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决策非理性
第5节 心理账户理论:做股票亏了无所谓,吃饭钱丢了可不行?
➖➖➖➖➖➖➖➖➖➖➖➖➖➖➖
️心理账户理论:做股票亏了无所谓,吃饭钱丢了可不行?
️什么是心理账户
️️️
✨心理账户是相对于真实账户而言的。人在做决策时有一个真实账户,上面记录着真实的盈亏。与此同时,人还会在心理上建立账户。(就像例子中购买音乐会门票,第一种情况是丢了票,是记在“音乐会心理账户”中的,如果还想听音乐会,那么听音乐会的成本就会翻倍,已经超过它的享受价值,一般就不愿意再买票了。而第二种情况是直接丢了购买音乐会票的钱,这笔损失是记在“现金心理账户”中的,并没有和音乐会心理账户关联。所以大部分人还是愿意继续买票,享受音乐会。)
✨人有很多个心理账户,它们彼此分割,人在决策时不会考虑心理账户之间的相互关系。
➖➖➖➖➖➖➖➖➖➖➖➖➖➖➖
️心理账户对投资决策的影响
️但在实际投资时,人们会受到心理账户的影响。
️几乎所有投资者都会先划分心理账户,再为每个账户设定单独的资金用途:用于吃饭的钱绝对不能用于冒险;孩子的教育储备金要用来做长期投资,希望到期有收益保证;拿用来实现暴富愿望的钱去炒股票,对涨跌相对淡然。
️心理账户是单独核算的,这有助于储蓄和约束消费,比如储蓄某个特定用途的资金(教育、养老等),用某个渠道的收入做特定投资等。(划分不同心理账户,不同的用处。有些是长期的投资更在意稳定收益,有些是短期的投资更在意的是高收益,但也往往伴随着高风险,所以就需要做好心理准备,再进行投资。)
️心理账户带来的不足之处
️️️
心理账户会导致人们缺乏长远眼光,不能从全局视角看问题,因厌恶损失而使投资过分保守。
总的投资组合对投资者来说并不是最优的。
由于人们对每个心理账户的风险容忍度不同,比如对股票的风险容忍度高、对教育储备金的风险容忍度低,这也会使投资者针对每个账户单独决策,从而导致操作失误,进一步偏离最优总组合。
➖➖➖➖➖➖➖➖➖➖➖➖➖➖➖
️心理账户对生活决策的影响
️先付费还是后付费
️️️
✨在先付费与后付费两种情况下,人们的心理账户不同,这会导致即使真实账户相同,人的感受也不一样,因而最终的决策也不同。
️工资和福利应该如何发放
️️️
✨很多公司把员工的工资和福利分开发放,也是利用了心理账户的特点。
✨从真实账户来看,不管是工资还是福利,其实都是员工的个人报酬。
✨但如果将所有报酬一起作为银行存款进行发放,远不如将其分割成一个个福利。(就像玩游戏一样,闯关成功就会获得一个大礼包,进而更加刺激到玩家想继续玩下去的动力。)
✨不同类型的福利会让人在不同的心理账户中不断感到愉快,因此福利给人的印象更深刻。
️如何做出更好的决策
️️️
️建议:投资时不要对各个资产进行单独决策,也不要太在意单个账户的涨跌,而应该放在一起通盘考虑。
✨在投资中避免狭隘框架的方法和思路,例如不要每天清点自选股,也适用于避免心理账户的影响。
✨实际上,我们之所以认为很多东西非常重要,只是心理账户所造成的认知偏差,如果从所有财富和一生幸福的角度看,这些都是微不足道的。(所以为了长远的幸福,眼前的利益得失也就不那么重要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