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激发你的内在动机
当工作中出现问题的时候,员工可表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有的员工第一反应是抱怨问题,而有老板的思维的员工第一想到的是如何去解决问题。
前者的认知是工作是为老板打工,作为员工他们往往习惯于按部就班地完成领导安排的任务,他们的工作的内容就是不断地重复做同样的事情。
相反,后者虽然目前是员工,但他们懂得工作的意义不仅仅是让老板满意,更在于自我的成长,这种主人翁意识会驱使他们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解决问题。虽然每天表面上做的是同一件事情,但在做的过程中他们会思考如何能够避免问题,提高工作效率,日积月累,不知不觉中他们就会有很大的成长。
心理学角度而言,上述两种人截然不同的行为模式是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驱动的结果。
内在动机提供了一个促进学习和发展的自然力量,它在没有外在奖赏和压力的情况下,可以激发行为。
外部动机则需要外部强化作为激活动机的必要条件,在强化条件下个体会产生对下一步强化的期待,从而以获得外部强化作为个体行为的目标。
当你的内在动机得以激发的时候,在工作中便会充分发挥你的主观能动性,你的成长空间才会更大,你的选择才会更多,你的路才会更宽更广。
有人说,人生有两个伴侣,一个是夫妻,一个是工作。如果你对你的工作没有感觉,请停止你的“耍流氓”,去寻找能够激发你内在动机的“真爱”吧。
二.培养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最早由普拉哈拉德和加里·哈默尔两位教授提出,即企业或个人相较于竞争对手而言所具备的竞争优势与核心能力差异,主要包括专业能力与资源两个方面。
专业能力
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超凡的必要条件。”他将此称为“一万小时定律”。10000小时,按比例计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八个小时,一周工作五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五年,这就是一万小时定律。
当你认准一个行业,花五年的时间深耕一万小时后你就可以成为这个行业领域的专家。当你为公司创造巨大利益的同时公司会依赖于你的专业能力,老板也离不开你,这种不可替代性不仅可以提高你的薪资,也是你离职跳槽往更高处发展的基础条件。
资源整合
资源整合的实质是优化多方资源配置,实现1+1>2的效果。战术上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组建你的专家库
建立你的目标客户群
搭建自己的项目团队
积极参加线上线下行业活动,打造个人品牌
三.实践自己的生涯蓝图
绘制自己的生涯蓝图
我是学药物学的,出来工作5年了,工资还是两三千,现在自己做的专业感到迷茫,不知是不是继续从事这个行业,不从事这行业又不知做什么。
以上我在一个平台上看到的一个求助问题,职业规划在中国尚处于萌芽阶段,上面这个问题其实是诸多职场人士个人职业发展困惑的一个缩影。制定职业发展规划方案需要结合一个人的兴趣、能力、价值观及外部环境等诸多因素,在生涯规划师的专业指导下完成,不过以下的方法也许会对清晰你的个人职业发展有所启发。
五个“WHAT”思考模式:
1、What are you?(“我是谁?”)
2、What you can be in the end?(“自己最终的职业目标是什么?”)
3、What can support you?(“环境支持或允许我干什么?”)
4、What can you do?(“我能干什么?”)
5、What you want?(“我想要什么?”)
下面举一个我身边的一个同是药学专业的朋友作为例子对上面的五个要点进一步说明:
第一个问题“我是谁”:
专业:药学,法律
性格:活泼开朗,热爱与人沟通,喜欢倾听
兴趣爱好:写作,演讲
生活观:喜欢挑战性的工作,认真的度过了我生活的每一天,就算是在无聊中闲散着度过,我也很认真的无聊着,品味着闲散着。如果有一天我死了,我会变成一颗小星星,远离地球上的一切苦难,但我还能映射在这片苦难的天空里。
第二个问题“自己最终的职业目标是什么”
大学教授、律师事务所主任
第三个问题“环境支持或允许我干什么”
重大给到我研究生博士生的文凭,算是敲门砖。
医药圈给我医院外企的强大的人脉网,每个医药代表都是人脉节点。
大学本科老师关系都维系的很好,研究生博士生阶段广博的结交志同道合之人为事业做好铺垫。
第四个问题“我能干什么”
学习、工作、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真诚以待
广结善缘,积累人脉
第五个问题“我想要什么”
出国深造
健康的身体
快乐而平静的心
有意义的工作
美满的家庭
越来越好的自己
这位药学专业的朋友本科毕业后进入的是大家削减脑袋都想去的外企(医药界的TOP10),成为了一名医药代表,也是重庆地区的销售冠军,工作2年后为父母和自己分别购置了房屋,现在考取了重大的法学研究生,因为她的最终的职业目标是大学教授,律师事务所主任。
如果上面那位求助的人能够早一点清晰自己的生涯蓝图,她现在的职业发展状况会不会是另一番光景呢?
职业规划:员工与企业管理者之间的一次博弈
如果把企业比喻为一个机器,员工则是企业这个机器的一个零件,企业用人的着力点在于维持机器的高效运转,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作为员工,实现个人职业规划与企业发展规划的统一是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的理想局面。
现实当中,企业为了留住优秀的员工会考虑员工的切身利益,而员工为了依赖于企业这个成长的平台也会考虑企业的利益,但基于双方出发点出于各自利益最大化的差异,企业发展与员工职业发展的差异性这条隐形的鸿沟时有存在。
有人说,职业发展规划是员工与企业管理者之间的一次博弈。在这场博弈的取舍之余,你是否能够跨越这条鸿沟实践你的生涯蓝图呢?还是你的人生被企业规划了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