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为南行陪浙西尚书崔公宴海榴堂
许浑
朝宴华堂暮未休,几人偏得谢公留。
风传鼓角霜侵戟,云卷笙歌月上楼,
宾馆尽开徐稚榻,客帆空恋李膺舟。
谩夸书剑无归处,水远山长步步愁。
【注解】
1. 尚书:官名。始置于战国时,或称掌书,尚即执掌之义。秦为少府属官,汉武帝提高皇权,因尚书在皇帝左右办事,掌管文书奏章,地位逐渐重要。汉成帝时设尚书五人,开始分曹办事。 东汉时正式成为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官员,从此三公权力大大削弱。 魏晋以后,尚书事务益繁。隋代始分六部,唐代更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从隋唐开始,中央首要机关分为三省,尚书省即其中之一,职权益重。宋以后三省分立之制渐成空名,行政全归尚书省。元代存中书省之名,而以尚书省各官隶属其中。明初犹沿此制,其后废去中书省,径以六部尚书分掌政务,六部尚书遂等于国务大臣, 清代相沿不改。
2. 崔公:浙西观察使崔郾,其大和九年七月开始镇守浙西。
3. 海榴堂:在润州。海榴,即石榴。又名海石榴。因来自海外,故名。古代诗文中多指石榴花。隋 江总《山庭春日》诗:“岸緑开河柳,池红照海榴。”唐李白《咏邻女东窗海石榴》诗:“鲁女东窗下,海榴世所稀。” 明唐寅《川拨棹》词:“碧碧草沿堦,海榴半吐绽。”
4. 谢公:即谢安。
5.偏得:犹独得。谓得之最多。《庄子·庚桑楚》:“老聃之役,有庚桑楚者,偏得老聃之道。” 成玄英疏:“老君大圣,弟子极多,门人之中,庚桑楚最胜,故称偏得也。”
6. 鼓角:.鼓角声。前蜀韦庄《登汉高庙闲眺》诗:“参差郭外楼臺小,断续风中鼓角残。” 宋梅尧臣《送徐君章秘丞知梁山军》诗:“蛟龙惊鼓角,云雾裛衣裘。”
7. 笙歌:.泛指奏乐唱歌。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西湖主》:“归过洞庭,见一画舫,雕槛朱窗,笙歌幽细,缓荡烟波。”朱自清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过了大中桥,便到了灯月交辉、笙歌彻夜的 秦淮河;这才是秦淮河的真面目哩。”
8. 徐稚榻:指东汉陈蕃为徐稺特设之榻。陈蕃为太守,在郡不接宾客,唯稺来特设一榻,去则悬之。事见《汉书·徐稺传》。后用为好客之典。
9. 李膺舟:《后汉书》卷六十八《郭太传》“郭太字林宗,太原界休人也。家世贫贱。早孤,母欲使给事县廷。林宗曰:‘大丈夫焉能处斗筲之役乎?遂辞。就成皋屈伯彦学,三年业毕,博通坟籍。善谈论,美音制。乃游于洛阳。始见河南尹李膺,膺大奇之,遂相友善,于是名震京师。后归乡里,衣冠诸儒送至河上,车数千两。林宗唯与李膺同舟而济,众宾望之,以为神仙焉。” 比喻为知己者所重,同舟共乐。
10.谩夸:空自夸赞。谩,通“漫”。唐戴叔伦《塞上曲》之一:“ 汉祖谩夸娄敬策,却将公主嫁单于。”宋杨万里《上巳日周丞相少保来访敝庐留诗为赠》:“却慙下客非摩詰,无画无诗只谩夸。”
简译:
此诗当作于开成元年,此诗许浑正在赴南海入幕途中。
唐制凡未经关试,通向仕途的唯一办法“为人论荐”。而能推引者一般为节度使、观察使等地方长官,论荐到幕府佐吏,得到表荐后方可释褐,由朝廷正式授予官职。大和九年十月,许浑终得弘农公辟请,开成元年秋由京口赴南海入幕。
从早上便开始在海榴堂宴聚,一直到晚上还没有结束,只有几个人得到了崔尚书淹留。(此联写宴会时间之长,暗示自己未能被尚书收留)
霜染长戟月上高楼,笙歌和鼓角声随风直上云霄。(此联写宴会盛景,风清月朗,歌声宏亮)
所住宾馆都是像东汉陈蕃为徐稺特设之榻那样,可惜的是我不能像林宗被李膺赏识那样,未被尚书赏识而同舟。
空有才华却没有容身之地,入仕之路是水远山长步步愁苦呀。(此联写入仕之艰难漫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