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思辨

作者: 人间屋漏 | 来源:发表于2018-08-03 16:28 被阅读11次

人性的问题古今有之,东西也皆有之。我国战国时期就有性善、性恶之说。孟子说人性本善,善是本源。孟子认为人的善性是被后天所蒙蔽了,我们要通过教化回复善性。荀子言:小人循性而不知为,君子明天人之分,化性起伪。何为性 何为伪 ?荀子言:“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不事而自然谓之性”  “心虑而能为之动谓之伪,虑积焉、能习焉而后成谓之伪 ” 由此可看,荀子和孟子在人性思辨的矛盾源于,人性的定义上或者说边界上。什么是人性,社会主义科学的两位巨人马恩在人性的定义上,倾向于 人性是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属性,也就是社会属性。因为人类源自于自然界,人类也就不可避免的存在着自然界附带的野蛮。所以,我们从侧面可以领悟到 实际上荀子的性恶论在人性的探讨上比孟子更进一步,表面性善论与性恶论是一种对立,实际上是一种继承。荀子主张人性有“性”和“伪”两个方面,性(本性)是“恶”的动物本能,伪(人为)是“善”的礼乐教化。显而易见,荀子对孟子的思想既肯定又否定,肯定了人性善的那个侧面,同时又尖锐地指出善是人后天培养的果,“恶”才是人性的本源。荀子把动物生存的自然法则定义成“恶”,强调要通过后天的道德教育来扩充人的善性。

荀子较孟子看到了人身份的双重性——自然性与社会性。但是,人性并无善恶之分,也无白纸之说(现代一些人认为人的本性如同一张白纸,后天环境的影响决定了人的性格)。人首先是自然界的动物,其次才是社会的人。所以,人的自然性是第一性质的,社会性是第二性质的。

人身份的双重性决定了人性是趋利向善的。人趋利的那一面是人自然性的表现,向善的那一面是人社会性的表现。由于自然性的第一性,所以趋利便是人性的第一性。人的趋利在社会文明发展演进中扮演着动力的角色,而向善则是发挥着控制方向的作用。

趋利往往会在社会发展中首先发挥作用,当趋利超过了其合理区间之后,人性向善的那一面便着手纠正。趋利与向善本质上是相通的,向善是为了更好的趋利。我们所说的善与恶,其实是利的追求上一些智慧的人看的很透很远,一些自以为聪明的人看得很肤浅很有限,我们把前者叫作善后者叫作恶。人本无先天的善恶之分,只有后天的智愚之分。苏格拉底曾一针见血地说道:美德即知识。荀子的化性起伪说的也是这个意思。在人类社会发生大变革时期,先进思想家们最先呼唤的是人性的解放实质上是趋利那一面的解放,反之,旧社会的喉舌一味扩充的人的善性,实质是夸大人向善的一面扼杀人性,来掩盖一小撮人淫欲的嘴脸。这种情况,东西有之,古今有之。

相关文章

  • 人性思辨

    对人性的研究自古以来一直都是热门话题。研究人性的也多为学者、思想家与哲学家们。普通大众只有切身感受,人性是善还是恶...

  • 人性的思辨

    人性的问题古今有之,东西也皆有之。我国战国时期就有性善、性恶之说。孟子说人性本善,善是本源。孟子认为人的善性是被后...

  • 重读肖家芸的《理性思辨例话》二

    智慧来源于漫步而非飞奔,软实力是做人做事的方法。行义思辨,公理思辨,公先思辨,利公思辨,法理思辨,守法思辨,合法思...

  • 智慧来自哪里

    一个人的智慧来自哪里? 思辨和经历。 思辨,就是从阅读中思辨,从做事中思辨,从观察他人中思辨,从体察自我中思辨。 ...

  • 读书读书读啥书

    响应“读书月”活动,闲夜乱翻书,看到孔子《春秋》关于复仇部分,发现中国原文化其实很思辨、人性、务实、简洁有力。 以...

  • 五种研究方法2018-01-24

    五种研究方法 哲学研究 哲学研究方法就是思辨。思辨可以有三种形式:演绎式思辨、归纳式思辨和顿悟式思辨。哲学的研究,...

  • 悦·读

    缜密的思辨 人性的探索 当名医遇见超人 是心理治疗 还是存在哲学 字字珠玑 病人的理性自我 治疗师的分析自我 关系...

  • 文化土壤一步一步被沙化了

    "从性恶论角度说,电视充分满足了人性的需求——懒惰,我们不再需要过高的逻辑思辨,不再需要过强的问题分析,我们只需要...

  • 《罗生门》分析

    一、人性的善恶 黑泽明在《罗生门》中注入了关于人是非善恶的哲学思辨。人是善恶的统一体,同时具...

  • 长是不是一定比宽长?

    很多经济学的原理,人性的考量,哲学的思辨,已经个体本身现有认知很多违背的地方,是的,个体说的就是你和我,到底是这个...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人性的思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qcuv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