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李士金古代文学课堂教学改革生态述论[1]
——我发现子夜歌的42首每首都是在写男女之情
侍颖 李士金 周婷玉 朱文娟
学术批评引入课堂:以批评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为例
袁编云:可以说,《诗经》是我国最早的富于现实精神的诗歌,奠定了我国诗歌面向现实的传统。《诗经》的现实精神,在国风和 “二雅”中,表现尤其突出。大雅中的周族史诗,真实地再现了周民族的发生发展史而在周道既衰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大小雅中的怨刺诗,表现出诗人对现实的强烈关注,充满忧患意识和干预政治的热情。箴戒国君大臣,抨击政治弊端,讽刺背德违礼,斥责宵小谗佞,身处乱世的诗人真实地记录下了当时腐朽、黑暗、世衰人怨的社会现实,而其中表现出的忧国忧民的情怀,进一步强化了这些作品反映现实的深度。国风中的作品,更多针对战争徭役、婚姻恋爱等生活抒发诗人的真实感受,在对这些生活侧面的具体描述中,表现了诗人真挚的情感,鲜明的个性和积极的生活态度。[2] 上文实际上是重复前文论述内容,其特点,可用一个字来形容:“空”。不过是说“《诗经》是我国最早的富于现实精神的诗歌”,“周族史诗”,“怨刺诗”,“战争徭役、婚姻恋爱等”,而这些内容全是重复前文。文学史篇幅有限,以大约三百字来重复前文,袁编之文风可见一斑。
我发现子夜歌的42首每首都是在写男女之情
上完了李士金老师的古代文学课,我收益颇多,尤其是我上台演讲的那两次。第一次的时候,我讲的内容是《子夜歌》中的一首,篇幅很短,只有两句20个字,如何从这20个字中讲出有趣的东西呢?我上网翻阅了很多资料,知道了关于子夜歌的很多知识,我把这些知识放到我的ppt上,改之又改,终究还是不能令自己满意。忽然之间我想到,李老师上课曾经说过一个人5分钟上台演讲的时间,不需要讲太多东西,只需讲精华和自己的看法,太多的网上重复的东西都是多余的,是在浪费大家的时间。于是,我猛地惊醒,删掉了一些我觉得不是重点的知识,只留下一些比较精华的点。改完之后,我再通读一遍我的课件,发现非常的通顺,自己试讲的时候也十分的舒畅流利。在查阅关于《子夜歌》的资料时,我发现子夜歌的42首每首都是在写男女之情,多是女子被抛弃后的伤心忧怨。李老师在课堂上说过,古代文学作品是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生动形象的反映,由此可以看出,那个时代女子多是被抛弃的那个,她们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却又不得不面对爱人的朝三暮四。“明灯照空局,悠然未有期”,简简单单几个字,一个在灯下棋旁,哀怨忧愁的一个女子形象跃然纸上,这正是对古代女子生活的一种生动形象的刻画,让人为之动容。在我第二次准备上台演讲时,就已经不像第一次那么紧张,这次我讲的是归有光,在准备课件时,我选取了归有光背后的女人为我的出发点。这次,我的ppt做的很快,在试讲的时候也得心应手。但是我一直有个疑问,读过《项脊轩志》的同学肯定都知道归有光对自己的原配妻子的感情很深,为她写下“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但是为何这般感情深,却又在妻子死后仅仅两年就又续娶呢?关于这个问题我曾经思考过,也查阅过一些资料,最终能让我稍信服的也就是由于归有光那个时代决定,即使再爱,为了家庭,为了子嗣,为了自己,都不得不让他再娶。归有光共娶过三个妻子,说他滥情,他又写下那么情真意切的句子,说他深情,又显的不那么被人信服,用李士金老师的一句话说就是,他是个“遗传结构有问题”的文学家。上完古代文学课,让我意犹未尽,所收获到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李老师的每一句话细细品来,都有不一样的哲理和韵味,每一句话都值得我去深思,感悟。(0113150032侍颖)
韩愈为什么要写这么长的《柳子厚墓志铭》?
古代文学这门课是我第一次接触,老师在上第一课时就说:“古代文学是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生动形象深刻的反映。”在讲这门课的开始,李老师就开始让我们自己按照学号的顺序选择自己所要讲的课文。这是以前根本就没有遇到过的讲课方式,自己做老师向全班讲课。然而轮到我的正好是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以及到第二轮和舍友合作讲的苏轼。在面对自己所要讲的文章时,当时就在想:韩愈为什么要写这么长的文章,就不会来首简单的诗吗?很快,一时的抱怨很快就被埋没了。每当看见其他同学讲课,都觉得他们讲的好极了,我不确定自己是否能够像他们一样。虽然老师要求每个上台的同学只讲5分钟,内容要精彩,不能照本宣科的去读PPT以及网上众所周知的内容,但是你讲的课文最好要有你自己解读的知识与大家一起分享。每次8个左右的人讲完之后,就来一次全面的讨论,看你究竟掌握了哪些知识点,哪怕一句古诗也是可以的。那次的上课终于轮到我了,我们在前两个星期就开始搜查资料,准备开始做《柳子厚墓志铭》的PPT,但是由于文章的篇幅太长,我只是选择了课文中的三小段做主要的讲解。在那周二的晚上,我们宿舍就开始轮流来排练演讲,让自己的舍友做学生,适当的给出问题。尽管在宿舍演练的时候是很自然,但是第二天一上台就开始有些不正常了。介绍《柳子厚墓志铭》只是从以柳易播、文学风义以及政治方面介绍的。第二次我就直接讲述了苏轼在乌台诗案前后两期作品的创作风格,进行了一个对比。我不知道讲的如何,但是,我在这两次的上台演讲中还是收获了许多,也适当的锻炼了自己。李老师经常说大学的课堂就应该学会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而不能被应试教育的弊端带偏了,要积极地改正过来。在老师的课堂中,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得到了充分的展现。(0113150058 周婷玉)一个学期的古代文学课堂让我很享受,这是结束这门学科最大的一个感受。在李士金老师的安排下,我两次上台展示,一是介绍柳宗元的《封建论》,还有一个是介绍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最后呈现的虽然只有五分钟,可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我和朋友一起跑图书馆查资料的情景,我们因为一个不同意见争得面红耳赤的样子,一起感叹我们以前是多么的肤浅,对古人了解真是太少。根据柳宗元的《封建论》,我将封建制和郡县制进行比较,在材料的选择上,我严重感到知识的匮乏,判断能力的缺乏,每天都会花时间来增加对这方面的了解,还会和舍友分享我的成果,她们再提出不足,这个不断学习的过程我很喜欢。直到我的演讲结束,老师的微笑在我看来是对我的肯定。除了课堂上每个同学都有自己准备的东西要展示,李士金老师还会给我们时间畅所欲言,他会让我们随意说出这节课让我们印象深刻的地方,我们都很认真听讲,很多人都发言了很有价值的内容。老师从来不会批评谁的观点不正确怎么样,他会用他渊博的知识来对我们进行补充,让我们恍然大悟。期末的考试,准备的过程让我对古代文学有了更好的掌握,让我更有兴趣在这个寒假把红楼梦等名著拿出来重新品味!(0113150059朱文娟)
结束语:担负起传承圣贤文化之神圣历史使命
文学家传承文化的复杂内容需要学者从国家民族整体利益的立场来作出具体的分析和研究。第一,作为个人。老残追求着自由,他是个摇串铃的医生,为了救治人类和社会奔走江湖,不愿作官。他说:“摇串铃,诚然无济于世道,难道做官就有济于世道吗?”(第六回)其实他摇串铃是尊重自己的自由,发展自己的个性。他是以传播先进思想和技术、打破传统、开拓生活为已任的,为此他坚强不息,百折不挠!这在老残的生活中可以一目了然。《老残游记》通过老残这个主要人物表现了人必须自由。因为构成人格的核心乃是自由。换句话说,也是一种自觉,自由的另一面是责任。所谓人,就是在这个意义上的自由的主体;自由是作为主体的人的各种德性的基础。老残追求职业、爱好的自由,而他的责任却一点没有减轻,恰恰相反,是更重大了,他要唤起民众的觉悟。第二,作为家庭成员。在老残和黄人瑞同二翠的交往中可以看出,他们对家庭不幸的同情和关心,对做好一个家庭成员的关注,“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是他们的理想。因为家庭是亲情的场所。家庭成员须互相平等,和谐,相亲相爱,社会时代的局限,使得他们不可能提出更高的标准,但他们的行为表明他们对家庭之爱的追求,是十分有意义的。因为构成家庭的实质是伴有彼此尊敬的爱情。家庭是个人存在的基础,只有充满温情的家庭,才能使个人得到充分的休息,也才能成为互相教育的场所。因而家庭必须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家庭唯有明朗、清新、欢乐,我们的活力才能蒸蒸日上,社会和国家的生命力才会提高。第三,作为社会成员。《老残游记》在更广阔更深刻的背景上表现了一个人必须怎样做一个有价值的社会成员。这体现在本书整个的形象的价值体系中,老残的生活是自由的,但他无时不在为社会工作,从引进外国向盘、纪限仪,到访求民情,解救民生之苦痛,及最后破案的辛劳都可以证明这一点。一个人作为社会成员,必须尽力为社会工作,为社会福利作贡献(如老残解脱翠环出火坑等),但所做的事,所选择的职业必须适于自身的素质能力。这样方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使自己成为兼具建设性与批判性的人。这是生产性文化得以存在的因素。第四,作为国民。《老残游记》中表现了一种高度的国民的责任感,也主要体现在老残这个人物身上。从本书一开始的梦境之游,就为国家命运忧心如焚,并冒生命的危险送去向盘和纪限仪,表现了一种纯正的爱国心。这就是进一步提高自己国家的价值的良心,这就是国民最高尚人格的具体表现!《老残游记》在痛揭民族劣根性的同时,用形象的体系,提出了发展优秀的国民性的问题。不发展优秀的国民性,民族的劣根性便更难以祛除。唤起民众的觉悟,提高国民整个的文化修养是第一个方面。老残为人治病乃暗喻治社会之病,治精神麻木之病,没有国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发展优秀的国民性的问题便失去了基础。《老残游记》从开始就提出利用和学习外国先进技术的问题,在揭露官吏的过程中仍然强调了愚昧自大造成的不通达世事而致使主观武断,因而祸国殃民。这里所提出的问题是具有普遍性的国民教育文明程度的大事。一个愚昧落后的国度和环境,不能造就优秀的国民性,一个普遍存在于蒙昧无知状态中的国民不会尊敬那在艰难中苦斗的优秀的国民品格。因为国民的总体发展水平还没有造成尊重科学和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故老残一生奋斗,以唤起在沉睡中的国民为已任。[3]
本期编辑:韩雪
[1]致谢:本课堂教学改革得到淮阴师范学院朱汉清、周桂峰、施军、赵宜江、周平、李相银、许芳红、杨颖、陈年高、孙义清、陈华东、赵科印等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受到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基金资助(2015ZSJD010),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项目资助(PPZY2015C205)。
[2]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一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5月第三版,第64页。
[3]参见李士金著《中国古代小说社会心理分析》,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版,第225-226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