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忘年交曾经和我说过一个小故事,当年他也算是省内小有名气的作家,有人就想来拜师,请他教写作,教写小说。他皱眉,对人说:据说人是猴子变的,那么,动物园里的猴子你好好教导一下,你看能不能变成人?
听了不禁莞尔。是的,写作到底能不能教,这真的是一个永恒的问题。按我这个忘年交的观点,那就是不能教,没法教,犹如动物园里的猴子永远都变不成人一样(当然这个比喻可能不是很恰当),那么,既然不能教,现在遍地开花的写作群,写作班是怎么回事呢,牵头搞这些人的是不是骗子,是在骗钱或者圈粉?
从育儿嫂范雨素也能自学成作家,看如今搞“写作群”的那些人到底是不是骗子?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说一个这几天比较火的人。她的名字叫范雨素,她写的《我是范雨素》这几天频繁刷屏,10万+那算是她下的一场毛毛雨,很多媒体采访她,有三家出版社找她要给她出书(我在某些励志鸡汤文里常常看到某些人这么写,“我坚持在某某平台写作半年,引起关注,先后有四家出版社来找我,要给我出书——注意,都是“四家”或者“四家”以上,这“四家”可是标配,要是低于“四家”一桌麻将的,你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个写作红人),她回答:“可我都没有写过什么呀”——是的,她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民工,在帝都做育儿嫂,做钟点工,干苦力谋生。
我读过范雨素的文章,还不错——“我的生命是一本不忍卒读的书,命运把我装订的极为拙劣”,尽管有人评论她的文章在文学上不过是高中作文的水平,但是,我可以非常负责任地说一句:很多极畅销的小说,后来又改编成电视电影,流传极广的那些破玩意儿,在文学上别说“高中作文”了,有的连“初中生作文”的水准都没有达到,这个,妨碍人家成为粉丝过千万,过百万的大“作家”了吗?以此标准衡量,育儿嫂兼钟点工范雨素大姐的文字,并不见得差到哪儿去。
说完范雨素大姐的故事,再回到“写作能不能教”这个问题上来,看看她的“成就”,写作似乎是不用教的,虽然范雨素也说她上过民工学校的写作课什么的,但时间很短,老师也不见得——至少不是名校老师,至于那些在网上大吹大擂说自己如何如何牛的“成功人士”兼“某某老师”们,也绝对不会送温暖送到民工学校,去无偿辅导一个干苦力的中年妇女吧,所以,范雨素应该也算是自学成才。
是的,和任何艺术创作一样,比如音乐,绘画,写作,天赋和悟性都非常重要,有人就是独具天赋,哪怕他们社会地位卑微,所受教育有限,但不知为什么,内心里就是有那么一缕艺术的“魂魄”存在,一旦被激发,没准儿就能“惊天动地”——抑或能量可能没那么强大,但是“惊”一下庸众还是可以的。
那么,再对比一下那些写作群,写作班的“老师”,“兢兢业业”地教你如何写开头,结尾,如何描写人物,风景,对话什么的,那些都是在骗人吗——以我的个人观点,写作中有一部分是可以教的。比如应用文,怎么写个文案啦,怎么写个会议报告啦,怎么写让领导满意的总结啦——千万别小看这些,这对入仕途或者职场的人来说亦是重要的,比如明朝严嵩之子严世藩,据说写的呈给皇帝御览的奏折就非常好,换一个人写皇帝读了就不满意,可能严世藩在这种应用文上别具一格,让皇帝都成了他的铁粉,只有看到他写的才会点赞,这也算是一种特别的才能——另外小说中有一部分,比如小说的章法,比如如何布局之类,可以教,但是作为学生,又绝对不能拘泥于老师所教的那些,否则就真成了“胶柱鼓瑟”了,写的小说也是没法看的。
还有,散文诗歌没法教,杂文没法教,前者靠性灵,后者靠观点,试问这些玩意儿怎么灌输给你?打通你的任督二脉,敲破你的脑瓜壳塞进你脑子里去?——很有可能这些东西,市面上牛逼哄哄的那些“老师”们,连他们自己都没有(他们有的常常是一颗“圈粉”吸金的心,对于这点我深信不疑)。另,语感没法教,只能意会,只能悟。有的人语感天生很好,有的人写了一辈子,著作等身,名头大的吓死你,但他的文字就是没法看——举个例子,被文青追捧的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这书确实非常好,看完这本我没过瘾,又买了一本黄仁宇写的小说来解渴,没想到读后却失望之极,感觉老黄怎么写小说就像换了一个人似的,完全没有了《万历十五年》里的语感和韵味,后来才揭晓谜底,原来《万历十五年》是某教授为老黄做了文学润色。
从育儿嫂范雨素也能自学成作家,看如今搞“写作群”的那些人到底是不是骗子?所以,语感这个东西,学不了,也教不了。但是有一个办法,青年作家张悦然曾经说过,她每次写东西前,会去看看伍立杨的书,找找语感——这东西,悟性好的人,确实可以找得到,就像是某种气息,某种味道,看不见,摸不着,但是你走近它,它静静地浮现在空气里,你会渐渐受到它的熏染——但,一定有个前提,必定是语感不如A的B,去向A寻找感觉,绝对没有反过来的。
另外,审美也没法教。写作中审美也是非常重要的。譬如,有多少人能分辨什么是真正好的文字,又有人能说清楚真正好的文字,它究竟好在哪?试问“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这文字好在哪里?请说出一二三四点,或者ABCD点,你说得出来吗?很多人认为“你若安好,就是晴天”是好文字,有的认为“等我长发及腰,你娶我可好”是好文字,面对这样的审美,个人觉得,再好的老师累吐了血熬干了油,教他们一辈子或许都不会有什么起色的。
这么一说,很多人就会认为那大学中的写作课程是不是都没用了,王安忆之类大作家在复旦教写作都是在“捣糨糊”了,其实不是。“教”有很多种,把你教会,和把你教好,那是两个概念——就像很多人说写诗没法教,确实,诗歌大约是最难教的了吧,但,我们都看过儒林外史吧,里面有个人物,好像是马二先生(?),他八股做得好,就是没学过写诗,有个晚上他自学了一夜,第二天起来,他说,写诗好像也不难啊,我也来一首。确实,第二天他就做了一首诗,那么,他自学了一夜的不过是写诗的章法(这个章法,可以参阅红楼梦里香菱学诗,看看林黛玉是怎么教香菱学习写诗的),他“会”写诗了——没有人能说他“不会”,因为他写的确实是“诗”,不折不扣如假包换。但他写得好吗?“会”和“好”不是一个概念,就像烹饪一样,我把东西煮熟那是“会”,我把东西做的非常好吃,鲜的你掉眉毛,那叫“好”——写作也一样。
很多写作班其实就是你花钱他把你教“会”,至于好不好——你看那些老师自己“好不好”?考考你的审美吧(此处手动画笑脸)。
从育儿嫂范雨素也能自学成作家,看如今搞“写作群”的那些人到底是不是骗子?说了半天,那动物园里的猴子好像也没有变成人,也永远不可能变成人。一般来说,这世上的作家大致分两种,一种是张爱玲型,她是天才,25和52岁时的文字基本上差不多。第二种是王安忆型,她从幼稚到成熟到日臻完美,这个过程非常明显,我们可以看到她一路成长的痕迹。我们基本上都是王安忆那一类的(我指的是前段),因为这世上的天才毕竟太少,而王安忆也是通过努力学习才得来的写作才能,这是我们可以模仿和追寻的。所以,写作确实可以教,但我们不仅仅是要通过向具体的肉身的“老师”学习,更要向生活学习,积累阅历,提高悟性,再加上自己的天赋和感觉,坚持不懈,或许可能成功——只是“可能”。按严格意义来说,你写了几部让你名利双收的盗墓,穿越,宫斗文,那不算什么“成功”,因为那在文学上没有任何价值,尽管你钱倒是挣的挺多的。
旧时民间有句俗语,叫“要想学得会,得跟师父睡”,男的大约是“得跟师娘睡”——从前学习技艺都得和老师,师父共同生活,耳濡目染,唯独艺术创作还没那么简单,你跟师父,师娘都睡得腰肌劳损肾亏了,或许都没成功,于是又有了一句“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是的,光“睡觉”是没有用的,还得不断地自我修行,千万别想走捷径,别想一蹴而就,别想写半年就有“一桌麻将的出版社找我出书”。
网友评论
一个是我公司的同事,一位老大哥,我们有一次聊天,谈起了他的文学梦,激动的他不能自已,怒发冲冠血灌瞳仁,回身坐到工位上就埋首写作。过一会就写不下去了,喊我:你快过来看一下,我这都写的啥啊?我过去一看,好家伙一大坨!沥沥拉拉,磨磨唧唧,不知所云……你不能否认这个大哥的写作激情,他确实是真心喜欢写作,但是非得要激情澎湃精满自溢了才会动笔,平时都懒得写东西的,这激情又顶个屁用?
还有一个是王朔的《我是你爸爸》里的老马,一辈子的梦想就是写一部旷世巨作,每天都在构思,吃完饭,雷打不动,沏杯茶,端坐在书桌前,打开台灯,把削好的铅笔和橡皮放在雪白的稿纸旁边,内心风雷震荡,人物一个个出现在眼前。就这样想啊想,一个字都没写出来,就这样二十多年,稿纸都黄了,换成新的,还是一个字都没动。作家是没指望了,在书店里卖书,愤世嫉俗。
不管有没有天赋,勤能补拙,这个道理是颠扑不破的。你不动笔,不去写,十年二十年,你还是个棒槌。写作的经验会在字里行间积累,写下一个字,就会有一个字的心得体会。指望着别人教,是不可能学会写作的,这个指望不上别人,你有梦有心不行,还得沉下心去一个字一个字的去写。
不要认为 看看职业作家是如何学写作的 http://yixi.tv/lecture/170
我认为写作可以教,不是教你成文豪,而是让你在现有的程度上有所提高
当然,条条大路通罗马,跟人上学习班学习只是其中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