靠的华夏联盟趋于一统,尽管这个王朝的建立是建立在启的强大武力下的,王朝的建立使得这个民族迅速地超越以上三皇五帝的较为完备的法典,之前也有法律,但大多数的事情是靠道德进行约束的,在经济尚不发达的时代,人民淳朴无暇,靠道德约束是可以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道德的约束是相当脆弱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必将带动法律的升级与完善,如此而来夏王朝的建立有两个正向的作用:一 以王朝的形式取代一个松散的华夏联盟,更容易让这个国家的子民形成向心力  二 法律的快速升级让这个国家更加规矩,有效地进行运转。

      夏桀无道,鱼肉天下,商汤起兵伐之,于是商朝建立。商后期纣王亦无道,西岐武王伐纣,武王召集天下八百诸侯会于孟津,同伐无道,诛暴纣,商纣覆亡,武王建立大周,为了稳定天下,武王大分封,将土地、子民分管于王室宗亲,有功战臣,前朝遗胄,将原本已经存在的分封制发挥到了极致,当时天下诸侯莫不服从于王室,胆敢违命者,天子便率其他诸侯以兵讨伐,分封的早期确实迅速地帮助大周稳固住了江山,遂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之说,其优越性不言而喻。可是两个重大事件让这个让这个原本无比优越的制度渐生瑕疵:一 周厉王年间,厉王无道,国民遂逐王离于镐京,这就是国人暴动,此时天下无主,王权第一次受到了挑战,周公召公辅政,号曰共和,但王权已经不再像原来那么光鲜神圣。 二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以至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从此王室的地位在天下诸侯眼中一落千丈,平王东迁洛后,王室地位更不如以前,由此便生出春秋战国两个乱世,一乱就是五百年。分封的关键在于两点:一 以血缘关系为主进行维持。二 王权的盛与衰。天子亲属,近臣,功臣,前朝遗臣,一个巨大的裙带关系贯穿于周王朝,受封之后,父传子,子传孙,无穷无尽,贵族百年以来就是贵族,平民仍是平民,奴隶仍旧是奴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先声提前了500年。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血缘、关系逐渐变淡,直至消失,当王权鼎盛之时,诸侯会俯身听命于天子,可是王权不会永不衰弱,诸侯力量不会永不增强,待到天下有变,天下极有可能陷入大争,果然周幽王身死国灭,周平王东迁洛都,以此时为限,周礼崩坏,天下诸侯无人再重王室,天子几乎形同虚设,此时那个为了捍卫周王室的分封制度,如今却成了要埋葬周王室的坟墓。由此可见,并没有一个完美无瑕的制度给任何一个政权提供百分之百的保障,随着时代的变迁,任何一成不变的制度都会跟不上时代的脚步,只有一个“变”方能挽救各个貌似还处于盛世繁华中的王朝,可是几乎没有一个统治者真正摆脱开那些所谓的祖训,结果仍是悲哀。因循守旧只能原地踏步,不可进步。

      大争之世有春秋和战国,春秋有五霸,战国成七雄,然秦国却一统天下,原来我一直不能理解为什么他能成功,而老牌的齐燕楚却不能鼎承四海。最近有了一点感悟:秦国(襄公)因护卫周平王东迁洛都有功而受封于西陲,然而西垂之境确是百敌相邻,西有诸戎,北有猃狁,东有三晋之地,生存境况堪忧,就是在如此苦寒之地,临敌之境秦国竟然能够同时打败戎狄,猃狁,东方盟主晋国,一举成为了西方的霸主,差一点儿问鼎中原,在如此恶劣的环境内,秦国竟然能够扬威于外邦,真是奇迹,然而到了出公、厉公时代,秦国公室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内乱,加之外敌入侵,秦几乎亡国,幸亏献公的及时出现挽救了秦国。至此我想总结一下秦国上下所有人的特点:于苦寒之地扎根数百载,不可谓不坚毅;于强敌之境扬威于外邦,不可谓不霸道;于近亡之时御敌于门外,不可谓不团结;于鼎盛之时急流勇退,待机而东出,不可谓眼光不长远,不可谓为王者不明智。有如此眼光独到之王室,有如此团结尚武之臣民,这是秦国一统天下最好的非物质基础,献公一代保住了秦国,孝公一代肩负起了振兴秦国的重任,这时候上天将卫鞅赐予了秦国,千里马有了伯乐,亦有了广袤的草原,卫鞅将满腹才华施展无余,他在秦国展开了一次翻天覆地,天壤之别于吴起、李悝、申不害等人的变法,他知道秦国终有一天要东出崤山,虎视东方,吞纳四海,于是他将这个国家打造成了一个为实现此目标的战争机器:人人有土地,耕种为战,战若有功,有功就有爵位,有了爵位便可以有更多土地。如此激励,秦人乐此不疲,纷纷为爵位土地而努力耕战,终于几十年的积累,在嬴政一代收获了果实:天下一统了。

    在我看来,秦人在危险丛生之地生存百年而磨练出的坚强意志,捶打而生的尚武精神,和秦国数次惨遭外敌侵略而不消亡产生的国家向心力是很重要的保障,没有这些秦不可能统一天下,商君的根本性的大变法是这个国家的助推剂。最可贵的是秦国自从献公,孝公起,及至始皇帝皆无昏君,都是千古一遇的雄才大主,上述三个原因汇集一起来促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一统。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击浮云,诸侯尽西来。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气势是多么豪迈,可是他在立国之后便对国家要采用何种统管制度产生了疑问。大臣们也是各持己见。主要两种观点:一:以王绾为代表的官员表示大秦应该继续奉行周礼,行分封之法。二:李斯力排众议要继续推行商君的郡县制度,皇帝三思之后,选择了李斯的主张。嬴政此法不可谓不明智,郡县长官均由皇帝直接选拔和任命,这样不会有父死子继的风险,也不会使这些封疆大吏结党造势,威胁皇权,各地长官不会在任很长时间,自然在当地的势力不会盘根错节,分疆裂土的野心也就会大打折扣。同时在某种层面也有利于贵族权力的削弱,官员由皇帝任命,如果皇帝慧眼识真人,一部分有才干的底层读书人能够进入权力执行圈子甚至是权力制定圈子,这对世族大家的势力是一种制衡。

      就是有如此优越的统管制度,如此强大武力的大秦帝国,谁都没有想到陈胜吴广两个贩夫走卒,大泽乡振臂一呼,天下百姓揭竿而起,貌似强大的秦朝竟然三世而亡,不禁让人唏嘘,究竟为何呢?历代学者莫不用一句“伐无道,诛暴秦”来概括这个王朝的由盛而灭。这不无道理,只是尚不够全面。秦末大乱其一在于秦无道,其二在于六国人民尚未对秦形成认同感,然而什么是认同感呢?简单来说就是每一个人都认为自己是这个国家的一份子,有义务为其服务,在思想形成对这个国家的向心力,其实始皇帝早就想到了这个问题,于是乎他统一了文字,统一了度量衡,他的这种做法用政治术语描述就是“统一思想”,可惜始皇帝英年早逝,而后世子孙未能领悟到这一做法的真谛。六国百姓未有对秦的认同感,六国贵族野心难耐,时刻准备复国。二世皇帝未能察觉危险降至,仍旧大肆劳民伤财,天下不乱等啥哈。总归来说:秦亡于无道,无道又使得刚刚形成的脆弱之极的国家认同感彻底消失了。

      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为了让秦国有朝一日东出而灭六国,而他所设置的法律及各项改革也是为了这个目标,但是他没有给秦留下可供大一统之后的需要的变法条例,而秦此时仍奉商君法典为珍宝,此时也就跟不上时代的脚步了,不立即变革,悲哀成了定局。这样的道理不知道重复了多少个王朝,却仍是在历史怪圈中徘徊,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以示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而在“民族认同感国家向心力”的建设上,汉朝做得简直太棒了,以至于这个国家的国号成了一个民族永远的名字,至今让我们骄傲。6

      每当提起汉朝,总是被其文治所震撼,被其武功所折服,不管是封狼居胥,还是功达瀚海,无一不显示出大汉朝的威力,对匈奴部族的轮番打击亦将大汉的威名远播西方。除此之外,我要谈的两个方面应该很少有人关注,那就是:一 汉武帝所推崇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个王朝所推崇的学术派别反映了这个政权的未来走向,秦崇尚法家,所以“依法治国”便是国策,没成想成也国策,败也国策。汉反思了前朝之鉴,深知天下百姓的疾苦,便于汉初定下了“与民休息,轻摇薄赋”的道家无为之策。从汉初一直到景帝均对外保持韬光养晦的对外政策,对内无为而治,终于积攒下了攘夷拓边,鼎承四海的力量,于是武帝一朝大显威力,此时那种无拘无束,顺其自然的黄老之术已经不能够再满足帝国的需要了,此时帝国需要一个新的学派为其将权力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中,然后将这些权力所能掌控的力量一股脑地倾泻到匈奴人身上去,而儒家所主张与帝国的需要不谋而合。武帝一朝,儒学变成了唯一的“主流学派”,一时间天下学子莫不学习儒家经典,以图博取功名。而儒家也没有让武帝失望,轻松地帮助他把国家权力集中到个人手中,增强了皇权,自此儒家成了历朝历代的主流学派,再无学派可与其争锋,不得不不让人叹服,以至于后来的科举也是由儒家的经典之作作为核心进行选拔人才的。可以这样说:从汉朝到清朝,中国历史朝代更迭无数,无论是汉族政权,还是少数民族政权,不管是时间长,还是十分短暂的政权,无一不沿用儒家之法,无一不依循孔孟之道:天下学子要“忠于君王”,竭诚为天子服务,四海百姓要“顺承王意”,务必要成为天子的顺民。这两条是儒家治国的大致脉络。任何一个治国方略随着时代的发展,必然有其弊端产生。当然它亦有优点,首先儒家的治国方略有利于皇帝的中央集权的加强,有利于中央对于国家财力、物力、人力的集中使用,如果当政者是圣主明君,那么集权会使国家更强,如果当政者昏庸暴虐,那么集权的结果大半会是夏桀商纣的下场。几千年来为顺应当政者的诉求,几经变化的儒家大法对底层百姓的制约唯一“顺”字可当,产生的结果会是什么呢?人民的麻木性、奴役性,自认低人一等。这不是自由平等的社会公民应该有的,每一个人都是独立自由的个体,当他思考过民族、国家的命运之后,并在必要之时践行国家大义之后,便再没有人可再去支配他的思想、行动。二 推恩令:武帝的叔叔淮南王刘安要分给三个儿子土地子民,也就是淮南国要被分为三个小国家,我一直认为这是汉武帝一生中帝王集权术最厉害的一着,既让诸侯国的小王子们感恩戴德,又极大的弱化了各个诸侯国的力量,使其无法与中央进行对抗,也就很大程度地避免了七国之乱的再生,彻底解决了诸王分封疆土过大的弊政。这将是汉武帝一生中政治上最光彩夺目的一笔“化危机于无形,集天力于一身”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d879de3d744e:君对史学有一定的建树,值得赞美。但君要明白这些历史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史学。
        bb422b7305f6:@春草萍踪 我胡诌八道的,写着玩儿,您图个乐就行,别当真!
      • linwood:高手的文章👍
      • 生命的季节:见解独到,知识深厚👍
      • 美女多多:看明白了,喜欢!
      • 渴死之水:好文,有见地,大赞收藏👍👍👍
        渴死之水:@Mr_Tianwen 哈哈,朋友谦虚了😄
        bb422b7305f6:@渴死之水 我胡说八道的,看着玩儿就行!
      • 作家苦旅:现在不是有说所谓的禅让并不存在,只是教科书这样写。
        bb422b7305f6:@丹妮文学馆 禅让制真正为人所广传的是在太史公的《史记》中,以往诸子百家对它的记载并不多,其中儒家表达最为隐晦,并不肯定,但是表示出了向往的意思,墨家最力挺禅让制,法家表现最为激烈,韩非子直接说禅让制就是掩人耳目的政治洗白,根本性质就是谋朝篡位的政变。不过这个问题如果政治经济学考虑,他是有一定的可靠性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尧舜禹时期生产力低下不足以产生大的贫富差距,而贫富不存也就导致私有制的根基不厚,人们的统治思维没有完全形成,同理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少数人掌握了较多的财富,为了维持这种不公平的状态,也就衍生出了国家机器,以此来压迫其余的群体,这时候禅让肯定就没有合理性了!和生产力有关系!
        我的那篇文章只是想说明国家是由松散的联盟衍生来的,其中的政治斗争和政权更迭倒是其次,这太复杂了,禅让制的真假得找专业的学者去了解,这超出了我的承受能力了!
      • 大小白杨:好文收了!慢慢读。
        大小白杨:@Mr_Tianwen
        👍👍👍
        bb422b7305f6:@大小白杨 如有兴趣可以关注公众号【东方思想】,简书审核不过的文章,我会发在微信上的!🤗🤗🤗🤗🤗🤗
      • 任铁玲:好文:+1:欣赏收录了……
        bb422b7305f6:@任铁玲 如有兴趣可以关注公众号【东方思想】,简书审核不过的文章,我会发在微信上的!🤗🤗🤗🤗🤗🤗
      • 柔泥化骨方作瓷:👁🙏👁💐💐💐🌺🌺🌺🌺🌺🌺
        bb422b7305f6:@柔泥化骨方作瓷 🤗😊😊😊
      • 付朝兰:学习
        bb422b7305f6:@付朝兰 以后简书审核不过的文章在微信公众号【东方思想】里面收录,请关注!
        bb422b7305f6:@付朝兰 一起一起的😊😊
      • 透明的双手:好文,欣赏
        bb422b7305f6:@透明的双手 以后简书审核不过的文章在微信公众号【东方思想】里面收录,请关注!
        bb422b7305f6:@透明的双手 谢谢😂☺☺☺

      本文标题:中国历史概论浅解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ddpv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