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前,我在无聊逛街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刺绣坊。走进刺绣坊里,一眼就看到里边悬挂着的很多的刺绣香包。小香包旁边,许多刺绣的画布已经绣了一半,其中有一副“马到成功”的半成品是最大的一幅,这个绣品有两米多长,将近一米宽。
走进这个绣坊的那一刻,我想起了我的外婆。听母亲说外婆四十多岁的时候就带着她那一身的刺绣绝活早早地走了;那一年,我上小学二年级,我同学的姐姐在村子里学刺绣,绣出的牡丹花特别漂亮。那时候我心里就埋下了一个刺绣的梦。
看到这样一个绣坊,让我的梦又萌发了。于是我询问了相关的知识,并在这里报名学习刺绣。50元的绣布,赠送一个绣绷、绣线是老板娘给配的,小剪刀、针线一应俱全,老板娘还负责包教包会。50块钱很便宜,但是有一个条件就是——必须在他们绣坊里绣,时间随我们自己定。老板娘解释说:如果拿回家,估计你就不绣了,或者是拿回家绣很容易绣错,又没人指导。后来我绣了一段时间,发现没有绷架,真的很不方便。于是从老板娘那里买了一个普通绷架,150元,就这样花了200块钱开始了我的刺绣之旅。
两个月后,刺绣坊要搬家。说是在县城的郊区政府给补助。房子自绣坊搬到那里第一年可以不用付房租,后面续租,政府还给装修。
就这样,刺绣坊搬到偏远的地方了,我们骑电动车将近20分钟可以到达。在那里,我和几位绣娘开启了自带餐具自己做饭的一段美好时光。
再后来,因为冬天路上太冷,室外温度零下一二十度,于是就不了了之了。我刚开始的那一副绣品绣完了,去装裱的时候被装表师傅的弟子不小心撕破了。第二幅没绣完的就拿回了家。
的确,如刺绣坊的老板娘所言,拿回家就不想再绣。但是,在绣坊结识的姐妹们到还是常来常往,于是就接触到了刺绣的鞋垫。
翠就是和我一起在绣坊里做饭的姐妹之一,他的老公常年在外打工,她在家里带两个孩子,没有别的工作,就靠这个手工挣上一点。
那时候,翠已经绣了两三年了,她的绣工很一般,当然比我强很多。她接了一个外活——制作鞋垫的绣地(没有任何刺绣的光鞋垫),一对3元。给鞋垫的边边刺绣一个花边,送给一个叫霞的人。一双鞋垫,五块钱。霞负责刺绣销售,一双鞋垫她们卖120元,市场价是150到180元。一个月翠200多元,霞一个月1000元。
初次认识霞的时候,是跟着翠去她家里的时候。
霞是从绣坊出来的,她是县城里最好的绣娘。她的家是在县城的那片老旧的房屋区,破旧的瓦房,在一个小巷子里,放眼望去就是一米高的铁栅栏,推开栅栏门看到院子里有几棵杏花树,这个院子里大概有三四百平米,里面住着五户人家。
在一个遮着门帘的小门后面,是一扇两米高的木板做的门,门口堆着一堆木炭,木炭前面是一片两平米左右的小菜园。弯腰低着头走进屋子,十几平米大小。正对着门的是一个小火炉,小火炉上用铁皮卷成的烟囱通向外面,这应该就是冬天取暖的全部装备了。
屋里有一个炕,基本上占了整个屋子的2/3,在靠门的床头,有一张破旧的桌子,桌子上摆着一个老式的台式电视机,好在电视机是彩电。正对着门在小火炉后面的地上放着锅碗瓢盆,锅碗瓢盆,后面还有一个小门,那里面是小厨房,小厨房更小了,也许有七八平方米吧!里边黑洞洞的连个像样的桌子都没有,很多蔬菜都是摆在地上的。
霞是一个热情的人,见到我们来拿出瓜子呀,糖果呀招待我们。看着她那热情的模样,我抓了几颗瓜子,意思一下。后来就一起看她刺绣的鞋垫。
霞见我好奇,就给我们介绍起鞋垫的制作过程来:
“1.用莜面与白面的混合物做成面糊,把五六层的布料平铺在木板上,一层一层粘在一起,沾的时候,不能有一丁点的气泡。
2.粘好后,连带着布与木板,放到外面晾干。晾干后,把布从木板上取下来,在布板上画上鞋垫模板,剪下来,就是打底的鞋垫。
3.打底鞋垫外面用红布或者黄布面料包裹。这里的风俗是:结婚当天,新娘新郎鞋子里垫红色的鞋垫,三天回门的时候新娘垫黄色的鞋垫。
4.打底的鞋垫边边用特殊的针法绣出花边。
5.根据事先选好的花样用印蓝纸印到包好的打底鞋垫上,然后用铅笔画上针线的走势。
6.最后,开始刺绣。
鞋垫比较硬,在鞋垫上刺绣也被称为是“硬绣”。刺绣的时候,一般是先绣最中间的花瓣,一针一针一层一层往外绣,绣到最边边的时候,针脚一定要整齐,疏密一致。
鞋垫的花样,最开始是两种颜色居多或者三种颜色。三种颜色算是比较少的,也可以说是比较优秀的产品。
(后来在霞的手里面,鞋垫上面的颜色越来越多,越来越丰富多彩,最后,慢慢趋向于一幅画。)
7.绣完后,鞋垫背面用一块等大小的布料给封上,同样是用面糊沾上后用针线一点点锁边。
这样一只完整的刺绣鞋垫就做好了。”
不仅有鞋垫,还有枕头的侧面,都是用这种硬绣的手法做出来的。因为传统的素材、花样比较少,比较单一,即使刺绣的手法了得,但是碍于花样等的局限,所以向来图案都比较呆板。
当我们向霞询问刺绣的技法时,她总会说一个词,那就是让你手里的图案“活起来”,这三个字一听就明白,但是怎么让刺绣活过来一直就是一个谜?也许只有她自己能够明白。
第一次去霞家,被他们家的贫穷与简朴所震撼。后来经常跑动时,我会顺便给她捎点东西或者家里菜园上的蔬菜。总能听到她说,还有谁谁谁给她送啊,这个东西是谁谁谁送的,那个东西是谁谁谁带过来的。
接触的多了,我慢慢的知道了霞的经历:
听说她是下肢肌无力,只能坐在床上做针线活,她的丈夫离她而去,留下两个孩子。大儿子高中快毕业了吧?闺女上中学。两个人都非常懂事,霞还给我们看他儿子写的诗,写的真的很好。
她的母亲时不时的来看她们,全家人都靠霞一个人养活,每天刺绣十多个小时,三天绣一副鞋垫,一个月1000元生活费,包括供两个孩子上学和赡养老人。日子捉襟见肘。
有时她也会绣个红盖头,偶尔绣一副画。最值钱的应该就是画和红盖头之类的,但是也是它们最耗费时间与精力。听说有一个红盖头,人家给了她九百,大概就是一个一米大小的正方形红绸布,上面拐角各绣了一朵牡丹,方布最中间绣一大朵牡丹。非常精致、漂亮!
销量最多的是鞋垫。
她每天一做完家务就开始绣,晚上会绣到很晚,经常是点着蜡烛。
在烛光的摇曳里,那闪闪发光的绣花针是那样的灵巧与闪耀。就是这样的绣花针飞舞出了一方小世界的甜美!
后来,他的儿子考上了一所重点大学。同一时间,有人看中了她的刺绣,把她介绍给一个手工作坊,那个手工作坊是做小饰品、玩具类的,很多商品都是专业定制。她就在那里上班,一个月三四千,这项工作算是给她的生活带来了一个很大的改进。
去年,她回老家盖了新房,闺女随着她一块回老家上学。她的老家离五台山不远。那边新建的新文化园区离她老家也不远。
霞这只凤凰算是起飞了,其他初学者或者大众绣娘还在各自的轨道上攀爬着。
后来绣坊又搬回了县城,除了向初学者出售刺绣配套用品之外,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还办起了培训班,为在校学生提供制作荷包等的实践活动的机会。即使如此,作坊的老板娘在经营刺绣的同时还是添加了关联不大的其他的经营项目。
(传统手工作坊的未来将何去何从?生活在底层的众多绣娘还能坚守多久?政府和民营企业的调配何时才能真正惠及于民?也许只有烛光里的那一根根闪亮的绣花针才能深刻体会到。)
附录:
绣花鞋垫的历史
相传春秋战国时期,群雄争霸,晋献公当上国君后,一举吞并了10个小诸候国,晋国自此成为一方霸主。为了让全国百姓记住他的功德,晋献公命令宫中女子必须在鞋面上绣上石榴花、桃花、佛手、葡萄等10种花果
还下令平民女子在出嫁时必须以这种绣了10种纹样的“十果鞋”作为大婚礼鞋,以便世世代代不忘晋献公的赫赫战绩,这种绣花鞋被称为“晋国鞋”。有了绣花鞋,绣花鞋垫自然随之而生。
古代的婚礼“十果鞋”也逐渐演变成表达人们美好意愿的“十全十美”婚礼鞋垫,至今这种古风仍然在山西省忻州市的原平等地流传。同时绣花鞋垫也逐步演变成女性赠送给男性的实用性礼品,姑娘送情人,妻子送丈夫,母亲送儿子…
妇女们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把浓浓的真情与爱意,针针线线纳于鞋垫之中,并伴随着亲人们游走四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