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赵普

作者: 阿录0502 | 来源:发表于2023-01-28 09:24 被阅读0次

    赵普(922年―992年),字则平。幽州蓟州(今天津蓟州)人,著名政治家,北宋开国功臣。

    他辅佐太祖、太宗两朝,三度拜相,对于宋朝初年的政局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赵普虽然担任过两代帝王的宰相,但相比较而言,他和赵匡胤更合拍。正是二人的通力合作,才奠定了大宋三百年的基业。

    赵匡胤攻打滁州时,赵普成了他的幕僚,他协助赵匡胤击溃了皇甫晖,拿下了滁州城。

    一开始,赵匡胤并不十分看得上赵普,他真正改变对赵普的看法,源于两件事。

    第一件事,攻克滁州后,赵匡胤抓了100个盗贼,想全杀了了事。

    可是赵普认为:这100人不可能全都是盗贼,肯定有冤枉的,不可以全杀。

    于是赵匡胤将这些人交给了赵普。不出两天,赵普就将这些人审理得清清楚楚,让赵匡胤刮目相看。

    另一件事,是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来滁州找儿子,但赵匡胤被调派到其他地方去了。此时滁州城中,有赵普在,作为同宗,他与赵弘殷一见如故,很聊得来。

    而赵弘殷就在这个时候病了。赵普把赵弘殷当作自己的父亲一样,端茶煎药,十分周到。

    后来,赵弘殷还是去世了。但赵普的行为却赢往了赵匡胤的信任和赞许。

    在处理与赵匡胤家人的关系上,赵普的“度”把握得很好。太过亲密,让人感觉“假”;太过冷淡,又让人觉得不重视。从中可以看出,赵普的情商有多厉害。

    柴荣病逝后,幼子柴宗训继位,小皇帝身后的人成了掌权者。可掌权的太后也不是小皇帝的亲生母亲,而且糊里糊涂,对赵匡胤猜忌很大。

    于是赵匡胤“黄袍加身”,发动了“陈桥兵变”。而这一切,都离不开赵普的策划和布置,这也为他日后发达奠定了基础。

    陈桥兵变后,赵普开始崛起。但赵普对宋朝的贡献,对赵匡胤的帮助,不止于此。

    比如,著名的“杯酒释兵权”,就和赵普有很大关系。

    赵匡胤上位后,想起自己的皇帝之路,不禁心生感慨,同时也心生“恐惧”。

    他想:如果哪一天自己不在了,会不会再有“黄袍加身”的事情发生?

    毕竟,石守信、高怀德等一帮兄弟,都有着影响一方的能力,如果部下们同样发动“黄袍加身”的戏码,谁也抗不住。

    当赵匡胤把这个苦恼的问题抛向赵普时,赵普心中早已有了对策。

    赵普说:“这个问题的症结,在于藩镇权力太重、君弱臣强。只要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然就安定了。”

    于是,君臣二人策划演出一出“杯酒释兵权”。

    赵普虽然帮赵匡胤策划了“杯酒释兵权”,但赵匡胤并没有马上安排他到宰相位置。直到4年后,后周遗留的范质、王溥、魏仁浦 三位宰相下了课,赵普才正式被扶了起来。

    这也是赵匡胤的聪明之处,权力需要平稳过渡。

    赵普文化不高,但却熟读《论语》,“半部论语治天下”就是他提出的。可以说,他对“论语”活学活用,使用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整个大宋一朝,主要的制度建立,赵普都是深度参与者。

    赵普志得意满后,变得十分贪婪专制,很多官员都很忌惮他。

    他不但在东京开有自己的客店,进行谋利,还换了块地,给自家盖房子。荒唐的是,那块地原来是皇家的菜园子。

    赵匡胤不是一个小气的人,他把一切都看在了眼里,虽然觉得不舒服,但还是忍了。

    后来,一个叫卢多逊的的官员常常站出来指责赵普,揭发他的短处。赵匡胤终于忍无可忍,一跺脚把赵普“贬出”了京城。

    有说,卢多逊是赵光义派出来的。赵普素来和赵光义不和,从来不看好什么“兄终弟极”的金匮之盟,于是赵光义想办法整倒了赵普。

    历史就是这样,似乎一切都是安排好了的。如果赵普不走,赵匡胤的位置也许落不到赵光义头上。

    (资料来源网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历史人物:赵普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txqh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