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6865817/b335900afcb127d5.jpg)
虽已春回大地,但北方的春天总是姗姗来迟。盼望着,盼望着,终于盼到了万木吐翠,芳草茵茵。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这是一派初春的景象,小草刚刚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远远望去,芳草碧连天,到处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这样清新的景象,怎能不激发诗人的激情,忍不住要吟诗作赋。
初春的景色总是诗人们的最爱,看那绿枝上刚刚露出的几颗嫩黄的柳眼,鹅黄之色还尚未均匀,那一抹淡淡的绿意,让人眼前一亮,清新、幽静,心生暖意。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待到暮春时节,百花盛开,姹紫嫣红,争奇斗艳,逗引着蜂儿、蝶儿前来助兴,蝴蝶舞翩迁,蜜蜂嗡嗡叫,围绕着花儿蕊儿春意闹。
届时,整个京城则会倾巢而出来赏花,车水马龙,游人如织,热闹非凡。
这与唐代王涯的那句:“上苑何穷树,花开次第新。香车与丝骑,风静亦生尘”,一夜春风吹来,千树万树皆盛开,青年男女都坐着马车来赏花,即使没有风,上空也会扬起灰尘。二者似有异曲同工之妙哈。
杨巨源的这首小诗,既清幽又秾艳,对比鲜明,色调明快,温柔了岁月,美醉了流年。
诗人把春天最可爱的一面用细腻纤美的画笔勾勒出来,看得出诗人是一位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人。
百鸟争鸣,惠风和熙,空气新鲜,这样的好时节莫要辜负。
让我们走出家门,舒活舒活筋骨,尽情地伸展四肢拥抱美好的春天。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作家白落梅说:“在流年里等待花开,处繁华中守住真淳,于纷芜中静养心性”,这才是智慧的人生。
春虽短,却处处清欢。愿我们抓住春天的尾巴,尽情地享受大自然带来的美好。
煮一壶清茶,读一卷诗书,听一场春雨,赏一树花开,看花开花落,品岁月情长。
如此,甚好!
![](https://img.haomeiwen.com/i26865817/acdd4d1c6e707d65.jpg)
杨巨源,中唐诗人,字景山,后改名巨济。今山西永济人。
他是历任九朝的诗人,自幼到老,身历玄宗、肃宗、代宗、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九朝。
贞元五年(789年),杨巨源进士及第,这一年三十四岁,三十多岁才中进士,说明仕途之路并不平稳。
他废吟咏,交友极广,白居易、元稹、刘禹锡、王建都乐于与杨巨源相交。可以说,杨巨源是他们的长辈。
杨巨源大概出生在唐玄宗天宝十四年,比白居易大十七岁。安史之乱平定后,他一直在京城为官。
由于年龄和身份的关系,白居易和杨巨源的交往并不多,但是对于这个长辈,白居易很是敬重。
白居易第一次和杨巨源见面,就说“早闻一箭取辽城,相识虽新有故情。清句三朝谁是敌?白须四海半为兄。”
这虽是白居易的夸赞奉承,但是也能看到,杨巨源在当时社会上的影响。
他的诗文成就很高,他的诗歌更是脍炙人口,就如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城东早春》。
每到春来,人们总喜欢吟诵他的那句“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在当时诗坛,他的“三刀梦益州,一箭取辽城”,是中唐边塞诗的名篇。
杨巨源作为一名有着重大影响力的中唐诗人,在中国历史上还是享有很高评价,胡应麟《诗薮》评价他“此君中唐格调最高”。
![](https://img.haomeiwen.com/i26865817/971fbc9e877f6ead.jpg)
《城东早春》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唐•杨巨源
赏析
这是唐代诗人杨巨源的诗作,抒写作者对早春的热爱之情。
此诗虽只有第二句实写春色,而描写春色又只以柳芽一处,却概括了早春全景。
后半段虽写仲春观花的惯常盛况,实际却更加反衬出早春的独特与诗人的慧眼。
全诗语言精练,构思巧妙,对比鲜明,含蕴深刻,堪称佳篇。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开头两句的意思是,早春的清新景色,正是诗人的最爱。绿柳枝头嫩叶初萌,鹅黄之色尚未均匀。
诗家:诗人的统称,并不仅指作者自己。
清景:清秀美丽的景色。清,一作“新”。
新春:即早春。
才黄:刚刚露出嫩黄的柳眼。
匀:均匀,匀称。
首句是诗人在城东游赏时对所见早春景色的赞美。
这里有两层意思,既是表明,为诗家所喜爱的清新景色,正在这早春之中;同时也表明,这清新的早春景色,最能激发诗家的诗情。
一个“清”字用得贴切。这里不仅指早春景色本身的清新喜人,也兼指这种景色刚刚开始显露出来,还没引起人们的注意,所以环境显得很清幽。
第二句紧接第一句,是对早春景色的具体描绘。
早春时,柳叶新萌,其色嫩黄,俗称“柳眼”。
“才”字“半”字,都是暗示“早”。如果只笼统地写柳叶初生,虽也是写“早春”,但总觉得平淡无味。
诗人抓住了“半未匀”这种境界,使人仿佛见到绿枝上刚刚露出的几颗嫩黄的柳眼,那么清新宜人。
这不仅突出了“早”字,而且把早春之柳的风姿勾画得非常逼真。生动的笔触蕴含着诗人极其欢悦和赞美之情。
早春时节,气候寒冷,百花尚未绽开,唯柳枝新叶,冲寒而出,最富有生机,最早为人们带来春天的消息。写新柳,恰好抓住了早春景色的特征。
![](https://img.haomeiwen.com/i26865817/242d574bdb513cd7.jpg)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最后两句的意思是,若是到了京城花开之际,那将满城便是赏花之人。
上林:上林苑,故址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建于秦代,汉武帝时加以扩充,为汉宫苑。诗中用来代指唐朝京城长安。
锦:五色织成的绸绫。
俱:全,都。
看花人:此处双关进士及第者。唐时举进士及第者有在长安城中看花的风俗。
最后两句用“若待”两字一转,改从对面着笔,用芳春的艳丽景色,来反衬早春的“清景”。
上林苑繁花似锦,写景色的秾艳已极;游人如云,写环境之喧嚷如市。
这后两句与前两句,正好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反衬出诗人对早春清新之景的喜爱。
同时这也是比喻之笔,“俱是看花人”不仅仅是说锦绣满地,观赏花的人多,更是说人已功成名就,人们争趋共仰。
因此,此诗的深层意旨是:求贤助国、选拔人才,应在他们地位卑微、功绩未显之际,犹如嫩柳初黄、色彩未浓之时。
这时若能善于识别、大胆扶持,他们就会迅速成材,担当大用;如果等到他们功成志得、誉满名高,犹如花开锦绣、红映枝头,人们争趋共仰,就不用人去发现和帮助了。
全诗将清幽、秾艳之景并列而出,对比鲜明,色调明快;同时含蕴深刻,耐人寻味,堪称佳篇。
![](https://img.haomeiwen.com/i26865817/0498f71c83a14abd.jpg)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部分诗词释义及赏析资料选自《古诗文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