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已经67岁的李广仍旧没有封侯。恰逢卫青、霍去病又击匈奴,他数次提出随二人出击,但汉武帝一直没有同意。
过了不久,估计汉武帝也起了恻隐之心,同情这样一个抗击匈奴四十多年的老将军仍未封侯,就同意了他的请求,任命他为前将军。
出塞后,卫青得知了匈奴王庭的位置,准备前往攻击。在布置行军线路的时候,卫青却不让李广与匈奴直接交锋,将其改为右将军,从东面绕路而行,而让于自己的好友且有救命之恩的公孙敖取代李广的前将军之职,让刚刚失去侯爵的公孙敖有立功的机会。
不得不说在这件事情上,卫青还是有私心的。
当然,还有一种说法,是汉武帝授意卫青这样做的,据说汉武帝暗地里曾交待卫青:
“以为李广老,数奇,恐不得所欲”。
不管这种说法真还是假,汉武帝表面上是安排李广为前将军的,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即使确实是汉武帝交待的,卫青也可以根据战场的局势做出适当的改变。
这件事情的责任究竟在谁已经不再重要了,卫青的决定已经不可更改,李广非常愤怒,在没有向导的情况下,和赵食其率军“出东道”,因迷了路,部队跟不上卫青的大军而贻误战机。
这一仗,卫青打的非常精彩,但已经没有李广什么事了,直到战斗结束后,卫青率军返回时,才在路上遇见李广的部队。李广深知是要被问责的,于是李广说了两句话。
在面对卫青派出的长史时说了第一句话:
“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薄。”
这句话主要是为了保护自己的部下,于是自己一个人担了所有的责任。
回到大营后,卫青又说了第二句话,非常悲凉的一句话:
“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
说完这句话,李广就引刀自尽了。
从表面上看,李广自杀的原因是“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自己已经是六十多岁的一把老骨头了,不想回去受到刀笔小吏的审问,于是引刀自尽。
但笔者认为,这并不是主要的原因。
他曾有“被俘”这一奇耻大辱,但没有自杀。
此前,他也有多次在战场上损兵折将,也没有自杀。
这一次,他犯下的其实不是什么重罪,和他一起迷路的赵食其只不过是“当死,赎为庶人”,花了钱保住了命而已。
但他却走上了自杀这条没有回头的路。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是他绝望了。这一年李广已经67岁了,汉武帝本就以为他年来不许他出战,他苦口婆心好不容易得到一次机会,他深知这是他的最后一次机会,却是如此结局,他深知以后再也没有机会了。
这对于一名从军四十多年的未被封侯的老将军来说,这样的结局真的让他绝望,俗话说“哀莫大于心死。”英雄迟暮,唯留遗憾!
可绝望的背后又是什么呢?我认为是“太在乎”,李广终究还是个人修为还不够啊!李广一生,太在乎自己封不封侯,太在乎自己的个人得失,但是欲速则不达,太在乎往往得不到。
如果他能够抱着“功成不必在我”的心态,在汉击匈奴的过程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少一点锋芒,少争一些利益,或许结局会好的多,抑或许封侯也将水到渠成。
最后,笔者想说的是,李广没有被封侯,可那又算什么呢?封侯的人大多已被历史淹没,李广却在人们心中永存,李广虽有缺点,但谁没有呢?
或许正是他的“缺陷美”,才有他今天的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吧。
李广真的有遗憾吗?或许真的没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