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国学与传统文化哲思
《传习录》115:居敬与穷理是一件事,穷理与尽性也是一件事

《传习录》115:居敬与穷理是一件事,穷理与尽性也是一件事

作者: 觉晨_维心说 | 来源:发表于2017-09-04 23:49 被阅读0次
    《传习录》115:居敬与穷理是一件事,穷理与尽性也是一件事

    2017-09-04, 上海

      维  心  说 

    本段《传习录》是接着昨天一段来说的。昨天说居敬穷理,今天进一步说说穷理尽性。

    1. 穷理和尽性什么关系?

    在阳明先生看来,性是心之体,心即理也就是性即理。从这个意义上说,穷理就是尽性。

    穷就是追求,而且是追求极致的追求。所以穷仁之理就是要仁至极仁,穷义之理就是要义至极义。

    所以孟子说,“充其恻隐之心至仁不可胜用”,意思就是尽管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但我们还要扩充本来具有的恻隐之心,扩充到极致,从而仁心无穷无尽,生生不息。这就是穷理的工夫。

    不过这里要说明一下,并不是仁是一个理,义是一个理,理只有一个,仁义是理之表现而已。

    2. 人有人性,物有物性,如何对待?

    既然说性即理,那是不是说人有人性,物有物性,所以人有人之理,物有物之理呢?其实要正确理解穷理尽性,应该要区分尽性的“性”和“人性”、“物性”的区别。

    “穷理尽性”的“性”是本原的性,是万物所共有之理;“人性”、“物性”则是本原的“性”在人和物上的体现,“人性”是人所独有,“物性”是物所独有,都不是万物共有的。

    正因为本原之“性”是万物共有,所以其是超越物质现象的存在。凡看得见、摸得着的都不是本原之“性”,这也给我们理解带来了很多困难。不过还好有心学,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我们仍可以从心去感悟到本原之“性”。

    所以,理学先儒说:“一草一木亦皆有理,不可不察。”阳明先生承认了物有其性,一草一木有其作为草木的性质,但这种性质非本原之性,只去了解草木性质,永远得不到本原之性。他明确地说,只有先尽人之性,然后才能尽物之性。

    如何尽人之性?就是从心出发,去穷理尽性。

    昨天一篇说了居敬和穷理其实是一件事,今天可以看到穷理和尽性其实也是一件事。有些人要说了,怎么心学说来说去最后都说到一个地方去,如果都是一样的,那又何必说这么多?

    觉晨认为,首先,在心学看来,天地间本就只有一件事。所以无论是居敬也好、穷理也好、尽性也好,或者任何其它事情,归根结底来看,本质都是一样的。只要我们把每一件具体的事用心去做,本着良知之心去做,那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是居敬,都是穷理,都是尽性,没有区别。

    其次,既然都是一件事,为什么要说这么多?那是因为万事万物形态万千,且文字的表达本来也是具象的,用具象的文字去表达具象的事物,当然就有不同的说法。只是在具象的文字和事物背后,有着抽象永恒的天理。我们做任何事情,就是要去主这个天理,去穷这个天理。

    因此,正如文章标题所说,居敬与穷理是一件事,穷理与尽性也是一件事。尽管万物形态万千,我们可不要看花了眼,迷失了心,而应该时刻记住这最本质的一件事!


      原  文 

    问:“穷理何以即是尽性?”   

    曰:“心之体,性也,性即理也。穷仁之理真要仁极仁,穷义之理真要义极义。仁义只是吾性,故穷理即是尽性。如孟子说‘充其恻隐之心至仁不可胜用’,这便是穷理工夫。”   

    日孚曰:“先儒谓‘一草一木亦皆有理,不可不察’,如何?”   

    先生曰:“‘夫我则不暇。’公且先去理会自己性情,须能尽人之性,然后能尽物之性。”   

    日孚悚然有悟。


    维心说:阳明心学传习平台

    除原文部分外,文章内容由觉晨原创,版权归“维心说”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觉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传习录》115:居敬与穷理是一件事,穷理与尽性也是一件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mvyj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