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有很多年没有听到“农门”这个词儿了,新一代人到底还是打破了这一道天堑。
“农门”最早出自隋朝,当然这只是有记载的,因为隋朝首开了科举考试,相比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或者以前的那种“血缘”世官制来说,给了非贵族阶级一个通往高层次的机会——也包括了农村子弟。
千百年来,考试做官制度对国家造成了不可磨灭的痕迹,也对社会层面的学子们的思想进行了极大的影响,有一只诗写得真好: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说的不就是那各个领域的人在为跳出自己的“圈子”而努力吗?
对于农村而言,这个限制,或者说是与高层次的那道鸿沟,被我们称为“农门”。
即使是在现代中国,我们也是有着一段时间的精英教育,即是大家所说的“包分配”时期,那时候读书真的是少有的几个前往城市的手段。只要考上就有一个“铁饭碗”,就能在城市里定居下来,可是名额如此之少,在教育相对落后的农村,要考赢那么多人(包括城里孩子),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
于是,我们经常听到过的一句话,就是:加油学习,一定要跳出农门。对此我必须对生我养我的乡村说一句抱歉,毕竟我最后也通过这扇“门”离开了它。
然而我是不后悔的,我知道这样做也只是这样做,我才有机会去往城市,我才有机会去回报它,至少在那个年代是这样的。
记得小时候自己是很矛盾的,我们当时的课本里有不知道多少的赞美农民劳动的诗歌和文章,那时我小,没有吃过太多苦,所以我真的是很敬佩农民这个“职业”,直到现在也是!
我来到了城市,我终于明白了“农门”的两个面里,真的有着两个不同的世界。我第一次知道,竟有只要打开龙头就会有热水的所谓煤气,竟有打开个开关就可以让整个屋子都暖和起来的所谓暖气,竟然有除了黄色光之外的彩灯!我终于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要抢着跳“农门”,为什么要抢着离开自己的故土。
然而我们是不能也不应该责备任何人的, 那些诗人只知道“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却有几个愿意和我们一起体会一下什么叫作真正的“背灼炎天光”;又有多少的所谓书香门弟天天为劳动人民唱赞歌,却耻于劳动!而农门之下的这个阶层,却要在巨大的劳动压力下,用血汗打造的作物去换取学习的机会。
城市有了小轿车的时候,我们以有自行车为荣;城里用上了智能机,我们却还是有大部分人连老人机都搞不明白;都说“穷乡僻壤出刁民”,可那些人似乎忘记了“仗义每逢屠狗辈”。以至于我们这些乡巴佬在初入城时感受到了那种令人窒息的“阶层压力”,尽管当时我们和他们已经是一样的,包分配的未来的“铁饭碗”。
前一段时间有个朋友从边远地区支教回来,和我说起这个事:很多人讲闲话!我只是说一句:连本地人都想要离开,又凭啥让别人留下!
几十年过去,经济市场化的今天,“农门”却还是没有完全消亡,还是有人一如既往的说着“劳动人民光荣”却在生活中对劳动嗤之以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