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罗辑思维•得到学习区读书心情随笔
文摘:P2P投资靠不靠谱?_3则(20180201)

文摘:P2P投资靠不靠谱?_3则(20180201)

作者: TXB | 来源:发表于2018-03-13 17:59 被阅读13次

P2P投资靠不靠谱?

这几年,P2P 投资都火得不得了,什么叫 P2P?就是 Peer to Peer,也就是个人对个人的贷款平台。在2013到2014年一年多的时间里,冒出了3000多家 P2P 平台,而且你们可以看到的是,那时候市面上充斥着各种 P2P 理财产品。2015年以后,像e租宝、大大集团这种互联网金融诈骗案的爆发,监管就趋严了。所以,到了2016年,有1700多家已经停业退出,或者跑路清盘了。到了2017年,这种倒闭的 P2P 平台已经达到了百分之五六十以上,一半以上已经倒闭掉了。

P2P 平台为什么会频繁出事呢?不是因为监管的问题,而是因为它背后的金融逻辑不对,其实监管部门对 P2P 平台的定义是非常精确的。像银监会,是怎么定义 P2P 平台的呢?它就是“网贷平台,就是金融信息中介,你不得直接或者间接地吸纳存款资金,不得非法集资”,换句话说,就是不允许你搞资金池。这就和 P2P 平台要做的贷款业务发生了矛盾。为什么呢?P2P 做的是个人对个人的贷款业务。贷款业务的核心是什么?是去了解借款人的资质,包括他的还款能力、还款意愿。

那么这个业务,能不能够通过线上完成,通过借款人的填表完成,或者通过借款人在网上留下的数据信息来分析完成呢?目前看上去是非常非常难的。为什么?有三个原因。

第一,互联网是没有办法自动甄别信息的真伪的。比如说,你在要求借款人填表的时候,有哪个借款人会主动地说自己不诚信呢?除了极个别超级互联网公司之外,网上留下的这些零碎信息,根本就达不到征信的要求。互联网可以传递真实信息,也可以传递虚假信息,这两种信息对于互联网来说是完全一样的。所以说,识别借款人资质的工作不是说有了互联网就可以自动完成的。

第二,作为信息中介,你就只能收取信息中介费,这个费用是很低的,你没有办法通过吸收存款来赚取存贷差。那么这一点点收入,很难覆盖贷款业务的成本。给你举个例子,很多人都喜欢拿美国的网贷平台,也就是 P2P 平台的鼻祖 Lending Club 作标杆。Lending Club 确确实实是始终坚持着信息中介的路线,不开资金池,不接触资金,就收取一点点双方的服务费为盈利点。这家被炒得很火的企业实际上盈利是非常低的,光2016年它就亏损了1.46亿美元,然后在它当时轰轰烈烈上市以后,它的股价至今为止已经跌了80%,上市初期的时候,市值是50亿美元,截至今年,市值已经只剩了17亿美元。所以,在目前的情况下,一个信息中介想支撑贷款业务的成本,是非常难的。

第三,就是 P2P 做的小额和微额贷款,本来就是传统银行不愿意做的高风险、高成本业务。现在很多 P2P 平台,压根儿没有互联网技术,也没有任何金融专业知识。所以,没有数据,没有风险管理,也没有有效的获得客户的渠道,怎么可能不出问题呢?

当很多同学在后台问我,这个或者那个 P2P 平台是否靠谱的时候,我觉得没有办法给出一个特别统一的答案。因为不是所有的 P2P 平台都是坏的,需要一个企业一个企业地去看。

把握一个原则:一个 P2P 平台要成功,必须有海量的高质量数据,有有效的风险识别技术和强大的算法。换句话说,你投资的这个 P2P 平台需要在互联网和金融风控这两个技术上有非常高的壁垒。如果这两个条件不满足,我很难对这个平台给出非常正面的评价。

当然,现在也有人说,区块链技术可能会使得这种 P2P 的成功概率加大,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但是,就像我在第五周的课程里讲过的,区块链其实找到落地场景的路还很长,从眼下投资的角度,尤其在目前中国金融严监管的大背景下,大部分 P2P 投资的风险可能比你想象的要高。

——香帅《039|延展话题:如何正确认识形形色色的“金融创新”?》


在大学,你需要补充自己哪五种训练?

吴军

前几天我们聊了上大学的目的,以及为什么今天按照要求上完大学,还不足以成为精英。因为大学的教育,和成为精英之间还有一些鸿沟,有志成为精英的人,需要补上这些鸿沟。如果你已经大学毕业了,在工作中补上它们也无妨。我把最重要的五点总结如下:

1. 看透钱

我在前面讲过,虽然过去有那种非功利的、以培养精英为目的的大学,但是今天所剩不多,哈佛可以讲算是一个。我在写《大学之路》一书时专门找了和哈佛各种相关的人,做了仔细的了解,今天我分享我的一个感受,就是看透钱。

在哈佛看来,对于精英的标准不应该是挣钱多,而应该是影响力大。但是这个道理对于那些财务并不自由的大众来说,通常不认同。你对他们讲这个道理,他们就认为你和晋惠帝说,没有饭吃,为什么不吃肉粥一样可笑。

我和在美国的不少中国人谈哈佛对精英的这个基本定义,普遍的反映是“哈佛说得太假”,当然哈佛的人也觉得中国人太势利。在美国的中国人,温饱都不是问题,照说应该能做到把钱看得淡一点,其实不然。

总的来讲, 中国人具有比较强的个人主义基因,而欧美人甚至是印度人,反而是非常讲求团队合作的。 在最近的十多年里,在美国大学的华裔教授下海捞钱的多,愿意为学校管理做贡献的少,以至于很多管理的职务最后都被印度人占据。

这些精英人士原本应该承担起为整个族裔提高地位的责任,但是对钱的执着让他们很多人走不到学术的金字塔顶尖,更不要说成为有影响力的社会公众人物了。

对钱的认知,美国精英阶层的一个共识是它是物质的媒介,而不是物质本身。 美国很多富豪为什么要捐钱?一个目的是通过捐钱增加自己的影响力,因为钱本身只是媒介。但是,很多中国人还是喜欢守财,炫富,而不是善用钱财,这一点中国人相比同样有钱的犹太人差很远。

上哈佛的目的,是成为精英,不是学习赚钱的技能。作为精英,有钱了是要反哺社会的。 中国过去的士绅都知道要给乡里修桥铺路,这是一种社会责任。哈佛也是一样, 它的眼界不在于看不看钱,挣不挣钱,而在于能不能看透钱。

不少华裔学生从哈佛毕业,满足于做一个电脑工程师、华尔街的股票交易员,或者一个家庭医生,挣钱或许不少,但是从社会影响上讲,依然没有摆脱二等人的心态。美国不少私立名校从心里并不是很喜欢招华裔学生,因为那些人毕业了,对学校的声誉和利益没有太多的帮助。

从哈佛对学生的这一点点期望,不知道你是否体会了成为精英所要具备的责任。

2. 先学会服从、合作;学会当助手、当领导

我们都知道,如果我们有了权力,并且具有领导力,或许就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但是领导力并非天生的,需要后天训练。和权力不同的是,领导力无法移交,也并非一个官员或者富豪直接把自己的权力交给孩子,孩子就能自然有了。

我接触了中国很多商二代(我没有用“富二代”这个词,因为他们不具有富二代那些坏毛病),坦率地讲,没有一个人的见识和格局能超过他们父辈。

领导力是一点点训练,一点点积累得到的。而最初的积累可以来自于大学生时代。 在大学里,最初的班级领导常常是老师指派的,因为没有更好的办法。但是,很快会洗牌,一些真正有领导力的人会浮出水面。我纵观清华企业家协会的几百名会员,大多在大学阶段当过学生干部,也就是说,大学是他们的起点。

任何一个优秀的大学,都非常重视领导力的培养,而要成为好的领导,先要学会服从,关于这一点,我在“硅谷来信”《第159封信》介绍西点军校时讲过了,这里不再赘述了。不仅西点军校要求新生学会服从,其实各个私立大学的兄弟会也是如此。

我们常常听说耶鲁的骷髅会,这个规模不小的兄弟会出了三位美国总统,以及很多政商要员。这些兄弟会对新会员的第一个要求就是服从。

为什么学会服从很重要呢? 一个我行我素,不愿意服从的人,可能会成为杰出人才,但是通常难以具备领导力。 当然,有人可能会说领导力是否是成为精英的必要条件?不是,但是它能帮助我们调动更多的资源,最终做出更大的贡献。

当然,光会服从肯定成为不了领导。 在大学里要走的第二步是合作, 从几个人一起做实验,到一支球队一起参加比赛,都是很好的合作训练。无论是服从,还是合作,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要为了全体利益牺牲一点个人利益。

作为一个领导,所拥有的不仅仅是权力,还有很多义务。 他们其实要负责起一个大组织的吃喝拉撒睡,并且保护下面的每一个人。因此,只想着自己的人当然不可能做到这一点。而只会拍上级马屁的人,其实也很难有真正的领导力,因为领导力是带领很多人做事情的能力,而不是当的官大。

为什么中国的历史上对奸臣和佞臣从来都不宽容?虽然从客观上讲,很多奸臣和佞臣做的未必是坏事,但是如果每一个人都当奸臣和佞臣,整个组织就完蛋了。因此,中国古代的君主一定要强调春秋大义,以便精英阶层能维护整个组织,而不是个人利益。

从合作者到领导,中间通常要经过助手这个阶段。助手的作用,就是帮助领导成功,这一点以后在讲职场经验时,我再细谈。

如果一个年轻人能够在大学里完成服从者、合作者和助手这些角色的训练,将来走向社会时,领导力提升得就快。

3. 认清边界,学会在边界里做事情

我在之前的好几封来信中讲了认清边界,在边界里做事情的重要性。中文里有一个词叫“愣头青”,讲的就是不知道边界的人。

通常人在年轻的时候因为知识有限,经验不足,见识缺乏,做事情容易闯祸。但是年轻人,特别是在校大学生的好处是,闯祸了容易获得原谅。因此,在大家对一个人成熟的期望值还不是太高之前,最好赶快成熟起来,不要在大学毕业后还经常做越界的事情。

在边界里做事情还有三个地方需要训练,并养成习惯。

第一是防御性思维, 也就是说,自己虽然在边界里做事情了,但别人可能会越界,因此要有所防范。没有经验的人,会天真地以为只要规定确定了,所有的人都会遵守,如果是这样,世界上就不会有太多车祸发生了。

第二是围棋思维, 未谋胜,先虑败,只有立于不败之地,才容易取胜,而且在遇到挫折时,才能翻盘。Google从前任CEO施密特到现任CEO佩奇,都非常强调现金储备的重要性,他们都认为这是Google在竞争中能立于不败的根本。

Google在未上市之前常常向员工公开财务数据,我印象最深的是,施密特每次都会告诉我们公司的现金储备。今天,Google公司有将近1000亿美元的现金储备,当然相比苹果2600多亿美元的储备并不算多。这些公司的抗衰退能力是极强的。

第三是计算机思维中的缓存(Buffering), 具体地讲就是凡事留有余地,凡事不能太较真。关于这一点,你可以复习第2周周末史元春教授的解释。

4. 把自己培养成健全的人, 要谈恋爱,要建立自己的朋友圈,要了解别人的心思,要和一些师长成为朋友。

我在《硅谷来信》第一季中讲过两次,大学生应该谈一次恋爱,因为了解异性是成为心智健全的人的必经之路。在美国有很多嘲笑修女的笑话,总的主题都是一个,即她们不食人间烟火,像这样不了解社会,不了解生活的人当然不能日后成为社会精英了。

5. 树立信仰

关于信仰我以后还会专门谈一次。这里简单地讲,人必须有信仰,至于是什么信仰反而相对不重要。有宗教信仰也好,对什么主义信仰也罢,甚至仅仅是对金钱的信仰也行。

为什么必须有信仰呢?因为大家很少看到一个没有信仰的精英。 没有信仰,做事情就没有目标,遇到困难就容易打退堂鼓。 有了信仰,不仅做事情能理直气壮,百折不挠,就是和别人讲道理也能底气十足。

当然,我觉得大家的信仰还是需要高尚一点, 因为信仰体现着人生价值,并且落实着人生的意义。

今天,在中国复制一所哈佛这样的大学几乎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任何一所大学的大学生如果能补足上面五点,就向精英迈进了一步。如果仅仅把哈佛当作专业化很强的学院来上,纵然进去了,也是浪费难得的机会,甚至不如直接上卡耐基-梅隆这样的大学实在。


为什么人们更倾向于相信负面消息

英国市场调研公司Mori(Market & Opinion Research International)发布一个新报告《认知的痛楚》(The Perils of Perception)。研究发现,人们对世界的认知,通常情况下与现实是不相符的,而且人们对世界的大部分认知都要比实际情况更为负面。微信公众号“我与我们的世界”对报告做了编译。

研究人员向38个国家和地区的调查对象做了同一个问卷调查,发现人们出现了某种特定的反应模式。比如,过去15年内,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谋杀率都已大幅下降,但参加问卷的大多数人却不这样认为,觉得谋杀率降低的人,只有不到10%;世界范围内因恐怖袭击导致的死亡人数,也有所降低,但只有不到20%的人认为是这样;人们还会高估未成年人怀孕的数量,一些国家和地区的调查对象认为,每年大约会有一半的未成年少女怀孕,但实际上,未成年怀孕最高的国家,比率也只有6.7%。

研究人员解释,人们总是倾向于觉得事情很糟,一个原因是基因决定了我们更倾向于相信负面消息而非正面消息。有位神经学家曾做过相关实验,一组实验对象观看了一些能够激起正面情绪的照片;另一组观看了能够激起负面情绪的照片,两组人员的脑部活动都会被记录下来,实验结果显示,人们对负面画面的反应更为强烈。 与正面信息比起来,我们的大脑会以一种不同的方式处理负面信息,并且会更容易记住那些负面信息。

——李翔知识内参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文摘:P2P投资靠不靠谱?_3则(2018020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yttqftx.html