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半年来开始关注二战历史,尤其是坦克方面的,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介绍一款苏系著名坦克T-34.
T-34坦克(苏联设计研发并制造的著名中型坦克)
T-34坦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苏联哈尔科夫共产国际工厂设计师米哈伊尔·伊里奇·科什金设计的。被公认为为二战最好的坦克,可以说,苏联取得二战胜利就是靠的它(T-34/85)。
从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苏联一共生产了84070辆,其型号主要为两种:安置76.2mm坦克炮的T-34/76与安置85mm坦克炮的T-34/85。其带有倾斜装甲的设计思路对后世的坦克发展有着深远及革命性的影响。
中文名称:T-34中型坦克
英文名称:T-34 Medium Tank
研制时间:1938年
服役时间:1940年
定型时间:1940年
国家:苏联
俄语名称:T-34Средний Танк
在1939年12月19日的一次会议中,科什金向斯大林建议,在不明显影响机动力和综合性能的情况下,对A-32坦克进行武器升级。斯大林最终接受了他的建议,同意了制造这种T-34坦克坦克的计划。因为当时二战已经爆发,所以苏联国防委员会要求中型工业委员会在1940年生产出200辆这种坦克。在科什金早些时候的建议下,这款坦克被命名为“T-34”坦克,以纪念苏联1934年发布的大规模发展装甲军法令。
技术特点
火力
当欧洲各国的坦克炮还停留在37-50mm的水平,只有法国B1和德国IV号装备了75mm短管炮时,T-34就装备了一门76毫米L/30.5 L-11坦克炮,到1941年又换装了76毫米F-34型L/42加农炮。F-34型加农炮使用普通穿甲弹时,500米距离上可穿透69毫米均质钢板,1000米距离上可穿透61毫米钢板,当时的德国坦克没有一样能够抵挡这样猛烈的火力。
装甲
T-34坦克无论在装甲、火力还是动力方面都堪称均衡。车身装甲厚度都是45毫米,和德国的III、IV号坦克相当,但正面装甲有32度的斜角,侧面也有49度。斜面装甲有两点好处,首先炮弹击中后容易弹开(即"跳弹"),威力大减;其次,根据美国穿甲弹公式,倾斜角度一定,穿甲弹穿透力与口径大小成正比。因此被德军75毫米炮射击时,T-34坦克45毫米厚32度斜角的正面装甲,防护能力相当于130毫米,而49度斜角的侧面装甲也相当于100毫米。这样的正面装甲,直接导致1941年德国坦克装备的任何火炮在500米距离上都无法击穿,只有德国的88炮能阻挡。
动力系统
T-34的克里斯蒂悬挂
苏联设计师莫罗佐夫特地为T-34研制了著名的12缸39升V-2柴油发动机,功率500马力,使其公路最高时速达到55km/h。V-2柴油发动机的一个优点是省油,T-34坦克油箱容量460升,车身两边各挂一个容量39升的后备油箱,行程可达540公里。相比之下,德国同时期的IV号坦克只有160公里的最大行程,而后期的虎式坦克跑100公里就得加油。
悬挂
和先前的BT-7一样,T-34使用美国专利的克里斯蒂悬挂。克里斯蒂悬挂是一种拥有大直径负重轮,使用螺旋弹簧的独立式悬挂装置。这种悬挂均是由前后两个互相连接的圆柱形螺旋弹簧构成。位于前方的为可调式水平螺旋弹簧,后方的则是垂直螺旋弹簧,这种设计有更长的避震行程,可承受剧烈的上下颠簸,强化越野性能。T-34的履带将近50公分宽,而德国坦克的履带通常只有30公分宽。以上优点使T-34具有超强的越野机动能力,这是苏军装甲部队大纵深攻击战术的硬件基础。在冰天雪地的东线战场,T-34的宽履带使其可在雪深一米的冰原上自由驰骋,被德军称为“雪地之王”。
成员布局
T-34解剖图
T-34坦克车体是焊接制成的,共分3部分,驾驶员和机电员位于车体前部,战斗舱上车体中部,车体后部装有发动机和传动装置。
炮塔为铸造结构,位于车体中部上方。T-34/85炮塔里有3名乘员,车长在左边,炮长在车长前下方,装填手在右边。炮塔顶部后边有两个带圆顶盖的通风口。T-34/76采用空间狭小的双人炮塔,一般为炮手兼任车长,其他也有装填手,甚至驾驶兼任车长的情况,大大降低了战斗效率。后期随着T-34/85坦克无线通讯设备的改善(同时增加一名无线电通讯员),这个弱点才逐步改观。
T-34的缺点
苏联的T-34中型坦克被公认为二战最好的坦克。T-34的火力、防护、机动以及易生产性,达到最佳的均衡状态。在1941-1942年间,T-34的性能全面压倒当时德国大多数坦克。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T-34相对优势最为突出的1941-1942年间,T-34坦克依然遭遇到了惨重的损失,战场损失远远超过同时期的德军坦克(1942年苏军坦克损失15000辆,六倍于德军)。除苏军指挥能力太差,以及维护整备力量薄弱等客观因素外,T-34自身的一些弱点也是损失惨重的原因。
首先,T-34的双人炮塔存在设计缺陷。T-34的四人车组中,车长和装填手位于炮塔内,车长同时肩负炮长的职责,这就造成车长负担过重。在激烈战况下,坦克车组指挥和火炮射击都十分重要,前者负责掌控全局,后者决定攻击能力,两个人分工处理远比一个人更加有效率。
事实证明,双人炮塔设计大幅降低了T-34火炮的实战射速。与三人炮塔的德国IV号坦克相比,T-34/76的理论射速并不算太差,但实战中的射速往往只有前者的1/3甚至1/4。尽管76毫米炮远远强于超过1942年以前的德国50毫米、75毫米坦克炮,但指挥和射击效率失调,导致T-34难以充分发挥其火炮威力。
T-34/76的改进型号,一直试图改变这个先天缺陷,但几种设计均未能投产。
直到1943年底,T-34/85才真正改装为三人炮塔,炮长和车长实现了有效分工。
其次,T-34/76严重缺乏无线电装置。在原始设计时,T-34就考虑到安装无线电通讯装置。但由于苏联电子工业生产能力不足,T-34/76在最初一两年尽管产量过万,却只有少量战车可配备无线电装置。由于缺乏无线电,T-34进行编队战斗时,几乎无法形成有效指挥,车辆之间甚至只能采用旗语通话。在车际通讯恶劣的情况下,T-34编队的作战方法非常呆板,只能依照指挥坦克的行动而行动,灵活性极差。
在遇到伏击战、遭遇战时,T-34缺乏无线通讯的缺陷最为致命。少数发现目标或遇袭的坦克无法通知整个编队,造成苏军整个T-34编队各个击破。与大编队表现不佳相比,反倒是一些T-34小部队常有较出色发挥。
随着苏联坦克工业的不断完善,T-34/76逐步被T-34/85取代,并且基本弥补了上述两大缺陷。在1944-1945年间,T-34/85相对于德国新型坦克已没有多少性能优势,但战场表现却有了很大进步。可见,决定坦克性能的不仅仅是火力、装甲和机动三个指标,很多设计细节都能起到重要作用。
总体评价
T-34是二战坦克中的成功者,是战术标准、成本、综合设计的典范,在坦克历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笔。Zaloga, StevenJ., Jim Kinnear.T-34-85 Medium Tank 1944–94.Oxford:OspreyPublishing,1996:34.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