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6865817/b2bcc5c46a8762a3.jpg)
昨天我们讲到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这三本书都是对《春秋》的理解,但同样一个故事在每本书中叙述的侧重点却不同。
《左传》以记述历史故事为主,兼顾评论,故事生动形象,语言通俗易懂,具有较高的文学造诣和文化价值。
《公羊传》则是将书中经传合并,多采用问答的方式逐句解释《春秋》中的历史事件,并以此来阐述自己的政治理论和道德观念。它政治性教强,特点在于它的道德评价和强烈的教化倾向。
《谷梁传》采用语录体,多以对话的方式注解《春秋》,阐述作者的道德和政治理想。他着重宣扬儒家思想,强调君王的权威,主张君臣各有职分,各有行为准则,但同时也对王权有所限制。
谷梁赤认为,君王应以道德和仁义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并对臣民进行公正的裁判,同时,他也要求臣民忠诚于君王,尽职尽责。他通过解读《春秋》中的历史事件,试图建立一种理想的政治秩序。
就如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郑伯克段于鄢》,虽说都是讲述发生在春秋时期郑庄公杀其弟共叔段的故事,但在《左传》中是以叙事为主,故事情节跌宕起伏,语言生动形象;而在《谷梁传》中则重在一字一句解释经文,语言稍显呆板,主要阐述经文的微言大义,重在教化。
那么在《谷梁传》中,是如何解读“郑伯克段于鄢”这几个字呢?
克者何?能也。个能也,能杀也。何以不言杀?见段之有徒众也。
“克”是什么意思?就是“能够”的意思,能够干什么呢?是能够“杀”的意思。为什么《春秋》上不说“杀”呢?是因为共叔段有一些拥护者。
在《左传》中,只是说共叔段出逃了,并没有提及他被杀的经过。这是二者的不同之处。
那么,为什么不说郑伯杀段于鄢呢?因为共叔段不是孤军作战,他有他的党羽和人脉,还有一众手下,且当时段的势力和地盘可以与一个国家相媲美了。
“克”字本身是用于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在这里之所以用,是因为共叔段的势力实际上已经达到了一个独立国家的水准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26865817/483e49b0bb2fd929.jpg)
段,郑伯弟也。何以知其为弟也?杀世子、母弟,目君。以其目君,知其为弟也。
共叔段,是郑伯的弟弟,怎么知道他是弟弟呢?凡是杀掉太子和同母弟弟的,都称为君,这里称他为君,所以就知道共叔段是弟弟了。
在《春秋》中对于杀掉太子或是同胞兄弟的都称其为君,不是称呼他为郑某公,而是直呼其爵位——郑伯,因为孔子对于郑伯杀了自己弟弟的这件事是不认可的,所以没有尊称其为郑庄公
段,弟也,而弗谓弟;公子也,而弗谓公子,贬之也。
共叔段是弟弟,而不称他为弟弟,是公子而又不称他做公子,是贬低他的意思,是因为共叔段丧失了做子弟的道德。
在文章中对共叔段直呼其名,既没有说是郑伯的弟弟,也没有称其为公子,是因为他的所作所为不配做弟弟,更不像公子,所以孔子对这个人是持否定态度的。
同样是《郑伯克段于鄢》这个故事,《左传》读起来就显得格外精彩,人物丰满,情节曲折,引人入胜,而《谷梁传》读来就略显枯燥哈,全是讲道理和说教的意味。
既然如此,今天就到这儿吧!明天继续!
![](https://img.haomeiwen.com/i26865817/3d2c668947239934.jpg)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文章部分释义及赏析资料来自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