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想要了解一样新事物,往往会从它的定义亦或是概念入手。就像数学老师在向我们介绍一个新的数学定理或者公式的时候,都是从解释课本上黑体加粗的定义开始。
出于好奇,便自己尝试对「定义」进行一个简单的定义,比较喜欢采用分解归纳法——
定:确定;
义:意义,价值。
组合起来便是:对一样事物的价值进行确定。
然后去搜索了一下网络百科上对「定义」的定义——
·原指对事物做出的明确价值描述。
·现代定义:对于一种事物的本质特征或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确切而简要的说明;
·或是透过列出一个事件或者一个物件的基本属性来描述或规范一个词或一个概念的意义;
·一般地,能清楚的规定某一名称或术语的概念叫做该名称或术语的定义。
·在不改变目标事物本身的前提下,对概念的内涵或语词的意义所做的简要而准确的描述。
所以,大概意思差不多吧,顿时对遣词造句的人无比崇拜(但都比不过造字的仓颉哈哈)。
与先入为主有关的三个词李普曼说:
“多数情况下,我们不是先理解后定义,而是先定义后理解。置身于庞杂喧闹的外部世界,我们一眼就能认出早已为我们定义好的自己的文化,而我们也倾向于按照我们的文化所定义的、所熟悉的方式去理解。”
于是,所谓的「标签」就出现了。
32岁的李普曼还在《公众舆论》里指出:
现代人一般从事某种单一的工作,整天忙于生计,既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思去深度关切他们的生活世界。与先入为主有关的三个词
所以,在这个忙碌的世界里,一个标签在多数人的脑海里就可以代表一个人的全部,一个完整的人。我们身上多多少少都有那么一两个标签,有的就像绰号一样,是别人给安上的,但更多的则是自己给自己贴上的。
为的是提高公众识别度,给人留下专一、专注、专业的印象。比如一提到鲁迅先生,最先想到的就是他是个弃医从文、以笔为戈的文人作家。但鲜为人知的是,他还是个平面设计师,字体设计、书籍封面设计、logo设计,排版完全不在话下,除此之外,还是一位教授和公务员。可以说是个地地道道的斜杆青年了。
作家这个标签是鲁迅自己给自己贴上的,并且名副其实,而公务员则是他人介绍而来。
所以,鲁迅不仅是个斜杆青年,而且还是个已经实现了所谓财富自由的斜杆青年。
所以,贴标签什么的可以贴,但是不能就此就局限在标签的框框里,把标签变成了自我设限的符咒。
有一个「标签理论」是这么阐述标签的作用——
每一个人都有“初级越轨”,但只有被贴上“标签”的初级越轨者才有可能走上“越轨生涯”。一个人被贴上“标签”,是与周围环境中的社会成员对他及其行为的定义过程或标定过程密切相关的。因此,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通过一种重新定义或标定的过程来使那些原来被认为是有问题的人恢复为“正常人”。
所以,无论是「定义」还是「标签」,我们要把它们变成帮助我们顺利越轨的魔法,而不是陷入路径依赖的魔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