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语文(代序1)

作者: 鲁麟文薮 | 来源:发表于2018-05-22 23:13 被阅读365次

    我一直想写一两本纯粹的语文方面的书。这可能源于我一种年深月久的语文野心,或者说,这就是我一种根深蒂固的语文理想。

    当然,这话可能说得大了点。写一两本书出来,在当下,对一个语文教师而言,实在是轻而易举的事。

    何况,现在关于语文的论述、观点、理论,可谓山头林立,流派杂陈。一个语文教师,只要认真思考一番,为自己的教学特点提炼一两个关键词,一个山头也就会出现,一个流派也就会形成。

    因而,在一个非常容易出书的时代,审慎地发表自己的言论,我以为是一种美德;同样,在一个太容易树起一面旗帜的时代,谨慎地做好自己的教学工作,同样是一种美德。

    所以,一直以来,关于语文方面的立言,我非常谨慎。

    当然,这么多年来,我也出过两三本语文方面的书:

    本世纪初与高万祥先生合作出版过一本《语文读写新法》(高一分册,主编何永康,副主编王栋生,高万祥、姜广平编著。南京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我也因此与何永康先生、吴非(王栋生老师)有了合作。这本书,是他们主编的丛书中的一册。书出版后,深得吴非先生赏识,认为我遴选文章的眼光与识见,是有那么点与众不同。

    前些年,我在南京工作,得以与周德藩老师结识。周德藩老师作为素质教育的首倡者,对语文教育倾注了太多的心血。“十一五”期间,周德藩老师主持研究教育部部长基金课题“科学认读,培养儿童阅读素养实验研究”。

    所谓科学认读,其实就是一种让中国儿童在8岁时就能实现自主阅读的语文启蒙教育。在周德藩看来,科学认读,其实是一种特殊的“阅读教育”——因为,这种教育,既是认读汉字,也是读“图”、读“形”、读“景”。细思一下,这句话实在内涵丰富得很,因为,这是指出了汉字所具有的全部全息化内容,是对汉字最为形象、也最为贴切的描述。所谓“认”是指对汉字(词)形体的整体辨认;“读”则是特指对汉字(词)的正确发音。“认”高度统一于“读”中,是“读”中的“认”;“读”是一条主线,是“认”的切入口和归宿。它不同于以“认字”作为前提条件的阅读,而是在读的过程中进行认字,并通过认字来促进更好的阅读,是不识字或识字不多的孩子的“启蒙阅读教育”。这种阅读是非独立自主性的阅读,是需要成人帮助的师生共读、亲子共读;这种阅读同时还需要营造一种氛围并建构一定的环境来加以促进,是一种“情境阅读”。从某种意义上讲,科学认读实际上就是一种情境认读或者叫做环境识字法。它在吸取集中识字法、随课文识字法、注音识字法等其他各种有效识字法优点的基础上,既强调“境”——极有意味的是,不管我们有意创设,还是无意为之,现实世界为孩子们准备了充足的“境”,又非常重视“情”。也就是说,科学认读更重视认读、语境和情境的密切联系,强调环境的学习化和教学关系的亲情化。

    “科学认读”课题在全国铺开,很多学校取得了重大成果。主事者周德藩老师希望这一课题的结题报告能以文学报告的形式对外发布,以使科学认读课题得到更大程度上的推广。基于这样的想法,周德藩老师便请我来写两本书,系统呈现实验学校的教学情况。这样,我又写出了两本教育纪实作品:《打开教育一角——8岁孩子学会阅读的奥秘》(姜广平著,南京大学出版社)和《聆听母亲心声——小学生走向深度阅读的路径》(姜广平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3月第1版)。

    《打开教育一角——8岁孩子学会阅读的奥秘》一书,主要呈现无锡市荡口小学在科学认读课题实验期间所取得的成绩,主要展现的是8岁儿童在科学认读引领下学会识字、学会阅读、超常发展、实现飞跃的情形;而《聆听母亲心声——小学生走向深度阅读的路径》一书则呈现的是小学四、五、六三个年级的学生在科学认读的引领下,实现专题阅读、特长发展等方面的精彩。

    这两本书的写作在我内心引起的震动,在我的教学观上引发的变化,我将在本书中详细叙述。

    客观上说,这两本书,更接近于语文教育方面的探索与研究。读者的反响也是非常积极的。特别是科学认读实验学校的反响更让人感动,学校所有语文教师都在认真阅读这两本书,并且认真借鉴书中那些老师的教学成果与教学方法。

    算起来,我写了三本关于教学方面的书。不管怎么说,这样的成绩,算是不俗了。

    但是,内心总觉得终究未能全部表达我自己的对语文的见解。

    现在,在创立“姜广平大语文课程”并成功运作了快十年的时候,在我已经有了相当的文学写作经验与作品之后,而且,我也已经从各方面都准备好了对语文的言说。我于是选择用一本书来表述自己的语文主张,表达自己的语文理想。

    然而,当我开始写作这本书时,发现好书名都被别人抢了。

    余生也晚,谈语论文更迟,好书名则更不会等着我们。

    本来,我觉得,我更应该用《我即语文》这样的书名来写我这本书。但是,前辈陈日亮先生捷足先登了。而我又不愿意与数学名师华应龙的书名《我就是数学》的方式来为我的书命名,所以,我只能为我的书寻得这样的书名:

    我为语文。

    但问题又来了,因为:“为”字有两种读音。两种读音,也就意味着两种意思。

    在这里究竟应该读成哪一个字呢?

    就请原谅我在这里取模棱两可的立场了。

    你不要责怪我。

    大到面对这个世界,小至面对中小学语文,我似乎在所有的物事上,都无法坚定而鲜明。我相信,这世界上,有很多人,也一定和我一样:一方面,我们对自己无法判定,二方面,我们对外部世界也无十足的把握。世界日日在变,事物时时发展,事物的本质,我们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才能有准确的判断与认识?

    然而,终究是要对两种读音作出解释或诠释的,我必须向我们的读者有个交代。

    这样,你可以这样理解,我这样一个人,一直在为成为语文名师而努力,最终,我还终于成就了自己的梦想。

    我的人生就这样分成了几大块:

    一、我一直为了语文;

    二、我终于成为语文!

    三、在成为语文之后,我仍然心心念念,为着语文。

    我时常会情不自禁地想起那首著名的美国乡村歌曲——《答案在风中飘》,想起那句人们耳熟能详的著名歌词:

    一个人要走过多少路,

    他才能叫男人?

    这使我发出联想:一个语文教师,要经过多少准备,要经过多少历炼,要为语文做出多少事,要教出多少学生,要上出多少好课,要写出多少好文章,他才可以这样说:

    我历经了从无数“我为(wèi)语文”的历程,终于走向了“我为(wéi)语文”的境界!

    现在,我似乎是可以这样来言说自己了。

    我经过了太多的准备,我经过太多的生活历炼与教育行走,我为语文做了太多的事,我教出了太多的学生,我上出很多好课,我也写出了很多好文章……

    更重要的是,作为“我为(wéi)语文”的标识,便是“姜广平大语文课程”的形成与走向成熟。

    我欣喜地看到,“姜广平大语文课程”的走向成熟,不仅使我本人获益良多,更重要的是让众多学子受惠。

    而在这一课程体系走向成熟的过程中,我渐次在以下几个方面形成真正属于我自己的语文内涵:

    课程理论与教学过程中的课程意识

    课堂结构理论与教学过程中的课堂结构的构建

    教材编制意识与编制过程

    三维语文教学法的总结、提炼、形成

    文章写作与文学创作

    我认为,一个真正的语文名师,必须是以以上五个方面的成绩来发言的。只有这样,他才可以毫无愧色地说:

    我一生都在为(wèi)语文!

    我终于成为(wéi)语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就是语文(代序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khlj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