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教育阅读的修炼
38.建构基于学习者的课堂

38.建构基于学习者的课堂

作者: 教育书评阿龙 | 来源:发表于2018-01-31 05:13 被阅读2次

38.建构基于学习者的课堂

钟启泉是我比较欣赏的一位学者,最开始接触他的著作是在全国第八次课程改革开始的时候,在教师培训教材中有一套资源包,好像是八本书,从那里面接受了不少钟启泉先生的新课程思想,深为他深厚的学养和踏实的钻研所折服。《课堂研究》这本书也是这样,框架清晰,语言专业,论述严密,尽管是作者在历次讲座中的讲稿,但前后依然贯通,整本书自成体系。阅读这本书,可以让一线教师了解有关课堂研究的新知识、新动态、新课题,对于提升课堂教学的理论水平、建构自身的课堂教学范式大有裨益。

一、  课堂的内涵

作为教师的我们,有没有仔细思考过课堂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我们对于课堂的概念是否有过深入的思考呢?我想弄明白这个问题,对我们更好地实施课堂教学是很有帮助的。可能我们大家耳熟能详的就是“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吧?但对于主阵地这样的词语,我还是不太喜欢,这样的词往往有点剑拔弩张的味道,好像是在炮火隆隆的战场一样,师生学习的地方怎么能是这样的地方呢?我还是喜欢“场域”这个词,对,课堂就是一个场域,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场域。在课堂上,师生不仅共享着物理空间,而且经历着历史的时间,更为特别的是师生在课堂上互相走入对方的心灵空间,形成教与学的互动。此外,课堂也是社会的、政治的、文化的空间。

钟启泉认为课堂是富有这样两个特点的场域:

课堂是儿童成长的场域。课堂不仅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地方,更是儿童建构自身的地方。通过师生互动、同伴互助,学生实现了经验的改造与重组,获得了知识、能力和人格的成长。强调“儿童成长”这一观点,充分体现了儿童本位思想,这也是21世纪对于儿童价值的重大发现。

课堂是培育“文化传递力与文化创造力的场域”。文化是一个社会的价值、规范和行为的总和。我们都生活在文化之海中。文化通过人类一代代传递和创造,得以不断完善,形成了良好的社会秩序和生活方式。课堂就是学生不断地习得人类经验,探讨发展问题,进而创造崭新文化的重要场域,在这个场域中,儿童作为意义生成的当事者,逐渐形成基于人类文化的立场、态度。

二、课堂的转型

当下的课堂仍然是基于应试教育的,主要以知识点和考点为线索、以考试成绩考察学生训练水平,最终还是以升学率和升入重点院校学生比例论英雄。这样的评价机制让课堂的价值暗淡,让学习的乐趣消遁,让学生在课堂中迷失。应试教育课堂是工业化社会的产物,是一种流水线作业的样式,体现着机械、控制和灌输的特点,严重忽视了儿童的主体地位。另外,我国的中小学课堂仍然沿袭着凯洛夫教学法的遗毒,没有从传统的、僵化的教学传统中走出来,钟启泉先生认为:“我国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体制造成了大众心理层面根深蒂固的‘知识点’情结,以为课堂教学即‘知识的传递’,但那不过是现成知识的‘告知’而已。那是一种一味追求知识传递的‘效率性’的所谓‘有效教学’、‘

高效教学’,其实也不是真正的优质的教学。”一味追求效率性自然就导致了缺乏对儿童本体的关注、对个体差异化的认识和对幼小生命的基本同情。因此,应试教育的课堂即道尔顿批判的那种“墓地式”课堂,这是与时代发展、教育规律和儿童本位相悖的、落后的、失范的课堂,这种课堂上呈现出的墓地般的寂静是无法实现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的,我们需要主动建构以儿童为本位、适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服务儿童成长的、具有无限生机和活力的课堂。一是要由灌输中心的课堂向对话中心的课堂转型。二是要由控制型课堂向互动性课堂转型。三是要由培养考试力的课堂向培养真实性学力的课堂转型。

针对课堂转型,钟启泉先生提出了引领课堂转型的概念框架。一是学校建立学习共同体。以学校为中心,整合社区、家庭及社会机构的资源,建立起公民广泛参与的、平等交流的、相互尊重的公共学习空间。学习共同体有助于恢复学习的社会意义和合作关系,克服个人学习主义弊端。二是教师成为反思性实践者。今天的教师面对着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在信息化社会中成长起来的学生,仅仅依靠工具理性支撑下的技术熟练者身份已不能很好地应对当下的课堂,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阻碍了课堂中师生的交流,因此教师应该通过叙事研究、案例研究、课堂观察等反思活动,寻求课堂具体经验和事件的意义,学习临床知识,形成实践智慧,更好地提升自己的自律性和专业性。

三、建构基于学习者的课堂

课堂是师生精神相遇的驿站,是学生性灵、价值、思想、尊严、爱好自由生长的道场,是学生拥抱和继承人类历史文化的加油站。课堂的本质是服务学生的成长的教学活动。所以,课堂应该是学习者的课堂,是激发学习者而不是压抑学习者,是尊重学习者而不是轻视学习者,是帮助学习者而不是孤立学习者的时间和空间的集合。我们应该常常问自己: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了吗?学生能够真实表达了吗?学生成为有尊严和价值的主体了吗?钟启泉引述佐藤学的话说,学校和教师的责任并不在于上好课,而在于保障每一位学生学习的权利,提供学生挑战高水平学习的机会。

   一是重建学习概念。当下的课堂简略为知识的传递,学习异化为考试和升学。要找回课堂的价值必须重新认识学习的意义。当代关于学习的观点主要有莱夫的“情境说”和佐藤学的“对话说”。情境说认为学习是一种文化实践的参与。对话说认为学习是一种对话性实践。实际上,学习正是学习者在文化语境中主动同世界、同伙伴、同自我对话的过程。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6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反思教育》报告中指出:“学习可以理解为获得信息、认识、技能、价值观和态度。学习既是过程,也是这个过程的结果;学习既是手段,也是目的;既是个人行为,也是集体努力。学习是由环境决定的多方面的现实存在。”这段话强调了学习作为学习的本质性意义,也进一步指出了学习的“对话性”特点。在钟启泉先生看来,学习共同体的课堂教学本质上是一种对话性实践,这种实践有助于学生同客观世界对话、同伙伴对话、同自我对话,形成真正的学习。

二是重建师生关系。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而人的活动离不开各种关系,人都是在自我与自我、自我与他者、自我与外在世界的互动中更加深刻的认知世界的。课堂作为教育的场域,本身是有社会品格的,是具有对话性的,师生通过在课堂中平等沟通,教育和教学才得以发生。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教育教学,反之,教育教学不可能真正发生。应试教育的课堂上学生成为弗莱雷所说的“被压迫者”,没有受到真正的尊重,学生在成人的知识传授中处于从属地位,人际关系没有真正建立。重建师生关系就是要树立“儿童本位”思想,教师要承认儿童的主体地位,捍卫学生的话语权,正视学生差异,做儿童研究的专家;重建师生关系就是要树立起新的学习观。要摒弃知识灌输的课堂,建立起学生主动建构的课堂。要为学生的终身学习负责,帮助他们点燃学习的意欲、学会学习的方法、形成必要的学习品质。那种简单以考试和分数评价学习的方式要不得。

三是重建课堂规范。课堂规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也是随着教育内涵的不断深刻而变化的。面对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课堂也需要相应作出改变。一是要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单元设计。核心素养是对双基理论、三维目标的超越,是培养21世纪公民素养的必然选择,更是课程发展的灵魂。单元设计是一个单元课程的统领,没有一个从学生学习出发的单元设计就容易陷入“课时主义”,使课程的实施变得碎片化、无序化;二是构建基于儿童发展的练习系统。钟启泉先生认为练习系统包括练习、作业、活动三个部分。合理的练习对学生的成长是有益的,但过度的练习无疑会对学生造成戕害。“一线教师面临的挑战是,如何让‘机械性练习’走向‘有意义练习’。让学校的练习变得更自由、更快乐、更有趣,不是乌托邦。问题在于教师的觉悟和相应的本领。”教师尤其要警惕将练习矮化为应试教育下的机械性训练,要经常想到练习是为引导学生洞察自身、完善自我服务的。三是构建富有活力的教育性评价。钟启泉先生将评价分为“选拔性评价”和“教育性评价”。他细致地分析了当下课堂评价的八种弊端,称之为课堂评价领域的“新八股”,切中时弊。他提醒我们,“‘课堂评价’在本质上是有助于教学活动的检查与修正,借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的教学实践的一环。”什么样的评价是教育性评价?钟启泉先生这样表述:“当整个的评价制度彰显了观察儿童的两个试点——‘儿童在成长之中’,‘儿童在关系中’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毫不犹豫地说,这种课堂评价是名副其实的‘教育性评价’”。教育性评价有利于扭转应试教育倾向,更好地促进学生“真实性学力”的提升。

k+�=n�K�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38.建构基于学习者的课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yahz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