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篇,从“战争”引出“等级制度”,再从“等级”中看到一点“忠、诚、义”的影子。今天,我想继续沿着作者的轨迹,从日本人的“恩情”入手,了解日本文化。
东方文化,经历了数个朝代的锤炼,久而久之便有了祖先力量的传承,日本也不例外。不过,与其说是对祖先的崇拜,倒不如说是一种形式,而形式背后真正的含义就是“恩”。国家给予的恩,祖辈给予的恩,父辈给予的恩,太多的“恩”叠加在一起,然后然后沉重地压在民众身上。可想而知,日本人的责任和压抑应该是成正比的。
在日本,“恩”几乎和负担、债务、重负、责任是共通的,而同时,“恩”又和尊严是相悖的。
下面就用所有的恩情来解释“恩”的含义。
“皇恩”——最大的恩情
对于皇恩,普天下的国民都必须以无比感激的心情来恭受。此时此刻,“恩”和“忠诚”完美联系在一起。战争时期,士兵的每一个受赏都是“皇恩”;神风队员的“自杀式攻击”;太平洋岛上守卫将士“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魄力也都是报答皇恩浩荡的方式。和平时期,安居乐业,万事称心,这一切都必须要感谢天皇所赐的恩典。
“养育之恩”——最理所当然的恩情
东方文化,都是以“孝”为先,所以孝道和恩情一定是密不可分的。而回馈这段恩情最现实的方法就是“报恩”。这让作者这样的美国人是不能接受的,因为美国的养育之恩最大的回报就是善待父母。而日本人在这段关系中承担的绝大部分都是责任,报恩的义务。
“长者之恩”——最受等级观念影响的恩情
日本人对老师、长辈、上级、主人等等比自己地位高的人也有着强烈的报恩心理,这些人在他们的成长道路上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对他们来说是恩重如山。他们把这些人称为“恩人”,会在对方需要帮助的时候不遗余力,所以这就像一种习惯,只要受恩,就自然遵守报恩原则。
“莫名之恩”——最排斥的恩情
这一点很有意思,和绝大部分国家都不一样,日本人并不乐于受恩,因为这种“恩”是与尊严相悖的。比如说同辈同级之恩,会让受恩者产生自卑的不快;或者近邻或者生疏者,他们会觉得自己的施恩,让对方莫名地背上恩情,也有可能会让彼此产生困扰。这一特点,可能在当代日本改观很多,但是仍能切身感受。我有个日本朋友,偶有联系,并未相熟。去年,她邀请我去她家坐坐,我带了一只法国著名的护手霜给她,我只是想礼尚往来,她却一直说礼物过于贵重。直到拜访结束,她还一直为她没有提前为我准备礼物而感觉失礼。现在细想,也许我已经给她增添了恩情的负担。
所以,我们经常会感受到日本人的礼貌,有时候觉得礼貌到对方都会觉得不好意思。现在看来,这是很有道理的,作者在文章里总结了一句很精辟的话“在日本人看来,有一种强烈地表示负恩态度的说法,就是‘诚惶诚恐’”。比如,当商店、餐厅的服务人员结账的时候,经常会三番五次地表达“谢谢,十分感激,真过意不去”,在接受别人帮助的时候,他们有时候除了表达谢意还会说“抱歉”,他们这是在用言语尽可能地表达他们内心无以回报的愧疚和感激。
“恩情”的力量——掀起巨大的压力
正因为日本人把“恩”看得如此沉重,才会产生“欠恩的巨大压力”和“报恩的竭尽全力”之间的矛盾。这样的恩情,难免会很难受,也很容易产生抵触心理。作者本尼迪克特对这种复杂而琐粹的情感很是诧异,她觉得这些常常是因为鸡毛蒜皮而导致的神经敏感,只会偶尔出现在一些心理健康患者的病例中,为何在日本人心理确是一种美德。我不敢苟同日本人的这种美德,更相信只有无条件回报的“爱、仁慈、关怀……”才是最幸福的,一旦把恩情变为情债,这一切也就变了味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