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习佛法的基督徒-道德真源

作者: 空明朗净 | 来源:发表于2019-04-18 11:06 被阅读1次

来源:道德真源《佳文赏析》栏目1994篇

  美国有位喜欢读佛经的神学家,名叫保罗·尼特,他是当代杰出的基督教思想家、美国纽约协和神学院教授、宗教多元论的主要倡导者。

  《没有佛,我做不成基督徒》,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这本书,他视为“送给诸宗教的礼物”。

  1945年,保罗·尼特出生在美国芝加哥一个笃信天主教的家庭;

  13岁时,他离开父母,到神学院学习;

  27岁时,他领受神职,成为一名神父;

  30岁时,他遇到了凯西,一位信仰佛教的女性,擦出爱的火花;

  之后,他辞去神职,告别了独身;

  后来,他成为两个孩子约翰、莫瑞亚的父亲。

  但是,对生命中的另一半爱人,即神学,他依然“忠贞不渝”。

  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如同转动的万花筒,让生活绚丽多姿;同时,也为“宗教的事实”与“人类的经验”制造出很多新困惑。

  在妻子的引领下,保罗·尼特开始接触佛教,阅读佛经。

  一个基督徒读佛经之后,会发生什么呢?

  他和妻子到拉萨去朝圣,在颠簸崎岖的旅途中,他看到藏民排成长队,把佛像虔诚地从一个人手中传递到下一个人手中……他极为感动。

  回到教堂里,他用同样的方式传递十字架上的基督像,同样感动。

  他带着神学院的学生到芝加哥一家禅修中心坐禅。

  学生问禅师:“佛教怎么看待死后的生活?”

  禅师平静地回答:“佛教没有死后的生活。”

  一个令人震惊的回答!

  禅师接着说:“探讨死后的生活没有意义。佛教只教人时时刻刻活在对自我的觉照中。下一刻要发生的,都包含在当下这一刻之中。”

  佛教的灯盏,帮助保罗·尼特照见了自己的内心世界,他发现——

  基督徒寻找上帝;

  佛教徒寻求觉悟。

  烦恼与觉悟是不二的。“不二”这种状态很有意思,既不是一,也不是二。

  祈祷是与上帝对话;

  禅坐是观察自己的心。

  基督教让人顺从上帝,因为使上帝生气比使爸爸妈妈生气更为糟糕;

  佛教让人明白因果,遵循因果规律做事,人就能成为自己行为的主人。

  基督徒忏悔“原罪”;

  佛教徒说,原罪就是“无明”——无明是以自私的我为中心,不懂得利益他人。

  耶稣说,必须舍弃自己,才能找到自己;

  佛教说“无我”,提醒人不要以自私的我为生活意义的核心。

  佛教的“空”,不是房间空空荡荡的“空”,也不是气球被空气填满的“空”;空,指任何事物是由非自我的其他事物组成的。

  比如,一把椅子是由木头、钉子组成的;拆走木头、钉子,就没有这把椅子。

  基督徒行为的核心是公平、公正与正义;

  佛教徒是智慧、慈悲与持续地保持觉知。

  上帝或许就是因果的化身。但是,为维护正义而充满愤慨,却是无明。

  ……

  保罗·尼特拒绝他人给他贴标签,他这样做,只是想更清晰地认知自我,他既不是佛教化的基督徒,也不是基督教化的佛教徒。

  他还有个愿望,期待未来会有一位佛教徒写出另一本书:《没有基督,我做不成佛教徒》。

  生生基督世世佛

  其实,保罗·尼特期待的《没有基督,我做不成佛教徒》,早在他的著作之前就已经出版过,不过书名不是他期待中的。

  那本书名叫《生生基督世世佛》,作者是旅居法国的越南僧人一行禅师。

  1926年,一行禅师出生于越南中部;

  16岁出家,23岁受具足戒成为一名真正的僧人;

  越战爆发后,他积极参与和平运动;

  越战之后,他离开越南,旅居欧美,弘扬佛法;

  1967年,美国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提名他成为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之一;

  1982年,他在法国西南部建立了梅村禅修中心,提倡“正念禅修”,在欧美享有盛誉。

  一行禅师因为尝到过人世间的苦难,所以更深刻地体悟到,唯有和平才能带给人类美好的未来。因此,他积极推动佛教与基督教的对话,达二十年之久。

  一行禅师说:“我在法国的道场,圣坛上供着佛陀与耶稣的像。每一回点香,我便探触这两位我心灵上的先贤。我之所以能够如此,是因为我曾与真正的基督徒相接触。你遇见有资格真正代表某一信仰传统的人时,你不但触到了他的信仰,你也触到了自己的信仰。”

  一行禅师认为,佛教徒信的是佛陀所说的“智慧、慈悲”,基督徒信的是基督所说的“爱与拯救”,在信仰实践与终极关怀上是一致的。

  如同柑橘和芒果都是水果,只是所含葡萄糖和果酸的比例不同而已。

  天主教神学家孔汉思说:“不同宗教信仰未能和平相处之前,世界和平是不可能的。”

  一行禅师更深刻地指出,“真正的信仰是活的”,应该给人带来欢喜、平静、自在、慈悲;无论佛教徒还是基督徒,如果不能让内心保持平和,就无法维护世界和平。

  一行禅师说:“有时候,和与自己信仰相同的人对话,比与其他宗教信仰的人对话还困难些。我们大多数人都有过被自己教内的人误解或遭背叛的感觉。假使同一信仰的兄弟姐妹不能互谅对谈,他们又怎能和教外人士去沟通呢?”

  老茶饶有兴趣地听着,她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如果佛陀遇到耶稣,他们之间会怎样相处呢?”

  我说:“就像你在美国教堂里所遇到的。试想一下,发下誓愿‘众生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的观音菩萨,在基督徒需要帮助时,她会拒绝吗?”

  老茶笑着摇着头,“怎么会呢!看来,佛教所说的慈悲,与基督教提倡的爱,本质上都已经超越了宗教的形式。”

  我说:“上帝需要我们崇拜他吗?需要我们为他唱赞美诗,或者跪在他面前吗?不!上帝不需要,是我们需要。”

  “再说,你在哪里祷告,上帝就在哪里——教堂里,家里,自然界里……上帝无处不在,一直和你在一起。你的心在哪里,上帝就在哪里。”

  “你把这两段文字中的‘上帝’换成‘佛陀’,看看语境会不同吗?”

  老茶试了试,为此拍了几下掌。

  说到慈悲与爱,美国思想家爱默生有这样一段话:“去爱你的婴儿!去爱你的伐木工!不要用你对千里之外的黑人的不可思议的温柔,掩盖你此时此刻冷酷、毫无仁慈的内心。

  多年以来,你一直对遥远的人给予关爱,却对周围的人充满怨恨。”

  爱默生还说:“有两件事,我最憎恶:一是没有信仰的博才多学,一是充满信仰的愚昧无知。”

  如果一个有信仰的人不理会身边众生的痛苦,只能说明他没有体会到什么是佛陀的慈悲、基督的爱!

  老茶说:“师兄,我找到答案啦!”

  上传日期:2019.4.18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修习佛法的基督徒-道德真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hbaw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