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人呀,如果有本事自信的话,就是收废品都显气度不凡。但如果是内心自卑的人,就算是做了皇帝也是一副小肚鸡肠的德行。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和他的弟弟赵光义就是个例子。这哥俩儿有意思,虽然都身为皇帝,却一个太祖一个太宗,差着辈分。不过这也没办法,谁叫做皇帝讲究的就是个论资排辈。
宋太祖赵匡胤
不过这哥俩儿在年纪上差着12岁,按照古人长兄如父的说法,差着辈分倒也是说得过去。这个人年纪差距大,性格也迥异。赵匡胤文武双全、雄才大略,为人自信宽厚。而赵光义文武不能和他哥相提并论,从小就生活在哥哥的庇护和阴影之下。通过烛光斧影坐上皇位后,一想到他哥赵匡胤就自惭形秽,内心自卑。这哥俩儿处事方式也就截然不同,一个自信洒脱,一个小肚鸡肠。而这一点,从选状元这件事上就可见一斑。
赵匡胤与赵光义
宋朝初期的殿试基本上都是皇帝出题皇帝监考,考试就三道题,一首诗一首赋一篇政论。题不多,主要是看考生是否才思敏捷,所以谁先交卷谁就是状元。这事看着挺公平,但有时候也出问题。
宋太祖开宝八年的殿试就出现了状况,王嗣宗和陈识两个考生同时交卷,可状元只能有一个,这个突发状况一时让赵匡胤感到为难。不过很快他就想到得解决的办法,赵匡胤是武将出身,他想既然王陈二人才学不分伯仲,那就以武论高低。于是中国科举史上仅有的一次,文斗改武斗的一幕出现了。王嗣宗与陈识都是书生并不会武功,二人只能比力气;结果王嗣宗身大力不亏占了优势,把陈识摔倒在地,最终得了状元。为此,王嗣宗后来有了个"手博状元"的名号。
王嗣宗
到了宋太宗赵光义当皇帝的时候考状元的规矩就变样了,不过这个变化只是赵光义的自卑心作怪,因为见不得人,所以没法拿到明面上说。考生们都是初出茅庐,哪里会揣摩圣意,大家还是按照老规矩抢着交卷,谁知,就有人触了皇帝的霉头。
殿试
这个倒霉蛋叫钱易,殿试那年17岁,他年轻气盛,仗着自己才学过人,三道题一挥而就,没多久就答完了。就当他认为状元及第已是自己中之物,高高兴兴交卷的时候,赵光义不高兴了。皇帝不高兴是有原因的,你想,题是皇帝较劲脑汁出的,你一会儿就打完了,分明就是嘲笑皇帝没水平没文化;严重打击了皇帝的自尊心。于是,钱易被赵光义以文章过于随意的理由,将其赶出考场。钱易不仅御试没通过,甚至连进士资格也被取消了。
宋太宗赵光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