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书补遗卷一·三〇】
松江提督张云翼,以公侯世职;而《严滩》一首,独出新裁。其词云:“漫整荷衣拜逸民,滩声犹自动星辰。富春近日谁渔父?天子当年有故人。名到先生才是隐,贤如光武不称臣。只因曾作梅家婿,外氏家风爱隐沦。”(原按:严先生为梅福之婿,事见《逸史》)又,“明月到楼忘是夜,桃花无水不成春。”俱有意思,不似贵人笔墨。
提督,全称为提督军务总兵官,为武职官名,负责统辖一省陆路或水路官兵。提督通常为清朝各省绿营最高主管官,官阶从一品,称得上封疆大吏。若以职能分,提督分为陆路提督与水师提督,掌管区域达一至两省,数万平方公里,甚至数十万平方公里。清朝共在中国各地设置12名陆路提督,3名水师提督(福建水师提督、广东水师提督及长江水师提督)。
松江提督,实为“江南提督”,管理江南省军务,因为江南提督衙署设在松江,故称松江提督。但清廷对安徽地区的军务,有时设安徽提督,或给安徽巡抚加提督衔节制军务,所以,江南提督的管辖范围主要是:节制三镇(松江府、镇江府、常州府)、二协〔太湖协(左、右两营)及松北协〕、本标五营(左、右、中、前、后营,编有马兵、守兵、战兵等约3100名兵员)以及统制各地十六营(松江城守营、镇江城守营等)。
张云翼,字又南,清·咸宁(今陕西长安)人。张勇次子。袭封靖逆侯,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授福建陆路提督,官至江南提督。著有《式古堂集》。
严滩,即严陵濑,东汉隐士严光垂钓处。严光(前39年—41年),又名遵,字子陵。汉族,会稽余姚(今浙江省余姚市)人。少有高名,与东汉光武帝刘秀同学,亦为好友。刘秀即位后,多次延聘严光,但他隐姓埋名,退居富春山(今浙江省桐庐县境内)耕读垂钓,后人把他垂钓的地方命名为“严陵濑”。卒于家,享年八十岁,葬于会稽余姚的客星山(陈山)。
荷衣,荷叶般的衣裳。自屈子有“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离骚》)的比拟后,后世常借“荷衣”以指隐者的服装,而“荷衣”这个语码符号也就具有隐者的含义。《红楼梦》:“荷衣欲动兮,听环佩之铿锵”(警幻仙姑赋)。
逸民,古代称节行超逸、避世隐居的人。《论语·微子》:“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何晏集解:“逸民者,节行超逸也。”也指亡国后的遗老遗少。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半夏小集》:“我希望目前的文艺家,并没有古之逸民气。”
富春,指富春江。
光武,指汉光武帝刘秀。
隐沦,释义:1、神人等级之一。泛指神仙。2、隐居。3、指隐者。4、隐没身体不使人见。5、沉沦,埋没。
梅福,字子真,九江郡寿春(今安徽寿县)人。少年求学长安,是《尚书》和《谷梁春秋》专家。西汉南昌县尉,后去官归寿春。以多次上书言政,著称于史。汉成帝永始元年(前16),皇太后之侄王莽封为新都侯,朝政日非,民怨四起。梅福忧国忧民,以一县尉之微官上书朝廷,指陈政事,但被朝廷斥为“边部小吏,妄议朝政”,险遭杀身之祸。梅福挂冠而去。公元8年,王莽篡位称帝。梅福为逃避王莽挟嫌追究,离家去了海昏(今江西永修县),卒于吴门(今江西永修县吴城镇)。公元2年,曾经到浙江与女婿严光会合,一起去宁波梁弄镇的东明山隐居。
《逸史》,轶事小说集。唐卢肇撰。今存《旧钞本》、《类说》本、《说郛》本。《太平广记》等辑有佚文七十八条。此书现存各本均残,故原书全貌不得而知。此书内容比较庞杂,但从实处考查,书中大都是真实的历史人物,正如作者所说“皆我唐之事”。题名《逸史》,正是它有别于其它志怪记异小说的地方。
【闲言碎语】
本条诗话一开头就说:“松江提督张云翼,以公侯世职”。所谓世职,是指世代承袭的职位。世袭或世袭制度是指某专权一代继一代地保持在某个血缘家庭中的一种社会概念。其中可分为政治世袭和经济世袭两类。世界各地的人类社会的早期都曾出现过世袭制度的统治政权,其中多数为封建世袭制度。先秦时代,中国实行世卿世禄的制度,上至天子、封君,下至公卿、大夫、士,他们的爵位、封邑、官职都是父子相承的。这种世袭的次数,理论上是无限的,直到改朝换代或占据这个爵位或官职的家族在政治斗争中失败为止。在宗教里也有世袭制度。天师,是道教门派之一的“正一道”龙虎宗各代传人的称谓。“正一道”(即“天师道”)由张陵(张道陵)创立,后世称张陵为“(祖)天师”,其子张衡为“嗣师”,其孙张鲁为“系师”,曰“三师”(“三张”)。其传人为其子孙世袭,后皆称为“天师”,因张姓即被称为“张天师”。自张陵第1代开始到张道祯共经历64代。在中国境内的伊斯兰教历史上,最早见于记载并比较典型的世袭制存在于东南地区的泉州清净寺。元代中叶夏布鲁罕丁始任该寺掌教,洪武三年(1370年)他逝世后,其子夏软“习教,继其业”,担任清净寺掌教,直到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夏日禹主持清净寺止,前后约300年。世袭制度是社会发展进程中一种现象,在产生之时,对强化社会权力结构,保障社会稳定起过一定积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成为社会进步的阻碍,逐渐被废弃了,不过,依然在某些领域有某些痕迹隐形存在。如一些高垄断性的行业只招收本行业职工子弟等。
张云翼袭取的是“靖逆侯”,这个爵位是其父亲张勇戎马一生,对清朝建立贡献巨大功绩而得以封授的。张勇,精通骑射,早年为明军副将,隶属于左良玉。顺治二年(1645年),左良玉的儿子左梦庚率军归顺清朝,张勇亦在其中,并招降总兵以下七百余人,被授为游击,转隶陕西总督孟乔芳麾下。经过十几年的战场厮杀,顺治十八年(1661年),张勇任云南提督。康熙二年(1663年),清廷因张勇久镇甘肃,深受番族畏服,将他调为甘肃提督。康熙十二年(1673年),平西王吴三桂在云南反清,四川总兵吴之茂响应。次年,吴三桂遣使招降张勇。张勇捉拿使者,上奏朝廷,并督军防御陕西提督王辅臣。康熙十四年(1675年),甘肃巡抚华善上疏道:“王辅臣响应吴三桂,西番土回也趁机作乱,河西之所以没有沦陷,全都是张勇的功劳,请赐给他便宜行事之权。”康熙帝便任命张勇为靖逆将军。不久,张勇斩杀王辅臣的使者,被封为靖逆侯。 康熙十五年(1676年),张勇因多次击败叛军,并率军收复平凉、庆阳、巩昌等地属县,进封一等侯,加少傅兼太子太师。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张勇以老病为由,自请辞官,被留在京师。二十三年(1684年),青海蒙古游牧至边城。张勇率军到丹山防御,行至甘州时身染重病。康熙帝听闻后,命医官与张勇之子张云翼乘驿马前去探视。不久,张勇病逝,追赠少师,赐谥襄壮。雍正八年(1730年),雍正帝命移张勇灵位入贤良祠。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乾隆帝将张勇的一等靖逆侯爵位定为世袭罔替。“(张)勇身经数百战,克府五、州县五十,临敌若无事,而智计横出,每以寡胜众”,由于张勇早年作战间,腿部受伤,不便行走,所以他是坐着肩舆指挥作战的。也是当时战场上的一个奇景。
这里说到了“世袭罔替”。本来,正常的世袭制度,是要按照爵位的等级,每传承世袭一次,要降低一个等级。清王朝分封爵位共有功封、恩封、袭封和考封四种形式十二等爵,其中辅国将军以上还分世袭罔替和世袭递降两类。一般情况下,因为功封王爵者多属世袭罔替,也就是我们在影视剧里常听到的“铁帽子王”。恩封爵位者则多属世袭递降,但也不是一直降下去,而是递降到辅国将军这一爵位时便不再递降。获得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等爵位的宗室也是每世递降一等。惟有12大“铁帽子王”因为其祖先功勋卓著,被赐世袭不降封典。如果某“铁帽子王”直系子孙获罪夺爵,以其旁支袭爵。“世袭罔替”是朝廷的对大功臣的特殊恩典,因而,一等靖逆侯在张家一直世袭了九任,从康熙十四年(1675年)张勇封爵,至光绪十三年(1887年)张培袭爵,直到清朝于1912年覆灭,存续了238年,几乎贯穿了清军入关后的历史。
张云翼在史书上记载不多,“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授福建陆路提督,以大理卿驻泉州六载,统属队伍,井井有条。暇则酌酒论文,弈棋赋诗。曾为民祈雨,民颂其功。”有《式古堂集》存世,内有詩六卷、文三卷、尺牍二卷。从这些记载上分析,张云翼应该是个精通辞赋、文雅恬淡之人。作为统兵的汉军将领,在清代,少议朝政,诗酒自娱恰是政治自保的重要手段。本条诗话所记《严滩》一诗,也是其心迹与心机的表露。或许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家风,最终才有了200多年靖逆侯爵位的传承。清代爵位除了荣誉之外,还有着实实在在的物质待遇,一等靖逆侯的俸银610两,禄米610斛(约合122000斤),而清代正一品文官的年俸银180两,禄米180斛,七品知县年俸银45两,禄米45斛。在没有实行养廉银制度前,世袭爵位的后代子孙的物质待遇远超当朝六部尚书,与县官相比更是天壤之别。所以,只要能够保住爵位,在富春江边钓一辈子鱼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从这一点看,在任何社会,既得利益集团,既是该社会最稳定的阶层,也是最没有发展改革之心并阻止社会发展变化的最大阻力。古往今来,概莫能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