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散文国学与传统文化
【唐诗成语31】李白之“抽刀断水”:在宣城,岂能不言“谢”?

【唐诗成语31】李白之“抽刀断水”:在宣城,岂能不言“谢”?

作者: 单老师码字 | 来源:发表于2018-02-08 12:48 被阅读232次
【成语】抽刀断水
【释义】抽出刀来要斩断流水。比喻无济于事,反会加速事态的发展。
【出处】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谢脁楼

谢朓(tiǎo),字玄晖,南朝著名诗人。出身名门,与“大谢”谢灵运同族,人称“小谢”。少时就有文名,二十岁步入官场,宋明帝建武二年(495年)任宣城太守,此间创作了大量的山水诗歌,诗风清丽秀逸。后又入朝为官,因身陷残酷的宫廷斗争,被诬入狱,死时年仅36岁。

为什么要介绍谢朓?因为李白崇拜他啊!

崇拜到什么地步?据晚唐文人冯贽在其《云仙杂记》一书中所载,李白在登上华山南峰时,曾发出如此感叹:“此山最高,呼吸之气想通天帝座矣,恨不携谢眺惊人句来搔首问青天耳”。

要抒情了,首先想到的是谢朓的“惊人句”,可见谢朓其人其诗在李白心中的位置。

大概李白也觉得自己和谢朓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出身好,才气高,诗风接近,有宏伟抱负但却难以施展。

谢朓写过《玉阶怨》:

夕殿下珠帘,流萤飞复息。
长夜缝罗衣,思君此何极。

李白也写过《玉阶怨》: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表面上写的都是宫怨,但谁能说里面没有包含着诗人的委屈和不满呢?

天宝三年(744年),李白自京城被赐金放还后,他看似走得很洒脱,实际上却是真的不想走,但宫廷太黑、太脏、太压抑,哪又能容得了他那张狂的个性?正如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离开长安后,就开始在各地漫游——河南、山东、扬州、金陵、吴越、庐江、幽州、邯郸……

天宝六年(747年),李白来到了金陵,并开始在这里留居。两年后的一天晚上,他登上金陵城西楼,看到月光下的江水,他想到了谢朓的“澄江净如练”的诗句,于是写下了《金陵城西楼月下吟》一诗:

金陵夜寂凉风发,
独上高楼望吴越。
白云映水摇空城,
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
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净如练,
令人长忆谢玄晖。

浊世纷乱,知音难觅,所以李白只能从一向敬慕的谢朓那里寻找寄托了:“古来相接眼中稀”、“令人长忆谢玄晖”。

“澄江净如练”,是谢朓那首《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中的句子,写这首诗时,谢朓正在宣城当太守,因为有了宣城为官这段经历,所以,谢朓又被人称作“谢宣城”。

天宝十二年(753年)秋,宣城长史李昭写信邀李白去宣城玩。李昭是李白的堂弟。

看在自家兄弟的面子上,李白欣然来到了宣城。当然,李白也是奔着“谢宣城”而去的。

宣城有好景,也有谢朓生前留下的多处遗存,来到宣城的李白,想必会沿着谢朓的足迹去寻寻觅觅吧?

李白住在敬亭山下,经常会效仿谢朓去各处游览作诗:“我家敬亭下,辄继谢公作。相去数百年,风期宛如昨。”(《游敬亭寄崔侍御》)

谢朓在宣城期间,曾在各处建了好多的亭台楼阁,在宣城的城北,建有一座“北楼”,后人为纪念他,也称北楼为“谢公楼”。李白经常登上北楼,一为欣赏不远处的敬亭山风景,也为怀念偶像谢朓。

来到宣城后的第二年秋天,李白再次登上北楼,写下了《秋登宣城谢脁北楼》一诗: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有时,李白也会把来访的朋友带到谢公楼上,一同把酒,叙旧或抒怀。有时,他也会在谢朓楼不远处的谢公亭去送别友人。

秘书省校书郎李云也来了,李白见到这个来自长安的远房叔叔,自然是既感亲切,又心生慨叹。 慨叹的是自己竟然已离开京城十个年头了,曾经的雄心壮志,曾经的风华绝代,曾经的快意人生,转眼间都成了浮云流水,剩下的只有无尽的空虚和烦忧。

那日,李云要回京了,李白在谢朓楼上摆酒宴为之送行。临别时,李白动情地吟出了这首《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
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
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
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
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
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
明朝散发弄扁舟。

——昨日已远走,留也留不住,留下的只有乱人心思的各样烦忧。秋风中,北雁南飞,面对楼外美景,让我们尽情痛饮吧。叔叔你的文章既有建安风骨,又有谢朓的清丽。我们俩都是性情中人,都有着上天揽月的豪情。但抽刀断水,水只会流得更欢,举杯消愁,酒醒后愁思只会更浓。人生在世,总会有太多的不如意,不如干脆放掉一切,放浪江湖去吧。

说是这样说,但要李白彻底地“散发弄扁舟”去,他又是不会甘心的。

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那颗不安分的心又开始蠢蠢欲动了,他在想法避难的同时,也在寻觅着在这乱局中建功的机会,结果一不小心就上了永王李璘的贼船,差点将自己送上了不归路。

肃宗上元二年(761年),经受过牢狱之灾和流放之苦的李白,再次来到了宣城,年已花甲的他又登上了熟悉的敬亭山。山依旧,景如昨,但李白已不再是那个豪情万丈的李白了。看着天上的飞鸟和白云,李白陷入到了深深的孤独中: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谢朓也曾写过一首《游敬亭山》的诗,诗的最后两句是:皇恩既已矣,兹理庶无睽——皇恩既已远去,那么我从此寄情山水间,该不会有什么过错吧?

在同一座山上,李白和谢朓,两个不同时代的人,想到一块去了。

相关文章

  • 【唐诗成语31】李白之“抽刀断水”:在宣城,岂能不言“谢”?

    【成语】抽刀断水 【释义】抽出刀来要斩断流水。比喻无济于事,反会加速事态的发展。 【出处】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

  • 原来李白的“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是说的谢眺,后人说李白“一生低首谢宣城”,谢宣城是谢眺别名,因为曾经做过宣城太...

  • 李白是怎么死的?他的后代去哪了?

    唐诗之路之宣城—— 李白最后的十年(下) 文/在河 01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57岁的唐玄宗李隆基更换了用了...

  • 七绝·李太白

    谪仙傲骨九州横, 笔落天涯万里声。 独酌花间一壶月, 平生诗赏谢宣城。 注:谢宣城就是谢朓,曾任宣城太守,李白的偶像。

  • 唐诗之《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唐代: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 宣城勾留,遇见李白

    戊戌正月,残冬未尽,寒雨连江,初四自浙返皖,夜宿宣城。江南秀美地颇多,宣城不言宣纸闻天下,独此城对唐诗的贡献就鲜有...

  • 笔记:古文选(一)魏晋南北朝三

    17、谢眺《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 题解:从金陵的新林浦向板桥方向走,到宣城郡去 文学常识: 1、谢眺: 和谢灵...

  • 宣城寻访李白之足迹

    循着李白的足迹游宣城 撰文、摄影:翁欣 本文发表于澎湃新闻“私家地理” 近日有网友在李白墓前,拍到一堆酒瓶子的照片...

  • 李白是怎么死的

    李白是怎么死的 李白晚年凄惨,逝世的时候也没有准确的说法。 《旧唐书》中说,李白因醉酒过度,死于宣城(今安徽宣城)...

  • 古人写给秋天的诗

    01、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李白《秋登宣城谢脁北楼》 02、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刘禹锡《秋风引》 0...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唐诗成语31】李白之“抽刀断水”:在宣城,岂能不言“谢”?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ictt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