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每学期都会安排一人一课,而我总会把它当成一件重要的事。本来作为班主任,好好备一节课就有些奢侈,况且,这样能让语文老师来到自己的课堂,为自己教学提出各种不足,如此大好机会何不好好珍惜呢?
课程已经到了最后两单元,我选择了《威尼斯的小艇》一文。这是本单元的第一篇文章,对于落实单元要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余映潮老师一直提倡板块教学的模式,课堂切记碎问碎答,能有三两个主问题贯穿全文即可。本单元的单元要素是带领学生感悟世界各地的人文、自然景观魅力。语文要素是:体会动静结合。习作要求:能介绍一处名胜古迹。
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在文章中找到动静描写的句子并不难,可能准确说出动静的作用,活学会用,这是难点。而《威尼斯的小艇》课后题设计了4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课文围绕小艇写了哪些方面内容。这个问题考察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第二个问题是:通过朗诵感悟动静之美。这个问题的设置很值得思索。究竟是训练朗诵,还是体会动静是重点?第三个问题:体会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很明显这个问题是训练学生对语文文字的敏感性。最后一个问题是设置了阅读链接,摘录两篇课外和威尼斯相关的阅读片段。编者意图应该是想在学生学习动静之美以后,通过对于阅读的方式,来体会写法上的相似之处。
针对单元要素和课后习题,以及我一直奉行的板块教学模式,第一次的教学设计,我设计了这几个主问题:一、课文围绕威尼斯小艇写了什么内容。二、划出动静描写的句子并试着批注。三、创设情景,续写威尼斯夜景片段。
在一班用这样的教学设计上课时发现,在字词上用时较多。第一个问题的处理,学生基本能够概括,而我又再次强调,不够放手。动静描写的句子,学生倒是都找到了,并且在老师引导下也做了简要分析,可孩子仿佛动静描写的认识还是模棱两可。至于写作上,更是一言难尽,虽然写了,但大多还是重复课文中出现的句子,也根本不会用动静描写的方法。这样的课堂效果,看似热热闹闹,有读有写,实质没有丝毫收获。
针对上课情况,我对教学设计进行了第二次调整。生字的处理放在预习单上,课堂只在板书课题时,强调易错字。第一个主问题:课文围绕威尼斯小艇写了什么内容?在预习单的随堂概括里,我直接给出框架。学生在课堂上边勾画,边填写。这样既训练的筛选信息能力又训练了概括能力。第二个问题:找出动静描写的句子。只抓住文章中最典型的3处描写进行赏析。第一处:描写威尼斯小艇外形的句子。第二处:船夫技艺高超的句子。第三处:威尼斯的夜景。这三处中的第一处,其实也是课后题第二题,我带领学生共同学习,让他们明确,选择身边熟悉事物来比喻更形象。然后通过指导朗诵,让孩子在读中感悟动静之美。第三个主问题则根据语文园地的词句段运用改动为:提供三个场景,进行动静描写。
然后我就把我的第二次设计拿给集备组老师看,大家提出了一个问题:既然单元要素是体会动静描写,怎么感觉并没有交给孩子动静描写到底怎么体会,写时候如何写。
到底该怎么教给孩子?读中悟还不够?我想了一天,还是思绪乱麻。我想怎么能够把看似需要孩子自己悟的文字,此地无声胜有声的话语,给她有形化,有章化,让学生具体可感,并且能顺利操作,才是难点。怎么办,一切问题的答案都要回到文本中。我对选出的三个句子读了又读,品了有品。把每个句子的好处,当成一道赏析题,一二三点的列出来,突然就有了答案。第一处我要给出对比句子,通过两个不同句子的对比,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在写小艇外形时,比喻词的选取,是精心挑选的,每个比喻侧重点也不同。这也是我们赏析写作动静的第一个锦囊:巧用比喻。第二个句子引导他们进一步明确,这里是精选动词,正是因为这一系列的动词,才让我们感受到了船夫驾驶技术的高超。这也是我们关注的第二个锦囊:精选动词。第三处引领孩子关注景物群的描写,以及拟人的妙用,这是我们的第三个锦囊。接着课堂练笔,就要求孩子用上这三个锦囊去进行动静描写。果然孩子们在完成第三问题,写作景物动静之美,就有了抓手不至于那么无措。课后习题为了强调语文的语用,我设计了让孩子做威尼斯的小导游,也听从教研员的建议设计了不同侧重的任务群供孩子选择。
修炼内功,做合格小语人当然,这节课的课堂设计也并不完美,比如指导朗诵的有点少,孩子美读的时间不够,比如作者写作的顺序,也并没有点到,等等。但回望这三次设计确实一次更比一次实用,所以课真的需要磨,千锤百炼方能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