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人生测验
一位大学老教授,对学生进行一个小测试。
老教授问:“如果去山上砍树,正好面前有两棵树,一棵粗,另一棵细,你们会砍哪一棵?”
问题一出,大家都说:“当然砍那棵粗的了!”
老教授一笑,说:“那棵粗的不过是一棵普通的杨树,而那棵细的却是红松,现在你们会砍哪一棵?”
学生想到红松比较珍贵,马上就说:“当然砍红松了,杨树又不值钱!”
老教授带着不变的微笑,看着学生继续问:“那如果杨树是笔直的,而红松却七歪八扭,你们会砍哪一棵?”
学生开始觉得有些疑惑,思考了一番,还是说到:“如果这样的话,还是砍杨树。红松弯弯曲曲的,什么都做不了!”
老教授目光闪烁着,学生猜想他又要加条件了,果然,他说:“杨树虽然笔直,可由于年代太久,中间大多空了,你们会砍哪一棵?”
虽然不知老教授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学生还是从他所给的条件思考,说:“那还是砍红松,杨树中间空了,更没有用!”
老教授紧接着问:“红松虽然不是中空的,但扭曲得太厉害,砍起来非常困难,你们会砍哪一棵?”
学生索性也不去考虑他到底想得出什么结论,就说:“那就砍杨树。同样没啥大用,当然挑容易砍的砍了!”
老教授不容喘息地又问:“可是杨树之上有个鸟巢,几只幼鸟正躲在巢中,你会砍哪一棵?”
终于,有人问:“教授,您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测试些什么呢?”
老教授收起笑容,说:“你们怎么就没人问问自己,到底为什么砍树呢?虽然我的条件不断变化,可是最终结果取决于你们最初的动机。如果想要取柴,你就砍杨树;想做工艺品,就砍红松。你们当然不会无缘无故提着斧头上山砍树了!”
02 人生目的
这则小测验,意味深长。 每一个人都应该思考:
我们的人生、我们的心,是否经得起这样不断的测验
我们应该问问自己的内心: 我们是否明确自己的人生方向?
我们是否也会这样,随着因缘,不断改变最初的目标?
我们学佛的路上,有明确的目标吗?
在佛法茫茫的大海中,我们是否也一样,漫无目的地遨游?
人生路上,如果没有方向,当我们出发太久,就会忘了为什么活着;
学佛路上,如果没有方向,我们便会湮没在佛法的海洋里,得不到真实的利益,无法出离,常没常流转。 我们学佛的目的,不是追求世间福报,享天人之乐,也不是求阿罗汉的小乘果位,五眼六通。而是要成就佛道,广度众生。
然而,成佛之路,难中之难,龙树菩萨说:“发愿求佛道,重于举三千大千世界。”必须发精进勇猛之菩提心,才能在菩提道上永不退转,正是:
若人发愿,欲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未得阿惟越致,于其中间,应不惜身命,昼夜精进,如救头燃。
03.不忘初心
无常迅速,生命只像少水之鱼,风中灯烛,我们如何才能在漫长的佛道路上,不忘初心?
佛门有一句话:
出家一年,佛在心中;出家两年,佛在眼前;出家三年,佛在天边。
多少人选择剃发染衣,最初的发心,皆是纯净、勇猛,为了成就佛道,广度众生,修诸功德,念念回向佛道。只是,随着时光推移,遇到的困难太艰辛,成佛的道路太遥远,最终,渐渐忘记了要成佛的心。
世尊十大弟子中,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也在六十小劫前行菩萨道时,因为众生难度,而退失大乘菩提心。
那时的舍利弗为求佛道,行难行之行,舍头目脑髓。
有一青年人向他求眼睛作为药引子,回去治疗母亲的病。他毫不犹豫、欢欢喜喜把左眼珠挖出来,亲手奉上;青年人说挖错了,是要右眼珠,他依旧不假思索地把右眼珠挖出来;然而,当对方说他的眼珠臭气难闻,并随手仍在地上,甚至说这不是修行人的眼珠时,舍利弗虽然没有起瞋恨之心,却退失了大乘的菩提之心。无奈地说到:“众生太难度了,我还是安心做一个阿罗汉吧。”
当知成佛之心最难能可贵,如果退失了,就失去了成佛的利益,就像龙树菩萨所说:
若堕声闻地,及辟支佛地,是名菩萨死,则失一切利。
一念成佛之心,当下顿超阿罗汉之发心。
一位证阿罗汉果的老和尚,带着弟子外出。
弟子在身后挑着重担,突然他就把重担自己挑着,甚至让弟子走在他前面,自己俨然扮演着侍者的角色。只是过了一会儿,他又把重担交给了弟子,自己又走到了前面。
为何一位阿罗汉会如此反复呢? 原来是弟子在挑重担时,感慨众生苦恼无边,便发心上求佛道,广度众生。就是这一念发心,阿罗汉便自叹不如,因此心甘情愿为弟子挑重担,护持菩萨发心。但是,不久弟子又觉得广修六度万行,三大阿僧祇劫不退修行,实在太难,又退失了发心,重担自然落到弟子身上。
成佛之菩提心,无比珍贵,又最容易退失,所以一切诸佛皆宝贵众生最初的菩提之心。《华严经》中说: 三世一切诸如来,靡不护念初发心。
04.弥陀初心
六住菩萨之位的舍利弗,也终究退失了初心;生在末法时代的我们,与世尊相隔两千五百多年,经典浩若烟海,义理深广无涯,根机不堪,智慧浅薄,到底该如何才能够永保初心,不退成佛?
我常常因此陷入深思,忆念世尊,祈求加倍。于是我转身向上,至心仰望佛像,凝视世尊慈悲的目光,世尊至言教诲,谆谆在耳旁。
我听见了世尊在《无量寿经》中微妙法音:
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于世,光阐道教,欲拯济群萌,惠以真实之利。
这是世尊出世的本怀,永不改变的初心——给一切众生最真实的成佛利益。 我们又是如何得到这样的利益呢?
原来,在过去久远无量不可思议无央数劫之前,五十二尊佛相继出世,广度无量众生,但仍有刚强难化众生,依旧沉沦生死。法藏比丘为了度化群生,在世自在王如前超发无上殊胜之愿,并立誓:
假使身止,诸苦毒中,我行精进,忍终不悔。
法藏比丘心怀十方众生,为拔诸生死勤苦之本,为了让众生“一切恐惧,为作大安”,他于不可思议兆载永劫,积植菩萨无量德行,不忘初心,永不退转,最终成就佛道,号“阿弥陀佛”,圆满一切誓愿,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以无缘慈,摄诸众生。
因此世尊在《无量寿经》中付嘱弥勒菩萨:
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
当知此人唯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
如今聆听到世尊最悲切的付嘱,才恍然明白,原来法藏比丘头目脑髓赴生死洪流,只是怕我们忘了最初的发心。
当我们听见这凝聚一切慈悲的名号,体会阿弥陀佛成就佛道的初心,我们也要誓愿像阿弥陀佛就度我们一样,不变初心。
一句“南无阿弥陀佛”,
是阿弥陀佛救度众生不变的初心,
是十方诸佛永不改变的出世本怀,
是一切众生决定成佛不变的依靠。
我们应该转身向佛,
依着弥陀的初心,念着弥陀的名号,
走在平坦的成佛大道上,
念念不舍,直以净土为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