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丁与卯是我。
免费开通会员攻略图:请点击此链接查看
首开年度会员立奖200贝:开通+续费点这
每次写作灵感枯竭的时候,我就会去读读书、听听书,从一个个闪光点中寻找“感觉”,这个办法屡试不爽。
01
先说一个有意思的故事。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有个非常著名的思想家——E.F.舒马赫,写了一本书《解惑:心智模式决定你的一生》。
他在书中提到,有一次去列宁格勒旅游,想去找几个很著名的教堂,结果发现地图上根本就没有。
他就问当地人:我要去找那几个教堂,为什么这儿没有呢?
那个当地人就说:地图上就不印教堂。
第一次听人这么说,这还真是一件稀罕事。
02
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有类似的经历。
有时候,我们去一个地方,就会习惯性地打开地图软件,通过导航搜寻路径。
如果地图没有及时更新,尤其是出现了修路、事故、标注错误等问题的时候,还容易走冤枉路。
还有一次,我去重庆旅游,应邀与朋友相聚。给我的地址看起来很好找,地图显示离得也很近,我决定走路前往。
结果跟着导航,走上了高架桥,就再也下不来了,直线距离其实不到300米,但走了十几分钟,始终还在桥上转圈圈,越走越远。
索性,我关闭了导航,顺着桥墩子下到地面,打了个出租车,两分钟抵达。
03
从上述故事中,至少可以得到几个启示。
如果手上拿的这张地图是错的,你要找到想去的地方,基本上是不可能事件。
而且,你能找到哪些地方,取决于别人想在这个地图上印了些什么。
此外,地图是相对静态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总会给你带来不可预料的麻烦。
其实,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找对方法才行,找到熟悉情况的人,需求专业的帮助,才能事半功倍。
04
反观一下我们从小到大的教育,你会发现大家总是习惯于学校给出的“地图”。
比如,从小学到初中,再从高中到大学,一路学习探索下来,我们对于自然界的认知、对于人生的了解,都是学校教育给我们提供“地图”。
更有意思的是,很多学生上完了大学以后,走到社会岗位上,发现自己居然什么都不会,还需要从头到尾地再摸索一遍。
导致这个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那个学校地图上,根本就没有标出我们社会生活中那么多的问题。
05
有人说,没有观世界,谈何世界观。
还有人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这些话,虽然说得都有些片面,但是也有一定的道理。
概而言之,我们要敢于借鉴别人的智慧与指引,同时又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一方面,要在理论指引下去大胆实践。另一方面,还要在实践摸索中去完善理论。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相互促进。
如此左右开工,才能帮助我们形成一个相对“中庸”的“三观”。
06
每个人的成长,就像是在一张白纸上画地图,留下的都是个性化的轨迹。
对于这种地图,其他人或许可参考、可借鉴,但是无法复制,也不能抄袭。
去读书,交朋友,都是在探索更多可能,如同导航时供你选择“时间优先、距离优先”或者“收费少、红绿灯少”。
至于你要如何走,还是要看你自己。不可改变的是,无论你选择哪一条路,就会同时放弃其他选择的权利。
选择了,就别后悔,否则无论如何选,你都会后悔!长此下去,不是患上“选择困难症”,就是得了“行动焦虑症”,都没啥意义……
读万卷书,跑万里路,写万言书,交无数友,欢迎互动,感恩关注@丁与卯。
齐帆齐2022年度营第206篇,1325字,累计342829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