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
为什么很多人什么都不做却很累?又为什么太过热情反而让你心生厌恶?而又为什么老人更需要自己的权利空间?本文试着讨论下这个问题。
^_^ 欢迎大家转载,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以及作者,谢谢您的关注!^_^
图片来自网络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体验,无论和谁聊天,话题几乎都能绕道房子上。
-01-
人们那么爱谈房子,从投资的角度来看是一个方面,但是当房子并不具备投资功能的很早很早以前,它仍然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成家后必须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好像成了一种必然,即便它是租住的空间,也要亲自布置才好。
之所以这样,原因在于我们并不仅仅在追求物理上的空间,而是借由此追求心灵上的慰藉,房子好像我们自由意志的延展,只有真正属于自己的空间,这种自由意志的表达才能更加舒畅。
-02-
也许你也曾有这样的感受,即便回到老家,有一套专属于你的房间,又即便这个房间完全是按照你的意愿去布置的,你仍然会觉得真正属于自己的空间其实很“窄”,甚至比不上远离老家身居大都市某个狭小角落里自己的小窝。
每次长假过后,我都会很累,即便有父母的照顾,自己什么都不用做,我仍然会有这个感觉。这个累往往不是体力上的消耗,更可能是心中感到累。
我的老家在大同市的一个小县城,弟弟一家和父母住在一起,那里有着四室两厅的大房子,这还不算楼上还有一个与此相当的大阁楼。我也有属于自己的一间房子,可不管我走到那里,我都无法将门彻底关上,然后在自己的空间里看书或者看一部电影,即便我“逃到”阁楼上,那里还有父亲养的鸽子和花,他老人家还是会到这里来和我聊起他的这些“伙伴”。
一年回不了几次家,我很希望和父母多聊聊,但由此便完全失去了自己的空间,自己明明现在更想看会书,或者静下来看部电影,却仍然摆脱不了要和家人聊天的心里准备。
这种密切的交流过了一个度,我便发现自己的心开始变得很累。
于是,我便能更好的理解为什么弟媳会在每次饭后、干完活就回到自己的房间,关上房门一整天都可以不出来。
如果是以前,我可能会下意识的认为,这完全不符合一个大家庭其乐融融的概念,有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感觉。
可我现在非常认同这种做法,她是通过这种方式来守护专属自己的一点空间。
而我作为一个只回几天的人,自然无法树立这样的一种信念,并且我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大家庭氛围,即便是弟弟,他在其它房间玩电脑时也是从来不关房门。
因为,我们要以此来表示,我们是一个不可分割,共生在一起的大家庭。
而我在丈母娘家却可以摆出这幅姿态,我可以和你们聊,也可以忙自己的事情,自由伸展的空间会更宽广些。
-03-
其实,说了这么多,还没说到我最想说的,这篇文章起因于我的奶奶。
早在15年前,爷爷去世,经济实力不错的奶奶选择卖掉房子,和其他儿女住在一起,奶奶有四个女儿,两个儿子,平日里她更喜欢住在女儿的家里,而最近一个月奶奶住在了父亲这里。
为什么奶奶更喜欢住在女儿的家里?
按照前面提到的权利空间,我便能理解奶奶了。
因为和女儿在一起,女婿很少会和一个老太太产生权利的争夺,而婆媳之间可就不一样了,女人的空间/权利之争更多的就在家庭内部——在我们老家更是如此,所以,住在儿子这里,奶奶本来狭小的权利空间就会变得更小,不仅仅是实际意义上的空间概念,还有真实意义的感觉也会变得很小。
就拿吃饭这么简单的一件事来说,每天吃什么、什么时候吃、能不能到外面吃、坐到什么地方吃、能不能一边看电视一边吃……在这个房子的空间下,都成了真实的权利之感。
想象一下,自己的这些权利感觉如同触角一样伸展出去时,又不可避免被弹了回去,那会是一种怎样的无力感。
而如果是在自己的房间里,即便它很破旧,但所有的这一切都是我自己说了算,我便有了一种掌控感,内心就会变得更加丰满,更加有活力。
就此一点,我们也应该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或者努力去构建一个专属自己的空间,那怕它是破旧不堪的、是租住的、是处于荒蛮之地的。
-04-
上面谈的一些理念未必全对,但它却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一个人什么都不做也会很累。尤其是对一个老人,更应该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权力空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