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9:1】我在基督里说真话,并不谎言,有我良心被圣灵感动,给我作见证。
【罗9:2】我是大有忧愁,心里时常伤痛;
【罗9:3】为我弟兄、我骨肉之亲,就是自己被咒诅,与基督分离,我也愿意。
【罗9:4】他们是以色列人,那儿子的名分、荣耀、诸约、律法、礼仪、应许都是他们的。
【罗9:5】列祖就是他们的祖宗,按肉体说,基督也是从他们出来的,他是在万有之上,永远可称颂的 神。阿们!
今天我们来学习罗马书九章一至五节的经文。读这段经文中,让我想起中国古代一个“兄弟”故事:相传是三国魏文帝曹丕逼着弟弟曹植,在七步之内必须做出的一首诗,如果做不出来,就会杀了曹植。 于是曹植,在七步之作出了一首诗: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就是历史上脍炙人口的七步诗。
这首诗里,萁的意思是豆茎,古人把豆茎晒干当做柴火用。曹植把自己比喻成锅里的豆子,把哥哥曹丕比喻成萁,烧出烈火逼迫自己,残害自己。这个比喻形象又生动,让人读起来觉得悲凉又震撼。
但是郭沫若认为曹植这个比喻有问题,为了反驳曹植,郭沫若写了一首《反七步诗》,也是三句:“煮豆燃豆萁,豆熟萁成灰。熟者席上珍,灰作田中肥。不为同根生,缘何甘自毁?”
这诗的意思很简单,就是说煮豆子要用豆萁,豆萁烧成灰了,豆子才能煮熟。豆子煮熟后,端到桌子上成了美味,而豆萁成了灰,只能撒到田里当肥料。如果不是同根生,豆萁怎么会愿意牺牲自己?
曹植把曹丕比喻成豆萁,是想说明哥哥对自己的逼迫之深,而郭沫若却认为曹丕正是像豆萁一样牺牲了自己,成全了曹植。一个哥哥当上皇帝逼迫弟弟的故事,竟然被郭沫若平反成哥哥为弟弟无私奉献的故事。
郭沫若这首诗一出来,很多人表示不能理解,因为曹丕逼迫曹植是历史事实,没有哪里能看出曹丕为了曹植无私奉献。 但我读罗马书九章一至五节,却满满看到保罗为兄弟宁愿牺牲自己,看到保罗那份兄弟之情。
罗九1“我在基督里说真话,并不谎言,有我良心被圣灵感动,给我作见证;”“我在基督里说真话,并不谎言,”“在基督里”意指他所讲的话是在主面前讲的,是向主负责任的,藉以表明他的话真实可靠。因此,他在”说真话”后面再加上“并不谎言”,更加强他的话语的真实可靠性。
罗9:2“我是大有忧愁,心里时常伤痛;”“我是大有忧愁,”“忧愁”含有心碎的意思;“大有”指忧愁的程度相当沉重。“心里时常伤痛,”“伤痛”多半用于形容肉身痛苦的感觉,但也可用来表明“心痛”时常含有不停之意。保罗是个得救之人,应该得救而喜乐,那他为什么还时常伤痛呢?保罗的伤痛不是为自已,读下面第三节的经文就明白了,他的伤痛是为"我弟兄”。一个人能为自己得救大有快乐的,就能为别人――“我弟兄”没有得救大有忧愁。
前八章经文,保罗已将因信称义以及成圣得荣耀的恩典和真理结合个人和众圣徒的灵性经验,非常条理地表达得清清楚楚,淋漓尽致。此时,保罗想起了自己的同胞——以色列人。他们在哪里呢?外邦人来了,来到了神的面前,因信称义了,可是他们却不在。他心里满了说不上来的伤痛。保罗因着他对以色列人那份兄之爱,宁愿牺牲自己,保罗说:“为我弟兄、我骨肉之亲,就是自己被咒诅,与基督分离,我也愿意。”这种真情的流露,至爱的流露,出于一颗破碎的心肠,正像基督为罪人舍己那样的心肠。人有基督的心,才能做合用的福音使者。
他为爱弟兄,宁愿自己被咒诅与基督分离。当然这是一种假定,是不可能实现,也不应该实现的祈愿;这伟大的祈愿,只是表达了他爱以色列人到何等的地步。表明他虽然严厉责备犹太人的不信、拒绝福音,但他的责备绝不是出于厌恶,而是出于一颗因伤痛而滴血的心。
保罗说这话并非因他以为基督对他不重要,恰恰相反,而是因为他以认识基督为至宝,他为追求基督甚至将万事看如粪土(腓3:8)。而且在第八章的结束,他刚刚宣布过天上地上没有任何力量可以使他与基督的爱隔绝。然而,他为换取弟兄得救,宁愿自己与基督分离而灭亡。正如摩西为以色列人的罪代求时说:“求你赦免他们的罪……不然,求你从你所写的册上涂抹我的名。”(出32:32)这种经历只有主耶稣在十字架上尝受过,他说:“我的上帝,我的上帝!为什么离弃我?”(太27:46)无疑这是主基督痛苦的最顶点。
接下保说出他为以色列人伤痛的原因:“他们是以色列人,那儿子的名分、荣耀、诸约、律法、礼仪、应许都是他们的。列祖就是他们的祖宗,按肉体说,基督也是从他们出来的,他是在万有之上,永远可称颂的 神。阿们!”(罗9:4—5)以色列人既然有 神所给予他们那么多的优越条件,理当比别人更多蒙恩才对,岂知他们竟比外邦人更硬心地拒绝救恩,丢弃了 神所打发来的救主;所以保罗为他们格外伤痛。
一个真正爱罪人,宁肯牺牲自己,巴不得对方能够得救的人,他实在是基督救恩的最佳传讲人;难怪保罗的影响力不但在当时及于全世界,甚且世世代代的人都因他而受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