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8133209/7e29db6830658440.jpg)
现代人的焦虑,无处不在,焦虑的原因千奇百怪,却也会焦虑得莫名其妙。从四面八方聚拢过来的压力,如悬在头顶上的达摩克利斯剑。
信息的开放和易得性,仿佛无限拉近了自我与人群的距离。在自我与世界之间的缓冲地带,那个可以悠然自得的真空,突然几乎降至为零。
仿佛整个人类突然放在了一个透明的、24小时现场直播的舞台中。这种镜头拉近功能的社交模式,无形中放大了人的焦虑。
比如,凭着自信和努力,获得成果后的笑容还不曾调整到脸上,就发现别人已在很早就把相同的事做得很好。
这会让自己一下子陷入那个评分系统,瞬间失去拿出成果的勇气。我的百分百努力,只是在追赶他人曾经的小小不经意。这种即时比较的形态,怎能让人不焦虑?
而这一切的焦虑,在另一种焦虑面前,显得微不足道,那就是为人父母。
从来没有一个时代,象现在一样,孩子在整个家庭和社会的关注度如此之高。而家庭序位排列也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很多的家庭孩子是排在首位的。无论家庭住所、支出、饮食计划、节假日安排等等,都是围绕着孩子的喜好、作息来作调整。
这一切可以一言一蔽之:无论你在社会上有多么地成功,只要你有一个自感不尽如人意的孩子,就会令所有的成功立马变得不值一提。
这很形象地描述了当前身为父母之后的生活形态。
那么,我们是如何将生命与生命捆绑在一起的?
印象中,大概是从第一代独生子女开始的吧。从国家强制实施计划生育,有了第一代独生子女开始,充斥在社会各个角落的宣传画,都是父母双手牵着一个孩子的画面,再配上一句话:只生一个好。
从第二代独生子女开始,身为父母后的夫妻双方背后站着四位老人。四二一家庭模式的涌现,使得这个孩子直接出生在了万众注目的舞台中央。
“小太阳”的形容很贴切,用宇宙天体的运行规律描述了当代家庭的日常运转模式。
因为孩子的数量减少,家庭把所有的关注力都聚焦在了这个家族的“未来”上。越关注,越焦虑,而且是负责任的焦虑。
仿佛所有的奋斗结果,都需要在孩子身上呈现出来,这事关整个家族的荣辱。
如果说,在之前的有着众多兄弟姐妹的家庭模式里,对孩子的养育,大多采用的是自然选择法。那么,现在则是全民进入了人工干预。从孕育到养育到教育,一根弦绷紧起来至少十八年。
而这个责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已成功聚焦至孩子妈妈一个人身上,这是将焦虑浓缩后又作了精准投放。
君不见,多少个眼睛闪光的美少女,被折磨成目光短浅、急功近利的中年老母?仿佛,一个女人一生最伟大的事业,就是经营孩子。而自己的人生价值,也仿佛只有这一个可以显现的通道,怎么可以不全力以赴?
一个孩子的学业无成,足以让一个妈妈所有的自豪感全然崩塌。这是结果,没有人听你讲述过程的艰辛。这不是在拼努力,这是在拼命。
太多的爸爸在这个过程中若隐若现,主要承担的是检测教育结果的功能。这更是让更多的妈妈们在养娃的过程中孤军奋战,子弹刺刀披挂上身,迎着烽烟炮火连天冲锋陷阵,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生死由命。
这一切的奋斗动力,来自于“对娃负责”。
妈妈和孩子,就象连体婴一样,不可分割,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否则,让哪一个妈妈放弃一下试试?那还不如直接要了她的命。
之前社会分工明确,男主外,女主内,妈妈只负责顾家养孩子。现在社会分工开放了之后,女人的社会功能被强化,由家里延伸到家外,一个个都炼成了孙悟空。
这是家庭功能的弱化,“家”的概念的弱化,更多的家庭经营成了一个合伙公司,造就了个人社会性的弱化。追逐目标代替了爱,养孩子被量化成了GDP。
自我的严重丧失,是眼光被锁定的主要原因。也由此因“不可控”性带来了负责任的焦虑,做了太多为他人买单的事。
焦虑的源头,是对自己能力所及之外的目标的恐惧。是不得不追赶的心理加速过后的疲累,是对未来不确定性的不接纳。
解决焦虑,可从自我的独立性开始,从自己对自己负责任开始,从自我生命与其他生命的解绑开始。比如,对孩子的放手。这里所说的放手,不是说放任自流,而是不占用自己生命的全部,要留余。
独立的自我,有能力俯瞰焦虑的实质,当看到焦虑,也就找到了解决的方法。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看到“焦虑”就是在“知彼”。
留成长的空间给自己,只为自己负责。若尚有余力,再及其他。焦虑便会成为开在遥远山头的飘渺的花。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