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笔记 读后感 写作心得嗜读情深读书
用林清玄的视角解读写作与人生智慧 ——林

用林清玄的视角解读写作与人生智慧 ——林

作者: 时光知味sun | 来源:发表于2016-09-14 14:23 被阅读473次

在朋友的推荐下无意间读了几本林清玄的书,其文笔之感性、叙述之坦诚,还有充满智慧的奇思妙想,总让人受益匪浅。

昨晚读完了他的《清欢》,这本饱含精华的书籍中提及很多有关写作心得和人生智慧。在这里以他的视角,用读书笔记的形式解读总结一下与写作和人生智慧相关的话题。

林清玄是创作不懈的台湾作家。他自青年时代开始发表作品,遍得多种文艺奖项。记得他曾经在一本书中写自己,自开始学会写作便每天笔耕不辍,从小学到初中再到大学,直到现在依然如此。他出版过270多本书籍,摆在一起的高度已经超越了他的身高。这样一位勤奋的大家,写出来的写作心得必然有借鉴价值。

本书作者自序《不知多少秋声》中谈及文学:文学是一种清净的欢喜。这种清净的欢喜,使文学家自然成为富足的人。他的内心之树结满了果子,拿来与别人分享,希望能有甜蜜与清凉;他的内心之矿结满了宝石,用双手奉上,希望珠宝能妆点灰色的人生;他每天都在垦荒种地,身上带着泥土与溪水的芳香,因为一切都是珍贵无比的,希望人人都能品味芳香。

林清玄在开篇《天寒露重,望君保重》中写到母亲每到冬天不变的问候语便是文章题目:天寒露重,望君保重。与内心深刻的情意相比,文字显得无关紧要,作为一个作家想要描摹情意,画家想要涂绘心境,音乐家想要弹奏思想,都只是勉力为之。我们使用了许多复杂的技巧,细致的符号,美丽的象征,丰富的譬喻,到最后才发现,往往最简单的最能凸显精神,最素朴的最有隽永的可能。

美在自然、美在简单、美在含蓄。林清玄希望自己的文学能不断地趋近那样的境界。

在这本书的《感伤之旅》中他写自己去北海道旅行随身带着渡边淳一的《我的感伤之旅》。因为渡边淳一出生于北海道的砂川市,是道地的北海道人。

他到伊豆旅行,随身书是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到京都奈良,带的是三岛由纪夫的《金阁寺》;到奥之细道,行囊中是一本松尾芭蕉的诗集。

他深信,作家的书写必然比任何的旅游指南更深刻,更细腻;作家的书写也必然更有精神性,能进入一个地方更内在而不朽的所在。

我一样深信林清玄的感悟。去一个地方带上当地作家的相关书籍或者写这个地方的书籍,确实比旅游指南有效也应景。记得去年年末带儿子去新马泰,在书城花58元买了一本《畅游东南亚看这本就够了》的相关书籍。翻开一看,没有任何知识性和趣味性可言,更不用谈深度和细腻度,于是便一无事处的将它束之高阁。

在《温柔的一瞥》中,他写文学家与新闻记者的不同:记者追踪事件,不论事件是何等残酷与血腥;文字家则控触内心,在残酷与血腥的背后,保有温柔的一瞥。

《随从美的翅翼》中他说:文学家的心上如果有翅翼,那必然是美的翅翼。他不只是寻找人间的奇趣,而是在一切中看出美。狂暴与寂静都像风雷与星光,有美的闪烁;甚至在死亡与奇诡、在一切事物中有赞美的心。

林清玄在《沿溪行》中谈到镜虚禅师的“三不求”:

一、不求绝对的健康,绝对的健康有贪欲。所以古人说:“久病成良医”。

二、不求没有烦恼的人生。舒适的生活会造成人生的主观和怠惰。所以古人曾说:“接受生命里的焦虑和痛苦。”

三、不求修行中始终没有障碍。修行无障碍,求道之心就会熄灭。所以古人曾说:“在困境中得道。”

“绝对的健康、不恼的人生、无碍的修行”正是身、心、灵的完美境界,这在生命里都是难能的,在许多时候想求也求不到,能有“不求的心”反而坦然。

文学写作也是如此,虽然力求完美的作家不可避免的向往,因为身心灵的受限与变化,很难写出“自认完美”的作品。文学里带一点苦恼、创作中带一些障碍,一直处在相对的美好,就值得安慰了。

《完全纯粹地进入》中,林清玄说:对于一个作家,文字就是最好的修行,文学就是最好的道场。我每天只要一坐到书桌前,拿起笔来,我的心就安宁了,感觉到欢喜和满足。不论生命有多么巨大的苦痛与困局,只要坐在书桌前,一切就转化了,进入了一种天真的心境。

这段话与刁克利在《成为作家》一书中分析真正的作家应该具有的气质有异曲同工之妙:她认为,既成熟、没有偏见、温和而公正,又敏感的像孩子一样天真,这是作家性格的两个方面。

在《精神树》中,林清玄写他的精神之树,就是对爱与美的不断地追寻与确立,并随着岁月的成长,探触更深的思想,望见更高的境界。

如果我们种的精神之树够大,就会开满繁花,结满蜜果,写作中是瓜熟蒂落、信手拈来的事,我们不会因为写作使生活陷入困局,而是生活与作品齐一,生活有多少从容,作家就有多少自在;生活有多少幸福,作家就有多少欢喜。

不断地灌溉内心的精神之树,只要内在的精神常在,作品就会长青。

《剪刀.石头.纸》中,林说文学的写作与手工艺相同,是一个民族在普世中独特的精密手工;作家与一般人的生活无异,只是内心里有更精致的巧思。我们坚持创作,是希望在生活浑沌、面貌模糊的世界里,还有自我、有独自的格调与民族的风味。

《茶中香味,只有一时》:岂止茶中香味,只有一时,文学与人生也是如此,许多文章错过了,就永远失去了书写的心情;许多因缘流逝了,就永不再回。喝茶、创作、生活是人生的必然,但喝到永难忘怀的好茶,写出动人心魄的文章,体会感动肺腑的生活……则是生命中极珍贵的偶然呀!

《喝茶是美好的事》中,林讲父亲的饮茶之法,悟出没有生活里许多小小的美好,文字又将何以为寄呢?

《冰河溶化》中,作者说: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可以分成两种,作家亦然,一种是天生的,一种是后天的努力。

创作是一条寂寞的路,创作者也多少有寂寞之心,这使创作文学与写作文不同。写作文是为所应然,文学创作是不得不然,所以,文学的心可以突破一切的箝制,四十岁可以开始创作,六十岁何尝不可以?

不管现在是几月,不管今年是几岁,就在冰河溶化的那一刻开始。写作就是如此,没有什么秘密,把稿纸打开,写下第一个句子;或打开电脑,输入第一个字;结冻的冰就会开始溶化,或者会看见落霞下的玫瑰紫,一河的黄金静静地流过窗前。

《一物全体与身土不二》中

“一物全体”指的是尽量选取可以“整个吃”的食物,并且整个都吃下去。

“身土不二”则是随着季节变换,吃自己居住的、与自己气息相通的土地所生产的食物。

文学创作也是这个道理。一个最好的作家珍惜一切身边的题材,他一定是本土的,反映他的时代与社会。自然实践了“身土不二”。他也是“一物全体”,是从作品、生活、品味、格调、气韵化为一体,文学只是生命的表现方式,正如表情之于心情。

《梅花落在弦间》赏析了很多绝妙六言诗,作者在末尾领悟:在《被囚禁的微风》和《不存隔夜之气》中,作者谈到了自己:作家选择文字,选择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没有什么秘密可言,是随心、随意、随境而已。能把文章写好的人,出入自在,就如梅花落在弦间,总是那么自然呀!

对文学和宗教的关系:透过文学与宗教,我希望能找到爱的泉源。

无论我在生活中吃到任何食粮,或有苦难与悲伤,但我的创作,希望埋下真爱与喜悦的种子。

“清欢”与“淳喜”,我总相信,文学能给在苦难中生活的人,带来安慰、带来欢乐,带来一些美丽的微笑。

当许多写作的人感叹灵感难觅,我总觉得俯拾皆是,灵感一直在钻进钻出。

我不收藏灵感,正如我不搜集愤怒,我把愤怒化为晨间的雾里,把灵感化为文字,气归真空,文成妙有。

《航行于创作之海》中讲文学创作:文学家不是科学家,但航行于创作之海,最好也能创造许多的舱房,才能安全航行于远路。

创作所遇见的困境有时会出乎我们的意想,我在写作时喜欢同时进行几部书或几个系列,这使我在某个系列的船舱进水时,可以暂时关闭,进行别的创作。

只要起点、终点明确,沿着航线前进,终有一天会抵达。

航行于创作之海的人,总是心急的,急着扬帆启锚,常常驾着一叶扁舟冲入海中,不用说,很快就会翻覆。如果能花点心思,打造一艘大船,造几个坚实的船舱,就可以逍遥游于创作的汪洋了。

最后一篇《最后一泡茶》由“剑道”和“茶道”的故事谈及写作:写作的艺术,如果只是文字,与一切无关,作品自然就显现出怯懦与软弱。

如果把写作放在最高的天平,与一切艺术、哲学、思想、觉悟、文明……同气连枝,作品就会开阔而有力量,既可坚强,又能温柔。

作家的信念、生活、作品、思想都与一切有关,这使得作品充满启示,写作也是有趣的事。

写作到了三昧,作家、文字、思想化为一体,就好像这世界上没有别的事存在,只有写作是唯一休戚相关的事,人间的烦恼与动乱,早就化成青烟。

创作的人若从未抵达那样的心境,就无法瞥见自身的无限可能。

以上便是从林清玄的《清欢》中摘录的与写作和人生智慧相关的经典段落和语句,读后深受启发,加上自己的一点点感悟,发布出来与大家共享。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用林清玄的视角解读写作与人生智慧 ——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rpve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