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丰收节之后,市域东南西北各村落又纷纷邀请民间婺剧团前来演出。演戏的因由大多是传统节会,像我老家梅江白沙陈农历九月十三的白沙庙会,也有百家姓姓氏总谱大功告成,也就是圆谱。像昨天农历十月初一,上华街道上华行政村下竹园背村汉唐白马将军开光之喜,邀请永康一剧团进行五日六夜演出,这种情况也有,但不是很多。
老戏迷(采自网络)上午,我在扬子江湿地公园逗留。碰到上华街道贯婺桥村村民郭大伯。他因中风腿脚不是很方便,经常推车到湿地公园锻炼,与我认识。他告诉我下竹园背下午做戏的信息。我想,上华村距离贯婺桥村也不远,且都在马达溪边上,那就走过去看看。
我到达临时搭建的戏场,是上午八点四十分。一些做小本生意的商客,不顾昨晚的疲倦,已经前来戏场做准备工作。走进戏场,迎面碰到赤溪街道金家插村、现年已九十岁的“老戏迷”金大伯,感到十分奇怪。一问才知其中的缘由。原来,他昨晚居住在下竹园背村一老戏迷的家里,吃过早饭后,也没什么事好帮衬,就到戏场闲聊来了。与他对白的是灵洞乡耕头畈村一姓赵的村民。
他们闲聊的话题,竟然是传统与革新的问题。金大伯说:通常一些小百花剧团,因为剧团年轻演员也年轻,新戏创作与排演比较多,吸引了不少的年轻的观众。赵大伯却有自己的高见。他说:小百花剧团要在农村打开市场比较困难。为什么?因为大多数观众都是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年轻人很少。老农民对新剧目不熟悉,内心有抗拒。对此,金大伯笑了笑,并没有去反驳。
从小喜欢看传书的金大伯,是点戏的高手。他说:按照不成文的规则,点折子戏是按朝代来的,历史越远、朝代越靠前的先做,如应先演《刘秀登基》后再演《杨五郎出家》,但家庭戏就没有这样的“规矩”,像《碧玉簪》《王老虎抢亲》。今年金家插做了八日八夜戏,村头头还来请他点戏。他却一反常态,拒绝了。理由是年纪大了,膝盖无力,能够上台点戏,但点戏后下戏台非要手杖不可。为安全起见也照顾村民的情绪,也就没想再去做这件事。
说话间,金大伯还透露了同村一位九十八岁高龄的戏友徐哥,他不但独自去坐落在平川的村落看戏,还不放过在高山上的塔山庙的戏演,一个人爬上去一个人返回家门。我问:徐大伯有几个子女?他说:共有五个儿子两个女儿。我又问:子女们个个都放心?他说:咋不放心?徐哥是一个一餐能吃半只鸡肉的人。(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